同樣是面對人口過快增長而糧食增長速度不足的矛盾,為什麼中國的解決方法是,在分配上:國家內部,通過戰爭,削減人口,推翻舊王朝統治,並地主階級重新洗牌,實現土地重新分配,暫時性地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在土地利用率上:通過改善農業技術,強化勞動力,使農業向集約化發展;卻沒有像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一樣,通過在分配上 :殖民擴張,掠奪海外的土地糧食資源,以及技術上:通過大規模機器生產,推動工業革命,實現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從而走向工業社會,跳出人地矛盾?(好像繞到了李約瑟難題上。。。)


關鍵在於開始殖民時代的歐美沿海國家發展美洲只是單純地出於打破奧斯曼土耳其對東方商品壟斷貿易的目的,而發展拉美的銀礦則屬於意外驚喜。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殖民國家將拉美金銀礦開發運回歐洲和亞洲,通過充足的貴金屬貨幣在亞洲和歐洲大肆消費,通過市場效應的刺激,纔在生產業提出進行迫切需要進行工業革命的需求。 通俗地講,就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尋找航路意外發現了美洲豐富的金銀礦產,然後為了充分開發從國內大量殖民,開發的礦產製造成為貴金屬貨幣後在歐洲和亞洲瘋狂地消費,龐大的市場需求讓工坊主需要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來爭搶市場,於是研究機器替代人工的工業革命應運而生。 中國在同時期也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貴金屬貨幣泛濫市場的刺激,像明朝的萬曆年間,海外對中國商品的瘋狂需求讓江南地區大量新式的織機和新式生產工具的出現也是近現代工業革命的萌芽,可是明朝貿易長期出超也有性質惡劣的副作用,國內市場商品價格受出口需求擠壓迅速拉昇,而出口貿易賺取的大量貴金屬貨幣又泛濫市場形成了惡性的通貨膨脹,於是國內形成了貨幣泛濫商品短缺的情形。

同時美洲貴金屬貨幣流入中國也給中國農業生產模式帶了顛覆性的變化,由於海外對中國商品的瘋狂需求,刺激了江南地區工坊主對土地的兼併和廢農改桑等放棄糧食生產轉變為經濟作物的生產模式,進一步將傳統供應國內糧食生產的江浙地區轉變為海外貿易的原材料供應地,

就是說海外貿易刺激了江浙的豪紳們,大量投資兼併土地生產經濟作物作為海外貿易的原材料供應地,轉變了明朝江浙地區作為主要糧食產區的傳統,使江浙地區對外省糧食供應產生嚴重依賴性。而江浙地區放棄作為糧食主要產區的選擇也改變了明朝中後期糧食儲備和糧食產量的格局,大量受海外貿易刺激主動或者被動放棄農業生產轉變為作坊工人和流民的老百姓也加劇了民間對糧食供應的緊張。 於是明末就出現了非常戲劇性的一幕,天啟崇禎年間北方災害連年,可是遍地桑田的江浙地區無糧可收,甚至還要與北方災民搶奪湖廣的糧食供應配額,朝廷有心救災也沒有地方可以解決糧食缺口,於是一時間出現了全天下老百姓都在挨餓的險峻局面。 所以工業革命的出現必須需要充足的貴金屬貨幣刺激市場,而中國本身是一個貴金屬匱乏的國家,缺乏足夠的流通貨幣來刺激市場,中國本土也同時缺乏高產作物來填補經濟作物搶佔糧田造成的糧食緊缺,所以從古至今,讓老百姓喫飽成為中國一個難以解決的社會難題。 而在歐洲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發現美洲之後,美洲大量高產的作物傳入歐洲,如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迅速滿足了歐洲的糧食緊缺,而各國從中解放的農業人口可以從事工坊業生產來消化西班牙葡萄牙泛濫的貴金屬貨幣。 以當代中國為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的前提必須是解決國內的糧食危機,像在雜交水稻等高產作物和化肥機械化等近現代生產方式普及之前,中國的主要社會難題仍然是糧食供應,在80年代以前,全民從事農業生產仍舊不能徹底解決溫飽問題,又何來餘力發展製造業?

