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夏目漱石的妻子

愛,痛苦,並獨立

文/張豐

本文首發於總第893期《中國新聞週刊》

前兩年,由NHK製作的四集日劇《夏目漱石之妻》頗受中國網友好評,這部劇是根據這位日本作家的妻子夏目鏡子的口述改編的。有一條評論很有代表性:“但是,夏目漱石有嚴重的家暴傾向啊。”

夏目漱石是日本真正的“國民作家”,他的頭像曾經印在1000日元面值的鈔票上。2000年《朝日新聞》發起一個投票,評選“一千年來最受歡迎的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排名第一,得票遠遠超過獲得諾獎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更不用說當時已經相當流行的村上春樹了。

所謂“國民作家”,廣受國民的歡迎是一方面,表現出某種“國民的共性”也必不可少。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的夏目漱石——其中,他妻子心目中那個最爲別緻

如今,“原著”也翻譯出版,書名叫《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而不是電視劇的名字《夏目漱石之妻》,這可能更符合夏目鏡子的原意。

因爲電視劇中更多展示了鏡子自己,有網友戲稱漱石爲“中村鏡子之夫”。在書中,與其說鏡子寫的是自己名滿天下的丈夫,不如說她寫的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從敘述學的角度,這樣也更具說服力。因爲以第一人稱敘事,只能講自己“看到”的事,那些“轉述”,往往需要更多考證。

事實上,他們兩人的互動,也不能簡單地以夫妻瑣事來看。他們是“國民夫妻”,在他們身上,能夠窺見日本大時代的印痕。

夏目漱石出生在1867年,剛好是明治維新開始的時候;去世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那時日本正在謀求在中國的更多利益。

夏目漱石本人到中國旅行過,非常喜歡中國傳統的美的事物,漆器,顏色,都讓他着迷。但是,在他身上更有意義的“出國”卻是到英國留學,他回國後開始創作,開啓了日本文學現代性的大門。這讓人想起魯迅,自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是更有意義的卻是到日本留學,回來後成爲中國現代文學的旗幟。

夏目漱石的婚姻也具備這種時代轉折性。他和鏡子是經家族安排相親認識的,他當時已經是青年才俊,鏡子第一眼就喜歡上他。夏目漱石也喜歡鏡子,但是理由卻很奇怪。他在給自己哥哥的信中這樣寫鏡子:“牙齒很不整齊而且髒兮兮的,但竟然不刻意隱藏,還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一點特別讓人滿意。”這時候的夏目漱石,可以說是完全傳統的,他更喜歡女孩的“自然屬性”,這和他那個時期對文學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但是,等到英國留學後,他的態度馬上發生了變化。他反覆寫信給鏡子,讓她去潔牙,去看牙醫,把牙齒弄整齊。這個要求讓鏡子感到很不滿意,非常抗拒。這個細節反映出漱石這位日本文化精英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之後的變化。同樣,在日本觀看幻燈片之後的魯迅也遭遇了人生的幻滅和內心的重構,這或許就是民族精英所要承受的命運。

打開眼界的漱石在英國瘋狂買書、閱讀,以至於荒廢了最初設計的學業。他要消化、吸收,也無意之間爲今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這種衝擊力是如此之強,竟至把他擊倒了——他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雖然經過治療,容易緊張的症狀卻一直無法根除,不但影響到他自己的人生質量,也重塑了夫妻關係。

鏡子最初無法理解這是一種精神病,因爲“精神病”其實是現代醫學(西方醫學)的發明,她和丈夫的相處,其實也是自己快速“現代化”的過程。患病的夏目漱石完全不可理喻,情緒變動極大,家暴也時有發生。作爲一位傳統日本女性,鏡子最初的選擇是屈辱地忍讓,最終她理解到這是一種疾病,夏目漱石是可恨又可憐的病人。

她的決斷是,不管生活中發生什麼樣的災難,她都不會離開這個家庭。最讓人不堪忍受的是,夏目漱石竟然修書一封,讓鏡子的父親把女兒領走。這就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休妻。當時夏目漱石家境已經衰落,而鏡子的家庭更有實力,這是何等的屈辱,但是她仍然忍受下來。此後夏目漱石開始瘋狂寫作,成爲大作家,但是他精神病的負面效應卻由妻子完全承受下來。

她的這種忍受,對日本文學和整個現代史都是至關重要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鏡子,我們會有一種更復雜的看法:在女權主義看來,這種處境是絕對不能忍受的。但是鏡子在整個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痛苦,也不僅是出於愛,還有真正深刻的獨立性。她比夏目漱石更強大,是他在現實世界的支柱。這或許也是日本女性走向現代的思想資源之一。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口述:[日]夏目鏡子

整理:[日]松岡讓

譯者:唐辛子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方寸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定價:69元

《歐洲之門》

作者:【美】浦洛基

譯者:曾毅

出版: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庫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定價:88元

烏克蘭,誕生於東方和西方相遇之處,它是歐洲的麪包籃,也多次成爲爭奪、殺戮的戰場。直到今日,烏克蘭仍是東西方力量衝突的焦點。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寫下歐洲之門所經歷、所見證的兩千年。

《中國的單位組織》

作者:李路路 李漢林

定價:48元

出版:三聯生活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定價:48元

本書依據問卷抽樣調查數據,對中國城鎮社會中的“單位”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單位組織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工作組織的諸多方面,探討了資源和權力怎樣形成與分配,以及人們的服從行爲又怎樣與資源、權力相交換。

《午夜北平》

作者:【英】保羅·法蘭奇

譯者:藍瑩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定價:86元

1937年1月,著名漢學家、前英國駐華領事倭訥的女兒、不到20歲的帕梅拉被人殺死,極度血腥殘忍的死亡細節震驚北平。75年後,保羅·法蘭奇用一批被人遺忘的文件還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兇手的身份。同時,呈現了那個行將結束的時代、那片腐敗墮落的“惡土”。

《修仙:古代中國的修行與社會記憶》

作者:康儒博

譯者:顧漩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定價:48元

求神問仙是中國中古時期宗教表達的重要形式,也爲道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該書融合了多元的理論方法和堅實的中國古代文獻,細緻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互動。它所提出的研究範式對理解其他社會中的聖人角色也具有創造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