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指的不是「滿足」的狀態,是說人們會覺得不好的那種找不到方向的狀態。

我覺得正常情況下人不會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不是因為潛意識裡覺得很難得到想要的東西?找不到途徑?得不到認可?或者是沒那麼想要所以不想為此付出?或者是怕努力了得到了卻跟當初想的不一樣? 總之是不是人在麻痹自己呢?如果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不是,難道人真的可以沒有任何慾望?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恩是的

正常情況下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前提是目標可預估

我想要一支楊樹林口紅

我知道我肯定能買

所以我不會迷茫

我會很篤定

所謂的迷茫

大部分情況是對未知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

你保持獨立個性

但是社會強調集體意識

你突出,你就是「槍打出頭鳥」的倒黴蛋

你很難去明白,為什麼一個有個性的個體

很難在集體中很好生存

在這樣約定俗成的統一步調下,就會感到所謂的迷茫,因為你無法去理解和預估如何在保持個人個性的前提下,還很好的融入集體

大部分情況下,就會犧牲自己一部分個性,去選擇統一步調,從而達到目標,但依舊會迷茫。

因為犧牲的那部分,就是你麻痹自己的開始。

追根究底產生的大部分原因,來自自己內心的不確定

你不確定自己這樣做產生的結果,你也無法預估自己能否承受自己做法導向的結果。

什麼都想要,但很多事情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拿青春賭明天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如果你能清楚預測每走一步的導向和結果你還會迷茫嗎?還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原因只有一個,你沒有結婚,你沒有對象,你沒有女朋友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因為自己什麼都沒有。

迷茫或者沒有目標是因為你沒有一個自己拿的出手的核心技能。

比如你有一項你所擅長的事業——會計(舉栗子)

你就會知道,你至少要有一項你擅長的事業後,你就有了可以選擇的開始以及做選擇的基礎。比如喜歡會計這份工作背後的簡單,或者不喜歡會計這份工作背後的枯燥和日復一日,等等。

當我們在做選擇和決策的時候,因為沒有「基礎」,所以你無法對自己做出判斷和決策,變相的就會變成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但是現實又迫切的需要你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焦慮和迷茫。

所以在長遠的眼光來看,遇見問題的時候,從自己的「基礎」出發做分析,如果你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基礎」並不牢固和堅實的話,那就把心沉下來,先做好自己的基礎,忌好高騖遠、忌急於求成。


沒有目標倒不至於,沒有大目標,小目標總有吧?迷茫的表現,一個是不知道幹什麼,還有一個是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幹什麼的時候就想想自己的目標,找達到目標的方法;不知道怎麼辦,同理,找前輩,或者書籍,或者網路,不斷嘗試。但是有一點是「老鼠屎」,那就是懶惰,執行力太差。
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一定要清楚自己不想要的。
建議去學一個東西,和自己工作有關比如學一門技術、考一個證書,或者和自己生活有關比如跑步、跳舞、做飯、看書、旅遊。堅持逼迫自己去學,時刻提醒自己去學,有時間有計劃去學。在任何地方做標識提醒自己。專註會讓自己少什麼莫名其妙的想法~
太閑了會這樣。普遍的情況是———因為沒有目標所以不知道要做啥,索性就什麼都不做,然後就覺得好迷茫啊~所以解決辦法是沒事找事兒做呀什麼感興趣就去做什麼,去嘗試,嘗試了之後才知道喜不喜歡擅不擅長…But!如果是工作請謹慎使用這一條。
目標定的太大,實現不了,就會迷茫,然後發現沒有要追求的東西,因為小目標不屑大目標做不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