我一工程師又來大放厥詞了~

這個和當時的物質水平不完全有關係。人類進化是靠腦袋和思想的,其實答案早就有了,當時的中國人思想落後而且不貼合實際唄。那麼我們就來感受一下當時的中國人怎麼個落後法:

先說個離題的話:現在的美國依舊在各方面超過中國,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包括美國人自己都說頹勢已經出現而中國要崛起呢?因為大家已經隱約覺得美國的核心思想已經落後於世界了。在特朗普上臺前,而且白左那套早就不適合世界了,可是他們改嗎?不改,因為「白左那套才對其他的都是錯的」。然後國力相對衰落,給中國創造空間。出國黨都是有體會的,懂我說什麼自然懂。於是乎差距就這麼一點一點的累積,或許有個特朗普糾正一下或許就這麼不斷積累直至積重難返。

你覺得這些美國白人傻不?但是你要去看看歐洲白人再去看看美國那些少數族裔包括華人,你就會明白,美國的強大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已經相對是最新的了。而且在今後的幾十年裏他們還做得出有意義的良性改變,只是可能更新的速度比不過中國而已。今天你思想上坐著中國的高鐵說美國人思想上開汽車是落後的,殊不知當年中國人思想上是拄拐的。怎麼拄拐法?切入正題:

這裡只代表我的不負責任的觀察:

中國香港等地區還有海外僑胞是很有「考古」價值的,通過對於祖父母輩的採訪,他們似乎已經N年沒有什麼思想革新了。呆在美國的人應該很清楚美國亞裔是個什麼樣。除去少數混出頭的,相當一部分人與中國幾個像樣省裏的窮人一比(別跟我說什麼犄角旮旯的大陸窮人,那些人你就是比贏了也沒意義),基本上也是不如的。最大的不如是,他們似乎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心裡障礙或者文化羈絆,反應速度、社交能力、變通等等基本上能跟黑叔叔打個平手吧,離白人差太遠。另一方面重視家教和教育,但是總覺得書獃子氣極濃,套身古代服飾當孔乙己也沒什麼畫風問題。總而言之,即便是對於大陸人而言也是屌絲透了。大陸人覺得美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是侮辱,其實這種印象對於這些「舊版華人」而言他們不覺得是侮辱反而覺得人家是說了大實話。

那麼相比之下,你是不是覺得白人還是先進爆了?哪怕是歐洲、澳洲的白人也比這幫華裔好一些。美國的白人思想上就比祖先和表兄還要務實開放先進。當然現在一到三線的大陸人可能覺得白人都不行就是資源多而已...

所以很簡單,相比於舊版華人,白人在思想、務實等等各方面都完爆幾條街。哪怕物質可能不如大清,也一樣可以後來居上。


謝邀,類似的問題也是我好奇的。雖然自己對此有各角度的思考,但也沒什麼定論。

翻開《劍橋歐洲經濟史》的中世紀部分,常出現「地主找不到農民」、「地主為留住農民主動送地給農民」等對勞動力缺少狀況的敘述。對此我有兩個主要解釋:

一,一夫一配偶制

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了一夫一配偶制的傳統,中世紀的歐洲的基督教也規定了一夫一配偶制。而中國(及同期內除歐洲文明外的其他主要古文明)皆是一夫多配偶制。這可謂是歐洲文明獨有的特點,值得高度關注。

一夫多配偶制下,一個男人,只要財產允許,他就可以不斷的增加配偶的數量,每年他都可以讓多個女人受孕,生下多個孩子。而一夫一配偶制下,一個男人,即便他能養得起再多的孩子,他也不能同時在一年內讓多個女人受孕,而只能讓一個女人受孕,每年最多也只能生一個孩子。

所以,一夫多配偶制下,只要願意,一個社會的所有的財產都可以被用於增加人口,雖然窮人可能連生育權都沒有,但富人能養得起幾個就能生幾個。

而在一夫一配偶制下,由於女人懷孕週期的限制,使得社會中大量的財產,無法被用到養孩子上:富人雖能養得起但無法多生,窮人即便能多生也養不起,顯然就抑制了人口的增長,並使資源保持一定程度的盈餘。

