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这个朝代连首都名字都起不好,临安这个名字一听就是不思进取、苟活于世。在“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一片歌舞升平,不思进取中。南宋度过了德祐二年(1276年)的新年。正月初三,就传来了嘉兴府守将开门投降的消息。正月十九日,蒙古骑兵进入临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终点。

临安城破之际,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谢太后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军的前锋游骑兵抵达临安北关。太皇太后谢太后被迫派遣监察御史献上传国玺主动投降,降表曰:“宋国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 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在这封降表中,谢太后把亡国黑锅扣到了已经死了的贾似道身上。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领土放弃武力抵抗。还幻想忽必烈能够给南宋一个儿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属国的身份继续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为首的坚决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为了给赵宋留一线希望。谢太后在文天祥、陈宜中的鼓励下,册封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时,下诏张世杰等断后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带军暗中保护益、广二王赵与檡等赵宋皇族人员以及杨亮节(杨淑妃之兄,国舅)、杨镇(谢道清之侄,宋理宗驸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宫庭机构撤离临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正因为有这样的策划,才有了三年后让无数人垂泪的“崖山之役”。

三、赵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军队

正月初五,谢太后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当天,在慈元殿下诏“宣麻”公告时,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场。相比而言,城破之际,宋廷决定放罢学校,让学生离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学等三学学生誓死要与社稷共存亡。同一天,临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称,真到了亡国之际,很多饱读圣贤书的文人的表现实在让人汗颜。

蒙古帝国

四、普通临安居民

南宋投降后,元军统帅伯颜发现临安城中骚乱,乱兵抢劫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再次下令严禁元军士兵入城,并派遣吕文焕携带黄榜安抚临安军民,要求各家门前贴“好投拜”三字以示归顺大元。

后来,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伯颜得意地称,“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谢太后也说,“今大兵在城,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宋遗民汪元量的诗云,“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伯颜派人搜集了南宋皇宫的各种典籍和宝玩。伯颜本人并没拿什么东西,北还见忽必烈时,元朝宰相阿合马在15里外先见伯颜索贿。伯颜没什么东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钩丝带取下来送给阿合马。阿合马很生气,就诬告伯颜在临安取走了玉桃盏,结果导致伯颜被忽必烈免职。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载有南宋皇室成员、外戚、大臣、太学生等数千人的船队在虎视眈眈的元军监视下,前往南宋绝大多数100多年来从未涉足的遥远北方。

船队出发之际,船上人人凄凄惨惨,岸边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经亲身参与这次北上的汪元量写诗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儿女泪交流。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所以临安城因为主动投降,并没有受到破坏。当然,小规模的奸淫掳掠还是免不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