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首先古典樂的系統比較複雜,比如一首古典樂會有opxxx,可能還有xx組曲或者xx樂章,但是流行音樂也就分專輯而已,比較簡單。然後內容也比較複雜。古典樂沒有歌詞,大部分旋律的記憶點也不強,意味著很多情感要靠腦補,但是現代人對音樂的要求是情感的反饋要快速。古典樂的情感共鳴是很微妙的也是比較隱祕的,在這一點上它的反面或許是搖滾或者嘻哈。這兩種情感共鳴的方式不分高下,但是現代人會更偏愛後者,因為效率高。

最後說說創作者吧。古典樂大師們都已經上天好久好久了,不可能像現在的藝人那樣動不動搞點事情吸引注意力,增加粉絲數量和作品的傳播力。當然其實很多作曲家的花邊新聞賊有意思,但是除了學古典樂的和喜歡古典樂的基本上沒人知道。

音樂是個很玄妙的東西,也許你某一秒被某一個八分音符觸動了,也許某一段旋律救贖了你,而它恰好是古典樂。他們還沒有遇見拯救過自己的古典樂,也許將來也不會,但那又怎樣呢,音樂的靈魂和人的靈魂,該相遇的總會相遇,不必強求。

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原因導致古典音樂難懂。第一個是「音樂胃口」。記住是「胃」口,不是「口味」,更加不是「品味」。「音樂胃口」跟喫東西是一樣的,我們的耳朵真正習慣於聽的音樂,跟我們從小的文化薰陶非常有關係。具體到古典音樂甚至廣泛來講的西方音樂上,就是:我們沒有在聽覺「胃口」的形成期適應這些音樂元素,導致我們的聽覺從直覺上就不習慣這樣的聲音組合。這也就是為什麼都說學習音樂要趁早,除了身體機能上的原因以外,就是要去培養這種音樂的「胃口」。

聽覺「胃口」理論說明瞭為什麼古典音樂對中國人來說難懂。其實不只中國人,甚至對西方人自己來說,古典音樂門檻也比較高,也是比較難聽進去的。

第二個原因就不是就能一眼看出來的了,為了更好理解,我們先講講繪畫。

大家對於西方繪畫一定不像對西方音樂那樣感覺陌生難懂,因為繪畫的發展過程其實纔是真正符合我們現代人邏輯的。你會發現,繪畫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先是寫實,跟實物越像越好,有了照相機之後,纔有了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等。這對繪畫的欣賞者來說其實是個好事兒,因為具體的東西總是好理解的,從易懂到難懂,慢慢來嘛。

但從大的邏輯上來說,音樂的發展跟繪畫是截然相反的,走的是一條從「抽象」到「具象」的路線。跟繪畫一樣,音樂最早是為宗教服務起家的,所以一開始音樂是侍奉宗教的,主題還是宗教,音樂很大程度上就是個背景。既然是個背景音樂,就不一定要有太多內容。這樣的音樂是一種「純音樂」。那麼這些古典音樂在我們聽起來就一點「場景感」都沒有,不知道他們具體想表達什麼。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音樂作品當中,我們能知道的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命運》、《田園》、《英雄》,柴可夫斯基的《悲愴》,這些名字能給我們場景感,不至於讓我們覺得這些音樂抽象難懂。而其他絕大部分的作品卻都是這樣的名字:XX調第幾交響曲,XX調第幾協奏曲,這就讓人望而生畏了。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就越發是一種嚴肅的藝術,逐漸開始往具象發展,因為開始要表達內心,表達情感,表達故事了。一個標誌性的事情是李斯特發明瞭一種新的體裁叫「交響詩」,就是帶標題的交響樂。

你看,由於歐洲的歷史、社會條件造成的對音樂的特殊供需關係,導致音樂是這麼一個反常的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我們沒有辦法被「溫水煮青蛙」,而是一開始就跳到了燙水裡了,那當然是難以接受的。所以第二個古典音樂難懂的原因,就是特殊的社會環境和歷史導致它們大都很「抽象」。

第三個原因就很簡單了,古典音樂都太長了,而我們集中精神的時間卻很短。

那為什麼古典音樂時間要那麼長呢?從需求方來說,古人們生活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時間都是整體化的,去聽音樂會,穿衣化妝一個小時,路上馬車顛一個小時,回來卸妝一個小時。這樣的時間成本擺在那裡,音樂會必然是幾個小時的大事件。也就是說需求方需要這種長的音樂來填補整塊時間空白。再從供給方說,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內心世界超乎常人的豐富,他們自然會有無數的思想,無數的感情想要表達,作品的演奏時間也就長了起來。不論從需求方還是供給方看,這個時間長度剛好是使雙方對等。到了現在,大部分聽眾都是普通人,能集中精神的時間變短了,原本供需關係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總結一下,古典音樂有三點原因導致它的難懂。第一是,成長環境的不同導致我們熟悉的音樂元素跟西方音樂有比較大的差異,「音樂胃口」不和。第二是,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古典音樂是個抽象的藝術形式,對習慣於具象事物的我們來說不夠友好。第三就是古典音樂實在太長,而我們集中精神的時間卻很短,在音樂欣賞上並不能與古典音樂時長達到供需關係的平衡。


因為你不知道你聽到的就是古典音樂


聲明:本文所說古典音樂,指的是狹義古典音樂,即西方的傳統音樂。

目前的情況是:

在中國,古典音樂只有少部分人喜歡,只在少部分地區傳播,欣賞的人有限。

在西歐,古典音樂帶動了一條極其興盛的產業鏈,包括樂團、樂器銷售、音樂會、錄音技術等。大部分人喜愛聽古典音樂,並且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原因:

一、古典音樂是一種文化傳統,是西歐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來就不是我們中國的。所以我們沒有文化認同感,無法產生共鳴,只有極少數人感興趣。

二、聽古典音樂是需要條件的。

其一,有錢。買得起唱片、錄音,買得起播放機,買得起電腦手機等媒體設備。你得擁有硬體設施。

其二,有閑。聽古典需要環境,需要意境。你得用足夠的時間品味音樂,不然你啥也聽不懂,畢竟我們是現代人,聽的是古代人寫的東西。

其三,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這種人,在中國,屬於中高產階級,少數人。你跟工人農民階級講巴赫,講貝多芬,講卡拉揚,他們聽得懂嗎?這些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嗎?他們連生活都成問題,還有心思來管什麼B大調c小調嗎?不可能!我們還沒有發展到西歐那個程度,還沒有像那種滿大街都是富人的社會,我們還沒有墮落到滿口音符樂理整天沒事幹閑得無聊,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我們要不斷地開拓進取,還有那麼多新的領域等著我們探索,還有那麼多關係到民族發展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等著我們做,音樂的研究少數有意向的知識分子去搞就可以了,還妄想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喜歡熱愛古典音樂,認真聽古典音樂?放著大好的傳統文化不去弘揚,放著大好的祖國文化遺產不去挽救,在這大談西歐古典、風情浪漫,這種行徑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出的。謹以此言送給一些癡迷於古典音樂的人,絕不針對一腔熱血蓬勃進取的你。

當然,如果你喜歡它,那當然好。美好的東西,值得你喜歡。只是別把它看得太重,因為前面還有一條極為重要的中國道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讓它把你迷住。相信廣大的華夏兒女能大有作為!


什麼??連歌詞都沒有!什麼垃圾音樂!

被我安利的人如是說到並且一臉嫌棄看著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