舉個例子,據記載,明朝慶成王有70多個孩子,,而在一夫一配偶制的歐洲,一個貴族哪怕是富可敵國,也做不到這樣,相反,絕嗣的比比皆是。

二,封建制與繼承法

在中世紀的歐洲,遺產單傳的繼承法(如長子繼承製)較為普遍,使得財產不易被分散,這極大的鞏固了封建制。而在古代中國,只有皇家實行長子繼承,而對於非皇家,則實施平分財產的繼承方式,這有效的鞏固了皇權,分化了除皇家之外的所有家族的力量(例如漢朝的「推恩令」),建立了與歐洲截然不同的集權帝國。

歐洲的每個王國內部,又是貴族領主林立的封建格局,除此之外還有獨立的宗教力量。

當人口稍多時,領主與領主之間,不同的王國之間,貴族與教會之間,都可能產生矛盾,爆發戰鬥,只不過從參戰者的角度看,大都是對外戰鬥,而且規模很小、時間也分散。

每一場戰爭單獨來看,顯然都遠不如中國古代的內戰,但總量加起來,也不能說很小了。

同樣也是由於封建制,西歐王國內部,不同貴族/領主之間、貴族/領主與國王之間,對平民有競爭。平民可以利用不同貴族之間、貴族與國王之間的矛盾,獲得較大的權利與自由,例如古代歐洲的一些城市,就是由從某些貴族領主手中逃脫的平民,在國王或其他領主的庇護下,聚集而成的(詳見《國富論》第三篇第三章「論羅馬帝國崩潰後都市的勃興與進步」)。在這種政治格局下,貴族和國王難以無限制的壓榨勞動力,使國內勞動力的價格較高,從而使封建地主階級,不得不更依靠技術進步與對外擴張來增加自己的財富。


歐洲近代以前,是通過國與國之間戰爭來消滅人口。中國內部有一個文化認同,文化共同體,趨向於大一統,注重內部。

歐洲各個小國更均衡,誰也喫不掉誰,只好喫外面。

中國文化上更偏儒家。歐洲更像道家,分裂,獨立。

謝謝邀請。這個題目很大,我思考過一段時間,拋磚引玉。

1、歐洲的地理條件使得歐洲在農業時代多數時間是四分五裂,幾大高山、島嶼、半島割裂。歐洲一直存在民族國家教派之間的競爭,商業、航海(水運一直是主要的運輸手段)一直在發展,幾乎都是外向型經濟。中國的地理是隻有少數時間長江割據,其餘大一統,經常有北方入侵,競爭格局穩定。

2、18世紀前的幾個世紀,歐洲正好從前一個馬爾薩斯循環的衰敗(黑死病、戰爭等)中強勁復甦,同東方的貿易使義大利商業先發展起來,文藝復興。但奧斯曼土耳其阻斷了貿易,於是開闢東方新航路的競爭促進了航海技術和新大陸發現。新大陸等於是增加了土地要素供給,移民和奴隸貿易、掠奪的金銀都促進了經濟繁榮。

3、先是西班牙,然後葡萄牙,再後是荷蘭,後面英國,多年的航海競爭和繁榮讓英國的資源承載力到了邊緣,木材越來越少,森林砍沒了,18世紀前造船和煉鐵都是用木材的,木材價格上漲,這時候英國人開始燒煤,煤一直有,但英國的煤礦地勢低,抽水困難,人力抽水是不行的,開始用牲口,也沒效率。於是機械的需求出現了,火機不斷改良後成了我們熟知的瓦特蒸汽機,但是煤炭的運輸還是難,於是鐵路出現,同時修鐵路反向拉動了煤鐵和蒸汽機的需求,形成了正循環,資本層面,修鐵路促進了各種金融形式的大發展,整個西歐和新大陸都被帶動。這個就是猥瑣發育,一波帶走的節奏,一旦西方崛起,東方就自然邊緣化了,沒有時間窗口了。當然,英國18世紀前就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人口轉變、女子多晚婚、長子繼承多、次子自由創業多、維多利亞、光榮革命等為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

