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裙最近喜歡上樹懶了】

樹懶的規範中文名是「樹懶(lǎn)」,學術規範以「樹懶」為準。

現在生活中也基本以「樹懶」為準。查了下各種詞典,也查不到「樹獺(tǎ)」,可以查到「樹懶」。

幾十年前的字典里,簡體漢字都翻譯為「樹懶」,只有1986年版的《精選英漢、漢英詞典》(商務印書館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合編)簡體漢字翻譯為「樹獺」。(參考匿名知友回答)

不過在幾十年前,生活中很多人也都讀作「樹獺」,有人回憶二十多年前的《動物世界》趙忠祥老師也是讀作「樹獺」。

那時候的國內期刊的學術論文里也是「樹獺」和「樹懶」都在用。

同樣是1986年出版的《世界哺乳動物名典》中,本書編著者賴景陽先生、也是台灣動物學家,認為「樹獺」和「樹懶」都可以。

後來隨著學界定論,逐漸更正為「樹懶」了。

不過現在在台灣,可能大部分情況兩個名稱都可以用,因為中文維基百科裡記錄「樹懶也作樹獺」,其依據來源是台灣「教育研究院」的一個網頁:

甚至在2017年11月16日的一篇新聞里,兩個名稱隨意切換:

在民間可能叫做「樹獺」比較多,有人認為「樹獺」的「獺」字起碼是一種動物的感覺,因為在漢字里有反犬旁就可能指的是一種動物,而「懶」在漢字里沒有動物的意思,所以有的人喜歡用「樹獺」。而且在

不過,台灣學術界應該也是傾向於「樹懶」的。下面摘錄台灣學者、科普作家張東君的一段話(是向媒體說的話):

  「樹懶」也是通的,事實上媒體打電話給我時,我都說是樹懶,因為牠們和獺類的關係並不近。另外,我們有許多動物的中文名稱都是沿用日本人的漢字名稱,而在日文裡是把sloth寫成「樹懶」的,再配上牠的動作慢又一直抱著樹睡覺,一副很懶的樣子,就名副其實變成樹「懶」啦!

所以重申一次,樹懶的規範中文名是「樹懶(lǎn)」,學術規範也以「樹懶」為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