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對於許多普通的信徒朋友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不過要是把它放在基督教在華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中,它絕對稱得上是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先行者。而作爲最早的“教堂”——十字寺,也同樣記載着景教數千年的滄桑變化。

  3月26日,筆者前往了距北京市區60多公里的房山區車廠村金祖山景區內的十字寺遺址進行了實地探訪。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處有文獻記載、有遺址、有十字碑刻等文物的景教遺址。

  據史料記載,此地在晉代原是一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始建於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唐代改爲景教寺院,早期名稱爲崇聖院。遼代又恢復爲佛寺,應歷二年(952年)至八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重修,元順帝賜名十字寺,恢復景教。明清後又爲佛寺。

  學者曹新華在《房山十字寺的變遷》一文中記載:“唐幽州(轄今房山)的崇聖院也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景教徒們來到了崇聖院,不知道是院裏的佛教徒皈依了景教還是寺中已無佛教徒緣故,景教徒們佔用了這所寺院。他們在院中豎立起一座刻有基督教標誌‘十字’的幢,以示與佛教寺院的區別,於是遠離京城長安的幽州也出現了景教教堂。”所以說,現房山十字寺遺址,可上溯到唐代,是唐代幽州景教教堂的代表。

  走進遺址院內,往日莊嚴氣派的廟宇建築早已不見,僅留下三塊石碑靜靜地矗立在荒蕪的寺院內

  寺院內現有漢白玉石碑兩塊,一爲遼碑碑文,正面上方橫書“三盆山崇聖院碑記”;另一爲元碑,碑額頂端圓球內刻有十字,左右各有一條石雕雲龍。正中刻有“敕賜十字寺碑記”。院中遼、元石碑後方又新立一塊陝西碑林收藏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複製品。

  十字寺原有兩塊刻有“十字架”浮雕花紋的石雕,其中一石刻的下面雕刻着一個十字立在一個蓮花座上;另一件石刻正面雕刻的是一朵盛開的荷花承託着一個十字。在第二件石刻十字交叉的空白處刻有古敘利亞文“仰望它,寄希望於它”,出自聖經詩篇34章5到6節。1931年12月,北平市政府爲保護十字寺文物,將這兩塊景教十字石雕被運到北京博物院收藏,在1936年文物南遷時轉至南京博物院。

  這兩件石雕是珍貴的景教遺物。石雕的發現轟動中外學術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稱之爲“景教徒的最確實和最有價值的遺物”、“景教東漸史上的偉跡”。本來名不見經傳,偏安一隅的小小十字寺卻因爲這兩塊石雕名聲大噪,成爲宗教學者爭先恐後研究的對象。

  這兩塊景教石碑真的那麼吸引人嗎?景教具體又是個什麼情況?今天就跟您簡單聊聊景教的歷史。

  景教起源於今天的敘利亞,是基督教的一支聶斯脫裏派,被視爲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景教是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的稱呼,“景”被認爲是“光明”的意思。

  最早期進入中國的基督教大量借用國人熟悉的佛教名詞,教堂叫作“寺”,十字寺也因此得名。

  它於唐太宗貞觀九年即635年傳入中國,該派的敘利亞主教阿羅本來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受到了中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熱情接待。特派宰相房玄齡率領儀仗隊西出長安城迎接。皇帝還讓他留在長安翻譯聖經。三年後,皇帝又允許他傳教,並提供經費支持,還爲他在長安義寧坊建造了一座教堂,初稱爲“波斯寺”,後更名爲“羅馬寺”、“大秦寺”。從而開始了中國爲期200年的第一個基督教傳播時期。

  在唐太宗的熱情接待與積極扶持下,景教在唐朝貴族之間迅速傳播。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爲“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進一步廣泛流傳。

  景教在中國傳播

  武后信奉僧尼,景教受佛僧道士攻擊,景教教士集資億萬在洛陽建立“大周頌德天樞”,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與佛教思想糅合,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如將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瑪竇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爾谷是摩距辭法王、若望喚成瑜翰法王;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這一系列舉措使武后大悅,景教也逃過一劫,得以繼續發展。

  到唐武宗會昌五年(即845年)武宗下令“禁佛”,發起全國性的毀佛活動,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在這期間,景教也受到牽連,一併遭禁。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因此武宗一禁教,失去支持的景教便迅速衰落,後又經過後唐政府的取締,景教逐漸失跡於中國內地。

  武宗滅佛時期,以佛教爲首的各派宗教都受到沉重打擊

  自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元朝對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歐洲各族人的概稱)來到中國,使得中國的景教信徒人數回升。

  元太祖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採取了海納百川的政策,景教因此再度興旺,與來自歐洲的羅馬天主教被並稱爲“也裏可溫教”,蒙語意爲“有福之人”。而作爲也裏可溫教教徒享有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

  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莎車、伊犁,江蘇揚州、鎮江,浙江杭州、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十字寺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被賜名並翻修

  到了明代,景教由於自身在中原地區衆多本土宗教中毫無競爭力,並且又沒有政權的支持,最終再一次走向了衰微。直到16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景教在中國大陸地區算是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儘管景教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活躍了千年有餘,但從現如今僅存的唯一遺址來看,自十字寺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發現的一千六百年間,十字寺留下的資料都是佛教寺院的相關記載,關於景教寺院的線索簡直少之又少。

  那麼,十字寺發現的景教石刻究竟隱藏着景教徒怎樣的故事?景教存在的歷史跟史書上的記載有無出入?這也是十字寺留給世人的待解之謎。

  本文來源:福音時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