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回,發生在孫江返回江東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爲劉表、蔡瑁、孫堅和黃蓋。原文如下:

卻說荊州刺史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乃漢室宗親;幼好結納,與名士七人爲友,時號“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渤海範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咥,字公孝。劉表與此七人爲友;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爲輔。當時看了袁紹書,隨令蒯越、蔡瑁引兵一萬來截孫堅。

堅軍方到,蒯越將陣擺開,當先出馬。孫堅問曰:“蒯異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越曰:“汝既爲漢臣,如何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放汝歸去!”堅大怒,命黃蓋出戰。蔡瑁舞刀來迎。鬥到數合,蓋揮鞭打瑁正中護心鏡。瑁撥回馬走,孫堅乘勢殺過界口。山背後金鼓齊鳴、乃劉表親自引軍來到。孫堅就馬上施禮曰:“景升何故信袁紹之書,相逼鄰郡?”表曰:“汝匿傳國璽,將欲反耶?”堅曰:“吾若有此物,死於刀箭之下!”表曰:“汝若要我聽信,將隨軍行李,任我搜看。”堅怒曰:“汝有何力,敢小覷我!”方欲交兵,劉表便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堅進入京城洛陽後,發現傳國玉璽。孫堅打算將其偷偷帶回江東,卻被盟主袁紹得知。袁紹逼孫堅交出傳國玉璽未遂,於是寫信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劉表在孫堅返回途中截殺孫堅。當孫堅行至荊州境內,劉表果然率部殺出,要求孫堅交出創國玉璽,遭到孫堅拒絕,兩軍隨即展開一場廝殺。雖然在程普、黃蓋等人的掩護下,孫堅擺脫了劉表的圍困,返回了江東,但兩家因此結怨。數年後,孫堅又率部侵入荊州,最終被劉表部將呂公射死。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金鼓齊鳴”,意爲金鐘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金鼓以聲氣也。”

小說中提到的所謂“江夏八俊”的說法,並非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借用史料時出現的錯誤。據《三國志·劉表傳》注引《漢紀》載:“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鬱、王訪、宣靖、公緒恭、劉祗、田林爲八交,或謂之八顧。”而該傳注引《漢末名士錄》則稱:“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符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爲八友。”無論是“八交”、“八顧”還是“八友”,其成員都與江夏毫無關係。事實上,劉表本是漢末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人氏,而小說中提到的陳翔、範滂和孔昱等人也均非荊州江夏人氏,又怎麼可能被稱爲“江夏八俊”呢?

至於小說中描述的這一段孫堅與劉表之間爆發的戰爭,並非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爲了拉攏孫堅,袁術表奏孫堅爲豫州刺史。而在討董之戰期間,袁紹和曹操暗中派人與孫堅在豫州進行爭奪,最終被孫堅擊敗。在此期間,孫堅並未如小說所言返回江東,而是一直留在豫州與袁紹及曹操在豫州的代理人周昕廝殺。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雖然孫堅之死的確是劉表所爲,但並非是由於劉表主動招惹孫堅所致,而是孫堅自作自受而造成的。據《三國志·劉表傳》載:“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堅爲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直到這場戰事之前,劉表都從來沒有招惹過孫堅,而是孫堅因爲受到袁術的慫恿而主動入侵荊州。不過結果非常悲催,孫堅不到那沒有滅了劉表,反倒是劉表反而要了孫堅的命。

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該傳注引《典略》稱:“堅悉其衆攻表,表閉門,夜遣將黃祖潛出發兵。祖將兵欲還,堅逆與戰。祖敗走,竄峴山中。堅乘勝夜追祖,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綜合這兩段史料分析,當時的局面對孫堅非常有利,已經對荊州州治襄陽形成圍攻之勢。不過,爲何戰爭的結局卻以孫堅喪命而結束呢?從以上的記載來分析,其實兩個字就可以解釋原因:輕敵。這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在孫堅傳記中爲何寫下“輕佻果躁”這句評語的根本原因。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