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近來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熱賣,推估上半年就熱銷達400億元規模,但卻有業務員以「保本保息」的話術賣出問題。事實上,保險商品本身中性,只是行銷話術容易誤導民眾買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保單。

「我計劃存錢買房,原本想買儲蓄險累積頭期款,可是業務員推薦我買外幣變額壽險,他強調商品是保本保息、穩賺。」範先生一如往常和熟識的業務員買保單,沒想到事後才發現自己買的是投資型保單,保單連結標的是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翻遍保單條款就是沒有「保本保息」的字眼。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是近2年熱銷投資商品,整體資產規模從2016年至今,迅速翻漲20倍、已突破800億元,商品夯到在網路上引起各方論戰。簡單說,其商品核心是投資有收益的一籃子債券以獲取債息,投資人只要「持有到期」,在「沒有違約」的情況下,期滿可以領回本金和債息。

檢視相片
壽險業最常見業務招攬爭議

因為商品設計滿足手上有閒置資金、希望領息的投資人,熱賣效應吸引保險公司推出連結保單,可是近來卻賣出了問題。日前金管會保險局就發函給各家壽險公司,約束業者在銷售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時,不得訴求「保證保本保息」,以免產生投保爭議。範先生的不開心經驗,就是其中一例。

「投資型保單是最常發生業務招攬爭議的險種,但其實任何險種都可能因為業務員的誇大或不實話術,發生投保爭議。」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主委兼總經理卓俊雄強調,買保單尤其不要誤信高報酬,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民眾就算是買傳統型純保障的商品,也不要只看保險公司保障的內容,除外不保的條款也要看清楚。


更多鏡週刊報導
【業務員話術拆解】買保險不想受氣 這12句業務員話術仔細看
【業務員話術拆解】業務員說儲蓄險利率比定存好 但他沒說的前提是...
【業務員話術拆解】避免受氣 買投資型保單先搞懂3件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