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

直譯:

三月,鄭伯派使者「宛」來把「祊」地交給魯國。三月庚寅(二十一日),魯國進駐「祊」地。

「祊」的位置

祊(bēng,音「崩」),《公羊傳》和《穀梁傳》都寫作「邴」,位置在現在的山東省費縣東。

從圖中可以看出,「祊」的位置在魯國以東,因此根本不在鄭國的疆域內,為什麼鄭國能夠擁有「祊」這塊飛地?

飛地,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2015年7月,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界上的162塊飛地。上圖是交換前著名的魔性的「三級飛地」。即飛地中包含了另一塊飛地,稱為二級飛地,二級飛地中還有飛地。

《公羊傳》: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天子有事於泰山,諸侯皆從。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

這裡就引出了一個「湯沐邑」的概念。

《漢語大詞典》對「湯沐邑」的解釋是:周代供諸侯朝見天子時住宿並沐浴齋戒的封地。

《禮記?王制》:「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鄭玄註:「給齋戒自潔清之用。浴用湯,沐用潘。」

孔希旦集解:「方伯湯沐之邑在天子之縣內者,即《左氏》、《公羊》所謂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師者為朝宿之邑,在泰山下者為湯沐之邑,其實京師及泰山下之邑,皆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齋戒自潔清也。」

各路諸侯朝見天子,或者隨同周天子前往泰山祭拜,一路風塵僕僕,就算不是蓬頭垢面也會氣色欠佳。這副形象直接參加正式典禮,想必不太得體。

因此,天子在京城附近以及泰山腳下,給各諸侯批了地。平時由各諸侯負責管理,朝見天子或祭拜泰山之前,諸侯可以在自己的這塊地兒先沐浴更衣,以示莊重。

這麼看來,「湯沐邑」的功能類似於現在的「某某省駐京辦」吧。

類似的,「祊」地就是鄭國的「泰山辦」。

那麼,鄭國為什麼要把「祊」地給魯國呢?

根據《左傳》的記載:

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

咱們看看許田的位置:

許田的位置,靠近鄭國

鄭莊公打算以後不再祭拜泰山,所以打算交換飛地,用自己的泰山辦,換取魯國的駐京辦。不得不說,這是個務實的提議。不過,也直接反映出周王朝從西周末年就已經沒有了大型活動的實力,「不祭泰山好多年」。

另一方面來看,鄭莊公敢於提出換許田的提議,也說明魯國已經很久沒有使用「湯沐邑」,也就是很久沒有覲見過周王了。通觀春秋,魯國幾乎沒有一次正經的朝覲,說明早已對這種不合禮制的做法習以為常。「周禮全在魯」的魯國已然如此,其他諸侯對周王的態度可想而知。

更為過分的是,魯國居然同意了鄭國的提議,大剌剌就把「祊」收入囊中。「庚寅,我入祊」,二十天左右時間,就已經完成了該地區的政權移交。

此前「城中丘」一章,咱們已經分析過,「祊易許田」可能是鄭魯早已達成了協議,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交接。


鄭莊公這麼大膽的舉動,周王室也有了相應的動作。

《左傳》記載: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於周。

大家應該還記得,隱公三年記載的「周鄭交質」,就是因為周王室想扶持虢公作為執政卿,來奪回久被鄭國把持的權柄。這一打算在受到鄭國質疑後被擱置,雙方互相交換人質,以保持暫時的平靜。

而如今鄭國已經以結婚的名義召回了公子忽,又公然交換周王室賜予的飛地,那麼周王室也就不客氣了,將執政的位置正式交給了虢公。

鄭國並未對此作出回應,因為此時的鄭國正沉浸在歡樂中。那位回國結婚的公子忽,從陳國迎回了美麗的新娘,然而,在婚禮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左傳》:

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guī)。

辛亥,以媯氏歸。甲寅,入於鄭。陳鍼(qián)子送女。先配而後祖。鍼子曰:「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

四月的甲申日,公子忽到陳國去迎娶他的新娘。陳國是「舜」的後代,根據《史記》記載:「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 陳國是媯姓,所以陳國新娘被稱為「媯氏」。

陳侯壺,春秋早期,酒器,通高50.5釐米。1963年山東省肥城縣孫樓公社小王莊出土。扁方體,長頸,垂腹,圓角方圈足,蓋為子口,蓋頂有圓角長方形捉手。頸兩側附象首套環大耳,象鼻上揚。蓋、頸、足飾弦紋,腹飾「田」字紋。器和蓋有相同的銘文,各13字:「陳侯作媯櫓媵壺,其萬年永寶用。」
陳侯壺銘文。金文「為」的構成是手牽著大象,以「媯」為姓說明媯河區域內或有象的存在。傳說「舜」的弟弟名叫「象」,以及陳侯壺壺身的象首,都印證「舜」一族與大象有某種聯繫。

辛亥日,公子忽帶著新娘媯氏返回,三天後的甲寅日,就回到了鄭國。

回到了鄭國之後,按照禮儀,應當先到祖廟祭拜,告知迎娶的事情。可公子忽可能是被新娘的美貌迷得七葷八素,先進了洞房,後才拜祖先。

陳國送親的大夫鍼子看不下去了,說道:「(沒有按照禮節得到祖先的認可,)這是不能被稱為夫婦的。(如果這樣就算夫婦的話,)是對祖先的誣衊。沒有按照禮儀來,(不會受到祖先庇佑,)這還能夠繁衍後代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順帶提一句,上一次 「宋公、衛侯遇於垂」 與 「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中咱們說到,鄭國今年忙著換地、娶親,而盟友齊國為了鄭國與宋、衛的和平協議,跑前跑後,操碎了心,終於在七月庚午達成了會盟。鄭國也沒有虧待盟友,《左傳》記載:

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

八月的丙戌日,鄭莊公帶領齊國人朝見周王。

雖然周王已經沒有了實力,但是朝覲周王還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別忘了當年衛國州籲為了朝覲的事,把腦袋都掉了。

而齊國的朝覲,某種程度也表明王室對鄭齊同盟的認可。之後這兩國就開始忙著「執王命而討不庭」,從誰先開刀呢?到了下一年再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