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公伐邾。

秋,魯隱公率軍討伐邾國。


大家可能還記得,在隱公執政之初,第一個與盟的國家就是邾國,之後魯國與邾國一直沒有發生事端,為什麼突然就動武了?

《左傳》記載了事情的原委:

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於宿。公伐邾,為宋討也。

秋天,宋國和鄭國達成了和平協定。七月庚申這天(據推算是十七日),在「宿」地會盟。

「宿」的位置

這是「宿」第二次出現,前一次是「隱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隱公五年的秋天,「邾人、鄭人伐宋」,魯國站在了邾、鄭一邊,拒絕出兵救宋。此時鄭宋簽訂了和平協定,魯國為了示好宋國,隱公親自率領軍隊,討伐邾國,替宋國報當年的「入郛」之仇。

其實魯伐邾,更像是對邾保護,以免宋國來真的

咱們在「宋人取長葛」時說過,鄭國這幾年正在放低姿態,積蓄力量。「朝桓王」是一步,「與宋平」是另一步,接下來,鄭國又走了一步:

《左傳》記載,本年的冬天:

陳及鄭平。

其實,鄭國此前就打算和陳國講和。《左傳·隱公六年》記載: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在隱公五年的時候,鄭莊公就希望能和陳國簽訂和平條約,但是陳侯(陳桓公)不同意。

陳國大臣五父進諫:「親近仁愛之國,與臨邦為善,這是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您應該同意鄭國的和平建議啊!」

陳侯說:「宋國和衛國,纔是鄭國現在最頭疼的,他能奈我何?」 到底也沒有同意。

因此,隱公六年(也就是去年)的五月庚申(十一日),鄭伯率領軍隊侵入陳國,繳獲大量的戰利品。

陳侯鼎,春秋早期,高23.6cm,口徑31.6cm,重5.58kg。敞口翻脣,口沿外附雙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環飾竊曲紋帶。原為前清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舊藏,現藏故宮博物院。

喫了敗仗的陳桓公趕緊同意了鄭國的和平請求。於是:

十二月,陳五父如鄭蒞盟。壬申,及鄭伯盟。

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及陳侯盟。

隱公七年十二月,陳國的五父到鄭國參加會盟。壬申日(十二月二日),與鄭莊公盟誓。鄭國大臣良佐到陳國參加會盟,辛巳日(十二月十一日),與陳桓公盟誓。

通觀《左傳》,「平」之後,還要「盟」以鞏固「平」達成的協議。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互相遣使到對方國家盟誓,二是一起到中立國盟誓。「陳鄭平」採取的是互相遣使,而本年的「宋鄭平」,兩國則選擇一起到宿國盟誓。

與鄭國結盟之後,陳侯更是順水推舟,親上加親:

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婚。

因為鄭公子忽還在周王朝作人質,陳侯向鄭莊公提親,鄭莊公當然同意了,於是鄭公子忽得以離開周王朝,回國成親。

陳侯鼎銘文,從銘文內容看,陳侯鼎應當屬於媵器。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這次陳鄭結親的嫁妝呢?

好了,咱們從「公伐邾」,聊到其原因「宋及鄭平」,又說到鄭國今年的「韜光養晦」:與宋國停戰,與陳國結親,召回得力幹將公子忽。接下來還有什麼計劃呢,咱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