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章獻太后劉娥的垂簾聽政的歷史典故曾被明清時期的民間藝人改編、演繹成家喻戶曉的“狸貓換太子”故事。清代說唱藝人石玉昆創作長篇公案小說《三俠五義》,第一回“設陰謀臨產換太子 奮俠義替死換皇娘”講的便是“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

話說宋真宗在位年間,李、劉二妃俱各有娠,某年中秋,真宗賜二妃各一枚金丸,說:“二妃如有生太子者,立爲正宮。”劉妃久懷嫉妒之心,一聞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宮,便與總管都堂郭槐暗暗鋪謀定計,要害李妃。

這日,李妃一時腹痛難禁。天子着驚,知是要分娩了,急召劉妃帶喜婆前來守喜。郭槐早已買通喜婆尤氏,定下陷害李妃的計謀:將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認不出是何妖物,趁李妃剛分娩一時血暈、人事不知之機,用這狸貓換了剛剛出生的太子。劉妃即喚心腹宮女寇珠,用藤籃暗藏太子,帶到銷金亭用裙絛勒死,丟在金水橋下。

寇珠雖是劉妃心腹,卻爲人正直,素懷忠義,不敢對太子下毒手,偷偷把太子送給了太監陳林。陳林用妝盒裝着,以給南清宮八賢王送果品祝壽爲名,混出宮門,入了南清宮,將小太子託付給八賢王撫養。

劉妃已將李妃生產妖孽一事奏明聖上。天子大怒,立將李妃貶入冷宮,加封劉妃爲玉宸宮貴妃。劉妃滿心歡喜,暗暗重賞了郭槐與尤氏,到了十月滿足,也產下一位太子。天子大喜,即將劉妃立爲正宮。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後所生之子不幸染病,一命嗚呼。聖上大痛,自嘆半世乏嗣。遂將八賢王的三世子立爲東宮太子。這三世子正是當年寇珠、陳琳救下的太子趙禎。

一日,太子路過冷宮,見了李妃,不由得淚流滿面。這正是母子天性攸關。太子又去見劉妃,說:“適從冷宮經過,見李娘娘形容憔悴,心實不忍,奏明情由,還求母后遇便在父王跟前解勸解勸,使脫了沉埋,以慰孩兒悽慘之忱。”劉妃當即生疑,心想:“何至見了李妃之後,就在哀家跟前求情?事有可疑。莫非六年前叫寇珠抱出宮去,並未勒死,不曾丟在金水橋下?若要明白此事,須拷問寇珠這賤人,便知分曉。”越想愈覺可疑,即將寇珠喚來,剝去衣服,細細拷問。結果寇珠觸檻而死。

且說李妃自見太子之後,每日傷感,每夜燒香,祈保太子平安。此舉被劉妃知悉,便在天子前啓奏:“李妃心下怨恨,每夜降香詛咒,心懷不善,情實難宥。”天子大怒,即賜白絞七尺,立時賜死。幸虧有小太監忠心耿耿,替李妃一死,李妃則被暗中護送出宮,送至陳州居住。

之後,真宗皇帝駕崩,太子登了大寶,便是仁宗皇帝。此時,欽差大臣包拯出巡各地,途經陳州,身居破窯、雙目失明的李妃聞訊,前來申冤,將已往之事,滔滔不斷,述說一番。包公聞聽,嚇得驚疑不止,連忙立起身來,問道:“言雖如此,不知有何證據?”娘娘從裏衣內掏出金丸一粒,上刻着“玉宸宮”字樣並娘娘名號。

包公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經密報八賢王、詢問陳琳、審訊郭槐,查得真相,終於使得李妃與仁宗母子相認。劉後奸計敗露,驚懼而亡。從此黎民、內外臣宰方知太后姓李,卻不姓劉。包公因爲立下奇功,被仁宗封爲首相。(據清代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至第十九回縮寫)

這個故事完全是民間藝人編造出來的,與宋朝史實毫無關係,只不過借用了劉太后與宋仁宗的名目與身份而已。真實的歷史比較枯燥,沒有那麼強烈的戲劇性:大中祥符三年(1010),一位姓李的宮女受真宗臨幸,生下一子(即後來的仁宗皇帝),劉後將尚在襁褓中小皇子據爲己有,視若己出。直到劉後去世,纔有人告訴仁宗,他的生母是李妃,而不是劉後。而此時,李妃已經去世。

李妃生育仁宗之時,地位極低,只是一名“才人”,直到去世前,才被冊封爲宸妃。她根本不可能與得寵的劉娥爭奪皇后之位,“金丸之約”顯然出自文人的向壁虛構。李妃也未受劉後迫害,“打入冷宮”、“白凌賜死”云云,也是小說家的捏造。而且,在李妃生前,仁宗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仁宗得悉自己身世的時間,是明道二年,當時包拯還在家鄉侍奉雙親,不可能參與偵破這件宮廷謎案,他也從未當過首相。仁宗小時候亦未被八賢王收養,所謂的八賢王、太監郭槐與陳琳、宮女寇珠,全都是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至於用剝皮狸貓調包太子的離奇情節,更是文人腦洞大開的想象罷了。

那麼整個“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又是如何出來的呢?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元朝無名氏編撰的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簡稱《抱妝盒》),劇本梗概如下:

宋真宗時,李美人生下太子,劉皇后心生嫉恨,密遣宮女寇承御將太子刺死,丟於金水橋河下。寇承御因見紅光紫氣罩定太子身上,不敢下手。適撞見陳琳往後花園去,兩個商量,要同救太子。陳琳便將太子藏在黃封妝盒之中,帶出宮來,交給楚王趙德芳撫養。十年後,楚王領太子入宮見宋真宗,劉皇后見那孩子聲音舉止與李美人好生廝似,問他年紀,又是十歲,於是懷着一肚子疑心,回宮拷問寇承御,寇觸階自盡。真宗病重,以楚王第十二子(即陳琳救出的太子)入承皇嗣,是爲宋仁宗。仁宗自幼便聽叔父說,他是妝盒兒盛着,送到楚府收養的。繼位後,遂細問陳琳,這才得知自己生母爲李美人。不過,他不忍追究劉太后,奉李美人爲純聖皇太后,每日問安視膳。

可以看出來,“狸貓換太子”這一傳奇的故事框架與人物設定,在元雜劇《抱妝盒》中都已經形成,只不過“剝皮狸貓”的具體情節還未出現,也沒有包拯什麼事。劇本的核心情節是寇承御與陳琳拯救小太子,靈魂人物也是寇承御。

《抱妝盒》雖以宋朝爲歷史背景,卻不是取材於宋史,而是仿寫自另一部元朝雜劇、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不管是拯救嬰兒的基本情節,還是將嬰兒藏於盒匣的細節,《抱妝盒》與《趙氏孤兒》都是高度相似的。更有意思的是,《趙氏孤兒》的主題是“存趙”,《抱妝盒》的主題是“救宋”,合起來即是“存趙救宋”。元朝無名氏編撰出一部《抱妝盒》,也許是在隱諱地表達宋朝遺民的“存趙救宋”夢想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