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巍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里的感受

《中国民族博览》:现在流行一句俏皮话:“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但是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大家并没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起来,即使一些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心理亚健康的也有很多,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等病症。为什么会这样?

希阿荣博堪布:物质可以解决生活中一部分问题,但其实完全靠经济手段就能化解的苦恼少之又少。可能对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来说,缺乏对苦的认识,正是造成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佛陀教我们去认识生命中苦的遍在。太忙于躲避痛苦,使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好好看一看苦和忧都是怎么回事。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自然就很容易找错。

安乐也好,无忧也好,说到底,指的是心里的感受。是在心里的,不是在外面。外面哪有一个东西,你可以用手指点在上面说“这是安乐”“这是无忧”的?就像您说的,物质生活富足、事业有成的人,不一定自然就有安乐,可能烦恼、忧愁反而更多。

藏地以前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华智仁波切,有一次别人供养给他三匹马,他谢绝了:“有三匹马,就有三匹马的烦恼。”名和利不是只带来好处的,你得到名利的同时也得到它们的烦恼。所以,对物质、名利的追求要适可而止。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无力享受名利的好处,更无力承受它们的坏处。

可现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往往是告诉你,拿到一个怎样的文凭,你就可以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买一处怎样的房子,跟一个怎样的人结婚,等等,总之就有了这些仿佛即拥有了快乐的人生。

鼓励人无止境地向外驰求,而且是教人非常片面、机械地看问题,把某些东西描绘得纯然美好,而拥有这些东西就等同于拥有快乐。可等大家真正到社会里一看,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于是很迷茫:我拥有了足够的知识,或者足够的地位、财富,为什么平坦美好的人生没有随之而来?这本来就不是随之而来的嘛?

《中国民族博览》:“人生而孤独”,但又耐不住孤独,学习佛法能帮助人们抵御孤独吗?

希阿荣博堪布:你不把孤独当成一个需要去抵御的东西,就是很好的开始。其实,什么是孤独?你仔细想一想,会发现这个词有很多解释,你想抵御的是哪种孤独呢?不想一个人待着?那么在人群里你就不孤独了吗?

佛法中说,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不仅是生死关头,很多大事当前,人都是独自面对的,旁边的人帮不上忙。佛法中把这叫做循业流转,无可代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得不独自面对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似乎没有尽头的无奈。这种孤独感是轮回的一种属性,只要你的心还在轮回的状态中,就无法摆脱它。

有个人和你一起老,一起面对这些无奈,会感觉好点吗?这就像是说,有个人和你一起病,你的病苦会少点吗?如果你感觉好点,也不是因为老、病之苦本身减轻了,而是你对老、病的心态改变了,你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你知道还有别人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这种认识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它是同情、同理心的基础,也是慈悲心重要的组成部分。

慈悲心并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只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和救济。慈悲心首先是认识到自他间的相连相通,看到自己面临的也正是对方面临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己病而悯彼病,以己苦而悯彼苦。从这个角度说,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唤醒你的慈悲心。

当你因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时,请记住,你的安乐不是来自于有人作伴,而是来自于你的慈悲心,虽然它还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边这一个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为它打开一点点缝隙,安乐的光明就倾泻进来。

对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任何际遇都可以转为修行的契机,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独感来修持慈悲心,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好的。当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独的感受里,这本身并不能自然让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积极的心态,你需要审视它,看到它背后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不要执念于有人陪伴,如果你心里连慈悲的一点影子都没有的话,没有任何人的陪伴能让你得到安乐。是否感到孤独,与别人关系不大,你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越难以走出孤独。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着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会慢慢消退,而谦卑和悲悯的柔和之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里。

《中国民族博览》:现代社会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抓住时机获得成功,也有人总是失之交臂,很多人把它归结为缘分,您是怎么看待机缘的呢?

希阿荣博堪布: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不走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

我们总听到有些人抱怨说:“如果我当初那件事做成了,我的人生就会与现在完全不同”。其实能否抓住机会,不只是够不够聪明,走不走运的问题,关键是福报和见地,如果福报足够,这次机会失掉了,还会有别的机会。

机遇的得与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然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却是由心态、见地决定的。如果心态和见地不改变,你抓住机会或失去机会,生活之于你都不会有大的不同。

修学佛法,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

《中国民族博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有人认为修行佛法虽然有扬善抑恶的好处,但过于消极。修炼了舍己之心,会不会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难于生存?越来越与社会脱节?

希阿荣博堪布:竞争优势,并不是完全靠强烈的得失心或一头扎进名利财色中,里里外外应接不暇,就能获得资源或利益。长远地说,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靠的是学识、修养、才干;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

“舍己之心”,我的理解可能是指不自私,不计较个人得失。我想,即使是在竞争的环境中,这种品质也不一定就会让你处于劣势。如果一个人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努力理解、体谅别人,那么他会是一位很好的同事、朋友。换作你,你也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共事,不是吗?所以,一个不太自私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也能建立起更长久的关系。

而且我们有时看问题,容易在自己的想象中把事情对立起来,其实很多事是互为因缘、相辅相成的,并非势不两立的关系。

比如舍己之心,你放下为自己精打细算的心,去成全别人,结果可能会是双赢,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即使暂时看起来你好像吃亏、失败了,那也不是绝对的,福祸相依,把时间拉长一点,你就会看到得失之间的界线其实并不很清晰。

至于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可以不足为虑,与社会脱节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倒是应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的反面,也就是太跟随潮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为了迎合社会而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瘁,这恐怕是很多人真正的问题所在。

《中国民族博览》:佛法教导人们保持慈悲心,但是一味忍让是否太过懦弱了?

希阿荣博堪布:佛法中的慈悲是与智慧连在一起的。因为有更大的智慧,对很多事情,来龙去脉,相互关联,看得更多一些,所以会以更开放的态度和方式去对人对事,这也就是慈悲。

恐怕很多人对慈悲这个词是有误解的,觉得慈悲就是唯唯诺诺,一味软弱和忍让。实际上你要有一颗非常柔和、开放、勇敢的心,才能做到慈悲。你得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

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