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這個朝代連首都名字都起不好,臨安這個名字一聽就是不思進取、苟活於世。在“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一片歌舞昇平,不思進取中。南宋度過了德祐二年(1276年)的新年。正月初三,就傳來了嘉興府守將開門投降的消息。正月十九日,蒙古騎兵進入臨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終點。

臨安城破之際,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謝太后爲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軍的前鋒遊騎兵抵達臨安北關。太皇太后謝太后被迫派遣監察御史獻上傳國璽主動投降,降表曰:“宋國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爲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 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在這封降表中,謝太后把亡國黑鍋扣到了已經死了的賈似道身上。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領土放棄武力抵抗。還幻想忽必烈能夠給南宋一個兒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屬國的身份繼續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爲首的堅決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爲了給趙宋留一線希望。謝太后在文天祥、陳宜中的鼓勵下,冊封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爲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爲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時,下詔張世傑等斷後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以及楊亮節(楊淑妃之兄,國舅)、楊鎮(謝道清之侄,宋理宗駙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宮庭機構撤離臨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爲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正因爲有這樣的策劃,纔有了三年後讓無數人垂淚的“崖山之役”。

三、趙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軍隊

正月初五,謝太后任命吳堅爲左丞相兼樞密使,當天,在慈元殿下詔“宣麻”公告時,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場。相比而言,城破之際,宋廷決定放罷學校,讓學生離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學等三學學生誓死要與社稷共存亡。同一天,臨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稱,真到了亡國之際,很多飽讀聖賢書的文人的表現實在讓人汗顏。

蒙古帝國

四、普通臨安居民

南宋投降後,元軍統帥伯顏發現臨安城中騷亂,亂兵搶劫殺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於是再次下令嚴禁元軍士兵入城,並派遣呂文煥攜帶黃榜安撫臨安軍民,要求各家門前貼“好投拜”三字以示歸順大元。

後來,在給忽必烈的上書中,伯顏得意地稱,“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謝太后也說,“今大兵在城,三宮不驚,九廟如故,百姓安堵。”宋遺民汪元量的詩云,“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伯顏派人蒐集了南宋皇宮的各種典籍和寶玩。伯顏本人並沒拿什麼東西,北還見忽必烈時,元朝宰相阿合馬在15裏外先見伯顏索賄。伯顏沒什麼東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鉤絲帶取下來送給阿合馬。阿合馬很生氣,就誣告伯顏在臨安取走了玉桃盞,結果導致伯顏被忽必烈免職。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載有南宋皇室成員、外戚、大臣、太學生等數千人的船隊在虎視眈眈的元軍監視下,前往南宋絕大多數100多年來從未涉足的遙遠北方。

船隊出發之際,船上人人悽悽慘慘,岸邊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經親身參與這次北上的汪元量寫詩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兒女淚交流。淮南漸遠波聲小,猶見揚州望火樓。”

所以臨安城因爲主動投降,並沒有受到破壞。當然,小規模的姦淫擄掠還是免不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