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官場遭遇都不是很順利,多次出現被貶職調離京師的情況;但是,他們都曾位居宰相的官職,為自己的朝廷做出應有的貢獻,讓朝廷有興盛的時期。

如果要說哪個比較悲涼,那應該是寇準,寇準的晚年受到政敵的打擊,被發配邊境,且生活過得很差,只能住在野外的天寧寺。因為這次的打擊,寇準已是身心疲憊,一病不起。

狄仁傑因為自己的政績突出,深得武則天的喜歡。武則天稱帝後不久,就把狄仁傑提拔為宰相。但是,因為酷吏來俊臣的誣陷,武則天在沒有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將狄仁傑抓起來了,直接送進牢獄。

在牢獄中,狄仁傑受到小人的威脅,不得不承認莫須有的謀反罪。為了讓武則天相信,來俊臣還偽造了《謝罪表》讓人送予武則天,謊稱這是狄仁傑的認罪書。

後來,來俊臣的德行得到告發,武則天赦免了狄仁傑等人,但只讓他去做彭澤縣令,還不能在京師任職。

696年,契丹攻打大唐邊境,武則天提拔縣令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去平亂。狄仁傑的到來直接把契丹人嚇跑了。

698年,東突厥侵犯國土,狄仁傑協助太子出征;狄仁傑的十萬大軍猛追突厥,將他們趕回了漠北。

狄仁傑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很有成績,是武則天比較有能力的屬下。有了狄仁傑的幫助,武則天的朝廷才能夠更上一步,變得更加興盛。

狄仁傑是在任期內病逝的,老年也算沒有經歷太多風波,而寇準就不一樣了。

寇準19歲就能夠參加朝廷的殿試,當時的皇帝宋太宗一般會讓那些老成穩重的人高中,而寇準畢竟太年輕了。沒想到,寇準居然高中,順利進去官場。

年輕的寇準在官場可沒有那麼稚嫩,他辦事有自己的方法,總能夠順利將事情做好,獲得上級的讚許。所以,年僅31歲,他就做了副宰相。

宋太宗晚年時候比較信任寇準,還將立太子的事情跟寇準商量,讓他幫助自己做出合適選擇。這中間,寇準被太宗貶過兩次,最後一次貶到鄧州做了知府。

宋真宗繼位,將寇準調回京師。寇準為北宋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這段時間做出來的,當時北宋和遼國在澶州打戰,北宋有「地利」的優勢,本可以打贏遼國,宋真宗卻同意了遼國的求和請求,還主動提出每年進貢。

寇準的積極爭取,才讓北宋每年的貢品大量減少,且雙方結成盟友,互不侵犯,這就是有名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聽信小人的讒言,對寇準有些不信任了。後來,真宗的不滿意到了極點,就將他調往陝州。

雖然寇準因為天書的事情再度進去京師為相,但是,朝廷已被劉皇后把控,他們與寇準是對立的,怕寇準做出不利於他們的事情,於是搶先誣陷寇準。這次,寇準就被連續貶職,甚至發配充軍。

1022年,寇準在邊境的荒外生活了一年,日子過得很辛苦。本來當地百姓是願意幫助寇準的,但是丁謂故意懲罰那些百姓,導致沒人敢幫助寇準,他只能帶著家人住在野外的天寧寺。經歷過這種迫害,寇準一病不起,第二年就離世了。


唐朝的狄仁傑和北宋的寇準都是二次拜相,青史留名的一代名臣。若論誰更悲涼,還真不好說。因為悲涼到底是指本人一生的心境還是後世對他們境遇的評價,問題並沒有指明。

如果從後世的評價看,當然是寇準更悲涼。因為從個人境遇來說,狄仁傑生前深受武則天的信任,最後死在相位上。寇準屢遭貶謫,最後死在遙遠的雷州半島的貶官任上,一般人認為寇準起來比較悲涼。

若論心境,誰最悲涼,還有待商榷。容我慢慢與君道來。

先說寇準。寇準生於961年,陝西渭南人。從小卓越不凡愛讀書,是尖子生。19歲就考中了進士。寇準的優點也就是他的缺點。他為人十分伉直,好犯顏直諫,經常給皇帝提意見。因為當時的太宗皇帝喜歡聽意見,於是寇準就被皇帝重用。太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到1004年又出任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1004年冬,契丹南下犯宋,兵鋒直指當時北宋的首都開封,朝野震驚。如果契丹突破軍事重鎮澶州後,開封將無險可守。在這種情況下,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逃跑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後,寇準又建議皇帝渡過黃河進抵前線,為了江山社稷,真宗皇帝麻起膽子過了黃河。宋軍士氣高漲,最後宋軍大敗契丹,訂立了「澶淵之盟」。此後,遼宋兩國百年沒有再發生戰爭,寇準功不可抹。後來,因為政敵的誣陷,一貶再貶,從道州刺史任上貶到雷州司戶參軍,1023年九月,寇準病故於雷州。寇準是一代名相,最主要的功績是抗遼,力主皇帝渡河穩定軍心,保了北宋一百年的平安。