4、工業革命前,東西方在農業水平上基本是接近的。雖說西方崛起有偶然因素,但上面的幾個條件可以看出,地理環境、競爭格局、新大陸、航海、冒險精神、煤鐵、蒸汽機、鐵路聯動,這些中國是不具備的。其實中國用煤煉鐵的時間好像不比英國晚,但沒弄出機器,是不是中國煤礦能露天採煤啊。

5、以上內容參考書目:應該讀點經濟史、世界科學技術通史、槍炮病菌和鋼鐵、大分流、國富國窮。


瀉藥!一個人跳出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勞作模式是需要時間的。據說即使是浙江、廣東,有很多富裕家庭的老者,還是要在種菜、做手工藝中打發時間,而不是去投資、去玩IPAD。既然人是這樣,何況半圓高原,半圓大海接近封閉起來的,已經形成固有思維方式的一個龐大的大民族。

從思維方式上看,主要由於主導政治架構和倫理體系的差異,中國古代的社會價值觀是道義主導利益取向的,中國的好字是「女、子」合在一起,表明中國的好著眼有子有女家庭美滿孝道無虧;西歐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家佔式帝國,在多王國競爭和海洋相互聯絡溝通的背景下,西歐是利益主導道義取向的。西歐各國的好字,和貨物同源,表明有利益纔好。這種王國競爭式追逐利益,儘管後來導致了殖民競爭、世界大戰,但也給人類文明留下了企業制度、科技制度和現代經濟增長。

當然,在古代中國社會,也有一些思想家,可能發出打破傳統主導思維方式的火花,如黃宗羲等,但畢竟其影響形不成氣候。


西歐國家跳出馬爾薩斯陷阱了?沒有吧?這個陷阱是公理,沒誰跳得出。

因為西方生產力水平高,而且有殖民地。

當西歐人地矛盾觸頂的時候,西方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熱兵器,軍隊可以對內輕鬆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吊打各大陸土著,糧食不夠了可以從殖民地運,農民要造反也得問問貴族老爺的槍口。況且歐洲雖然政治分裂,但是面對泥腿子十分團結,一國起義還有他國貴族幫著鎮壓。所以西方從來就沒有農民大起義,全國大洗牌的條件。

所以西方內部不能爆發的矛盾,就通過殖民轉移到了各個大陸的殖民地。所以現在行走在北美大地的大多是德裔和愛爾蘭裔,澳大利亞殖民者祖先多是英國的流犯。這些人祖上要麼在本土混不下去了,要麼生活低於殖民地水平,所以紛紛離開故鄉,開闢新家園。這些人在人口飽和的中國,都是起義的生力軍,但是在有了其他選擇的歐洲,誰還會去造反呢?

西歐選擇工業化,也不是為瞭解決人地矛盾,而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資本為了利潤,不斷降低必要勞動時間,推進了技術改進,優化了政權結構,最終推動了近代化的發展,消滅了封建社會,說到底是資本主義運行的結果。中國古代沒有這樣規模的資本主義,資本總是集中於土地,自然無法憑自身走上歐洲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問題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緯度對比。農業時代的中國對標的應該是中世紀的西歐,而教廷統治下的歐洲根本無法得到較好的人口,經濟發展。底層人民長期暗無天日,哪來的循環。而中國古代朝代初期都會有一個較好的全面發展時期。如文景之治之類,而後期隨著規模突破一定極限。矛盾就會出現。朝代在鬥爭中衰退,隨之而來的就是新一輪復甦-發展-頂峯-衰退-滅亡。歸根結底是生產力水平底下,單位面積能養活的人口有限。而歐洲文藝復興之後,隨之而來的是生產力大爆發,並且掠奪全球。所以題目有問題 完活
這題改成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工業化或者歐洲為什麼可以工業化。黑暗的中世紀是歐洲工業化成功的前置條件,黑死病 戰爭 宗教壓迫總之什麼不好的事情都發生了,歐洲人口呈現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形態,歐洲人口通過自然淘汰了老弱病殘尤其是擁有大量老人死亡後他的資源再次流通起來。 古中國的社會形態即使在戰爭中人口損失也比歐洲少的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