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久讀書人在2018年7月出版了“日本經典文庫”系列。該系列採用了平裝裸脊的裝幀方式,翻閱起來十分靈巧,棗紅色紋理紙搭配同色鎖線,傳遞出日式簡樸之美(查看

往期文章

可瞭解更多細節)。

不過,“日本經典文庫”的編輯王皎嬌並不打算在這裏強調裝幀上的心思。她將跟我們分享對她來說更爲珍貴的人和事。純文學難以暢銷,幸好因純文學而結識的人們是如此真誠,不經意間成爲彼此的支撐。

P.S. 手記原標題爲《垃圾編輯在做純文學中的成長與流連》。小編拿着標題去問皎嬌老師:要這麼謙虛(粗暴)嗎?皎嬌老師說:更貼切的應該是《什麼書都得做但是一本暢銷書也做不出的垃圾編輯》,此處省略800字。

自我吐槽起來毫不手軟,不愧是用《銀魂》伊麗莎白鴨做頭像的人。

編輯手記

1_

苦悶

做純文學的壓力十分大,特別是公版書。最讓我感到頭痛的是譯本的選擇問題。也許在很多編輯看來是本末倒置,但我仍然堅持在公版書選題的選擇上,譯本從優。

“日本經典文庫”系列共收錄八部作品,皆爲現當代知名作家的經典著作,在譯本的選擇上也十分謹慎,皆由知名譯者完成翻譯工作,耗時數年。

系列收錄了兩本夏目漱石的作品,《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成爲職業作家後完成的第一部作品,略帶青澀之感,而《玻璃門內》則是夏目漱石去世前一年寫就,當時的漱石已經大徹大悟,將視線集中在生與死這個永恆的主題上。

《疑惑》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精選,開卷第一篇《隅田川的水》,是芥川真正的處女作,宣告了他靈魂的心聲。另收錄《羅生門》《鼻子》《西鄉隆盛》《疑惑》《尾生的信義》等作品,可以窺見芥川龍之介善於把西洋近代短篇小說的原型化入日語小說,渲染出日本的歷史和傳統。

《路旁之石》是山本有三的代表作,描述了家境貧寒的孩子勇往直前的勵志故事;《梨木香步精選集》是梨木香步出道二十年的短篇精選集,其中《丹生都比賣》爲國內首次出版;《牧神的午後》的幾個短篇,完美詮釋了北杜夫的黑色幽默;《潘多拉的盒子》絲毫沒有太宰治一貫的無病呻吟,十分詼諧幽默;《盲歌女阿凜》的作者水上勉,一生從事過三十多種職業,日本越前地區(今福井縣)的勞動人民的困苦憂愁,全在這一本之中。

2_

緣起

在此不得不提一位對我影響最深,也是目前日文翻譯界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吳樹文。

(2019年正月初一攝於吳樹文家中)

初識吳樹文老先生,是一個忙得七零八落的午後。“九久”前編輯彭倫突然叫我過去,把一位白髮蒼蒼、有些駝背的老先生介紹給了我。誰知一聊便不可收拾。吳老先生是個很謙虛的人,向我介紹了衆多自己的譯著,還不忘添一句,自己日文不好,翻譯於他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兩天後,吳老先生又來了一次。這一次,他拿着沉甸甸的一袋書,和一封信,讓前臺轉交給我。兩本是他自己的譯著(信上稱爲拙譯),另兩本是帶來給我打發時間讀的日文原版書。上次見面時匆匆的幾句閒聊他全兌現了。

這套書在出版前期,聽取了許多吳老先生的意見,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日本經典文庫系列”。本系列收錄了吳老先生的兩個譯本,分別是夏目漱石的《玻璃門內》與芥川龍之介的《疑惑》。

這兩本書,皆保留了吳老先生特地作的序言。現在已經很少有譯者願意花這麼多時間爲書作序、譜寫年譜了。此類資料在吳老先生說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資料,然而他卻對此樂此不疲。所以“吃力不討好”這個詞,可能只是怕編輯辛苦的一種謙遜說法。我曾經與他聊過想做俳句的想法,他勸我千萬別做,因爲吃力不討好。這句話在我聽來,已然是一位老前輩對後輩的關愛之語。

每年夏天,吳老先生都會去青浦的別墅住上一段時間。小區裏有一個公共游泳池,他只要一打聽到開放時間,便會興沖沖地打電話告知我。一般開放三個月,我總會過去遊個兩三次。到了秋天,他種在庭院裏的桔子樹和杏樹結果了,於是我又去搬了三箱桔子回來。上海本地的桔子是青皮的,不算特別甜,就是小時候吃的味道。

院中果樹

吳老先生還時不時給我看一些以前的書,比如他喜歡的井上靖,他喜歡的五木寬之。在此摘錄一段,吳老先生最喜歡的《夢中檜》:

“十五年前,在金澤站的月臺上,木賀、逢阪、千田、遠山都分別承她送行,結束了翠綠寶石般的生活,辭別了風光旖旎的青春。而今天正好相反,他們四個人似乎在送別遠去他鄉的她。也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們都感到今後再也不會相逢了。”

收錄《夢中檜》的一冊舊書

看完我寫短信告訴吳老先生,自己被這段話感動到差點落淚,他回了一句:你感念於井上靖,不知後人會不會感念於你我。

3 _

致敬

講過與吳老先生的軼事,再來說說他老人家翻譯的夏目漱石。

與漱石同年出生的正岡子規於1897年創刊了《杜鵑》雜誌,漱石深受其影響。

從1898年開始,漱石的文章多在《杜鵑》上發表。子規由於咯血,無法完成自己的抱負,便寄情於詩。君を送りて、思ふことあり、蚊帳に泣く(與君別,多有感慨,帳中泣)。這句便是子規送別好友秋山真之時的俳句。

1905年,漱石38歲,《吾輩是貓》於《杜鵑》首次發表,獲得好評,是年一月連載至八月完結。

1906年,漱石39歲,《哥兒》在《杜鵑》發表。此時的漱石爲胃硬化所苦,然而就像許多文豪那樣,北杜夫爲了舒緩痛苦的精神在寫《夜與霧的角落》的同時寫就了《曼波魚大夫航海記》。

《曼波魚大夫航海記》簡體中文版

2017年出版

收於“遠行譯叢”

1907年,漱石40歲,他辭去英語教師的工作,進入朝日新聞社。入社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是冗長苦悶的《虞美人草》,等於正式開啓了他的職業小說家生涯。

1915年,漱石48歲,隨筆《玻璃門內》由《朝日新聞》連載,次年,漱石由於胃病去世。與之前的小說風格不同,漱石在《玻璃門內》觸及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寫下了他對人生的頗多想法。

以上這些內容,只是從吳老先生譜寫的漱石年譜中稍許摘錄了幾段而已。

別人的總結固然有趣,明年我們即將出版的《倫敦留學日記》也許會讓讀者看到更多不爲人知的“漱石”。

倫敦留學日記初稿

至此,或許此篇編輯手記完全脫軌,不過起碼算是自己對純文學最後的愛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