寇準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求為國為民,那怕是在貶官任上,也是安之若素。心境平和得很,並不見悲涼。

寇準寫了過一首詞作《蝶戀花》,很好地說明了他的心境:

四十年來身富貴。游處煙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詞中說自詡「步履如平地」「 位極人臣功濟世」,又哪來的悲涼一說呢?明代一代大儒、心學宗師王陽明文武全才,卻一生得不到重用,按理他應該感到悲涼才是,然而,在他死之前,弟子問他有什麼遺言?王陽明說:「吾一生光明,夫復何言!」

再看狄仁傑。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考明經科,及第,曾任汴州、并州、寧州、豫州等地的地方官,又擔任過大理寺丞、冬官侍郎、文昌右丞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後來被誣告罷相,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狄公主要任職在武周進期。而武則天為了打擊政敵,鞏固皇位,一是任用酷吏,二是鼓勵告密。狄仁傑一生就有兩次被誣陷陷入牢獄之災,九死一生。第二次是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若不是狄仁傑用計脫身,早就死於來俊臣的大刑之下。這種被誣陷的恐懼,狄仁傑恐怕終生都難忘。

狄公是有理想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李唐。武則天信任他,是因為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能力強,做事幹練,且忠於她。

宋太祖趙匡胤評價他: 「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能享國者。」武則天不殺狄仁傑,但並不代表狄仁傑沒有內心的恐懼和悲涼。便狄仁傑作為一代人傑,必有過人之處,可以控制自己內心的恐懼,以正確的方式行事而已。

狄仁傑心思縝密行事周密,不敢讓武則天起疑心。但是在暗中布局。一是反對立武三思為太子,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二是推薦張柬之擔任宰相。張柬之不但有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與狄仁傑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後來,發動政變,逼武則天下台,光復李唐江山的正是張柬之。

而狄公至死都沒有等到這一天,誰又知道一代名相內心是不是略帶點悲涼和失落而撒手人寰呢?

 

 


寇老西吧

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

《宋史寇準傳》載:「(寇)准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

寇準史上歸為名臣、忠臣。

性奢侈,喜玩樂,有時候簡直稱得上放蕩不羈的公子哥。

他性格直率,在澶淵之戰時,怦擊懼敵南遷的逃跑主義,堅請真宗御駕親征。「後來被人指責 陷君於險地」 他的性格讓他參與了壽王立儲、還卷進劉皇后家事之中。在和丁謂的政治鬥爭中失勢罷相,被逐出京城。之後一貶再貶,最後逝在雷州任上。

就像寇準自己寫的: 四十年來身富貴,位極人臣功濟世。 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下半輩子顛沛流離,死後沒錢連歸葬故里都做不到。


謝謝邀請!肯定是寇準更加悲涼。想寇準一代人傑,北宋在某種程度都是寇準保下的(寇準頂著真宗親征,才有了檀淵之盟)。卻五起五落,病死雷州。死後言官連寇準多點了幾支臘燭都要彈劾,連一點顏面都不留,悲涼到了極至。

至於狄仁傑,武則天雖然是個女的,但卻比大多數男皇帝更懂政治,所以你說狄仁傑悲涼?怕是眼睛花了吧!


謝謝邀請,當然是唐朝狄仁傑風光啦,因為那時候是武則天當皇帝,武則天雖然有點淫但在政治上還是有一套的,政治比較進步,所以狄仁傑受到重用。

而宋朝是最腐敗無能的朝廷,內猶外侵很嚴重,所以冦准就沒那麼幸運啦雖然在朝當宰相,也是三起三落,最終還是被貶最後鬱郁而死。


從歷史上看北宗寇準唐朝狄仁傑二人都不悲慘,寇準當宰相到遭降職為知州,是為脫離伴君如伴虎,一生輕輕鬆鬆。狄仁傑當官太辛苦壽終正寢也是好的歸宿。不什麼悲不悲慘的。


寇準比狄仁傑結局更悲涼!仁傑得善終,寇準貶官憂鬱而亡也!


沒有武則天,就沒有狄仁傑,時世造人才


唐朝宰相狄仁傑最厲害最有名最風光,宋朝宰相寇準最悲涼凄慘忠心一生卻五起五落終被貶雷州憂傷而死。


唐朝武則天的開明政治,才成就了狄仁傑一世功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