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字:元亮,世稱精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生於:公元352年或365年,

卒於:公元427年。

屬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人、詞賦家、文學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陶淵明集:《飲酒》、《歸園田記》、《桃花園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等。

成就:田原詩派創始人,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也是第一位田園詩人。一生做過多個小官,不為五斗米折腰,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時生活不滿。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描寫的地方是哪裡?從古至今,爭議很多,但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是在湖南省桃源縣一帶。至於是否虛構,大多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環境、景緻,等等素材一般都有原型和參照物,才能寫出美妙生動的真實感來。

《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原型就僅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

一般有四種說法:

1、是陶淵明家鄉廬山大漢陽峰下叫做「桃花源」又稱康王谷的峽谷地帶,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景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作《桃花源記》創作原型的所在地。

2、安徽省古徽州的黟縣。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產地,所指的是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

3、台灣桃源縣,這個有點相去太遠,史上也沒有記載過陶淵明去過台灣,這根本與台灣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4、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自對《桃花源記》作品的原型考證有爭議以來,大多研究學者與仿間認為:《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原型地應是湖南省的桃源縣,這裡的山水、環境和《桃花源記》里所描寫的意境境況最為符合。

其實《桃花源記》中的原型描寫地不管是在哪一個地方,都是我們祖國的美麗河山,美好家園。通過閱讀《桃花源記》這篇淘公筆下對「世外桃源」的描寫,對寧靜和諧、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美妙的想像空間。著實讓我們深感中國文化的精美博大。令人很是陶醉、舒心,享受!


謝邀回答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世後世稱「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寫的一篇燴炙人口的散文,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關於桃花源所寫的是哪個地方,歷代許多人做過考證,有的說在陶淵明的家鄉武陵,有的說在廬山一處山地,均無確定結論。事實上,考證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是不是虛構並沒有多大意義,這要從陶淵明寫作背景和寫作動機來看。

陶淵明出身官宦之家,但家境已破敗,雖懷大志救濟人生,但在戰亂不斷,統治者荒淫無道,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自已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遂辭官歸田園耕作。但做為關心民眾疾苦,人品正直的陶淵明,並不甘心,便以文學作品抗爭。桃花源記所塑造的與黑暗社會相反的清靜之地,順應了廣大人民自由、快樂、幸福的意願。這也正是作者寫作的動機所在。

《桃花源記》從藝術表現上看,意境獨特,清新自然,語言精鍊,通俗易懂,開創了文學創作良好範例,並且通過藝術感染力產生了深刻的政治影響,因此成為千古流傅的名作。


桃花源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渝鄂湘黔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50平方公里。由古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廣場、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酉州古城、桃花源風情小鎮、二酉山世外桃花源文化主題公園等七大部分組成,毗鄰長江三峽、張家界、鳳凰古城、梵凈山等國內知名景區,風景優美,猶如仙境!

傳說中的世外桃源,眼前的景象和陶淵明筆下的景色十分神似;景區的工作人員都穿著秦服,甚至遊客也可穿著古裝悠蕩在景區,給人一種回到了古代的感覺。 有的時候會不定時的放一下乾冰煙霧來製造仙境般的效果;不過煙霧轉瞬即逝,還好手機的抓拍速度還不錯。

只看桃花源的話就不值了,重點在伏羲洞,伏羲洞看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5A級景區,話不多說看圖吧!需要說明一下,伏羲洞的遊覽需要2小時左右,要在進洞前做好減負工作,即去一趟洗手間,洞內不可以方便。

遊玩桃花源的最佳時機在3月桃花盛開的時候,桃花源內除了桃樹之外,還種著玉蘭、油菜花等各式各樣的植物; 春天的桃園,才是最美!

桃花源是一個以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主的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裡面有很多國家保護植物和動物。買票還是需要排隊的,來遊玩的人還是很多的;看到眼前漂亮的風。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陶淵明生活的東晉年代,是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社會的黑暗面讓人壓抑無法呼吸,而陶淵明作為一個有著美好社會理想的人,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世界。

陶淵明希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社會裡。但是這樣的社會理想註定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

於是,作為一個揮灑墨水的文人,陶淵明選擇在精神上做一次逃離。他用手中的筆在精神中,想像中為自己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這也是文人追尋現實和理想的交叉,調節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


《桃花源記》: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流傳至今、文如畫,畫如鏡、十分逼真。佳作之景乃是詩人對理想世界的期盼、也是大眾人民的心愿,從而映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作者的政治之願,偉岸蒼生,救濟民眾,卻無一官半職,只能借筆言志、以文為器!從而也體現了詩人靈魂的高貴,心懷蒼生之情、此文寫作上佳,讓後人虛幻如此美景,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虛構了一幅美而真的幻影!


桃花源記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地方,他虛構主要是表示了他想要的一種生活的方式和一種生活的境界。這種境界在現實中很難達到,這是一個文人對自己最高理想境界的理想幻想。現在由於商業過度發達。一些人去開發了一些度假村或者一些地方。美其名為桃花源。只是為了賺錢。這無可厚非嗎?但真的,桃花源只是一個虛構的地方。


借問陶縣今何在,源里挑花映綠田。


肯定是空想出來的!

毛主席還調侃老陶: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這是詩人虛構出來的世外桃園。

沒有階級,沒有壓迫,人們自及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生態沒有污染,仟佰交通,夜不閉戶,花園式的地方,人們平等互助,怡然自得。

這是作者理想之地方,世上根本沒有。


陶淵明是公元三六五年至公元四二七年的東晉詩人,因做過江西彭澤的縣令,所以後人稱他為陶令,《陶花源記》是虛構的,他的筆下描述了一個沒有窮富,沒有剝削,沒有戰爭的幻想世界桃花源,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