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干是指宋遼澶淵之盟前,寇準建議宋真宗乘遼軍不利情況下,拒絕和議,並攻擊遼軍,拿下燕雲十六州。其實能否拿下燕雲十六州,光靠漢武帝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當年高祖劉邦的思想不比漢武帝落後,不差點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嗎?漢武帝打擊匈奴,離不開幾代人的積累。個人認為,聽寇準的話,不光燕雲十六州收不回來,恐怕又要重寫一次雍熙北伐的悲劇。理由如下:

一、澶州之戰遼軍未必會輸

澶淵之盟一直被認為是,北宋在佔盡一切有利條件下,以戰勝方的姿態,簽訂了一個屈辱的條約。其實,這個說法有點誇張。

在遼國兵圍澶州前,遼軍勢如破竹,從河北直逼京師,嚇得滿朝一片遷都論調。說句難聽點的話,宋真宗是被寇準「綁架」來到前線的。

以事後的結果倒推,人人誇讚寇準的英明決斷,但如果從戰局的形勢看,寇準此舉無異火中取栗!甚至有史學家說,寇準是拿宋真宗甚至北宋的命運下賭注,這個險冒得太大,儘管贏了(個人認為這個險不得不冒,必須冒)。

也就是說,從當時的情況看,宋朝失敗是必然的,勝利是偶然的!那麼宋朝勝在哪兒了?

其實,要我說,宋朝勝在遼國沒有贏。遼國失敗了嗎?沒有,只是死了一個大將蕭達凜,意外死亡,不是戰死,被大宋的床子弩偷襲了。為此,強悍的蕭太后大哭一場。儘管史書一直在渲染,說蕭達凜的死,使遼軍士氣大傷。這話缺少邏輯,為什麼不是「蕭達凜的死激起了遼軍的鬥志」呢?

其實遼軍的不利有兩點,一是前軍深入宋境,有被楊延昭抄後路的危險。二是宋軍士氣比較旺盛,雙方有點陷入拉鋸戰,遼軍希望的是速戰速決。

但,即便這樣,宋軍就有資格以「勝利者」自居嗎?太自大了吧,頂多說一盤棋局,宋佔了個先手,有點優勢罷了,遠遠沒到中盤絞殺的時候呢!

如果不信,復盤一下雍熙北伐,開局就殺了遼軍一大片,結局不還是中盤認輸了?

所以,不是滿朝文武都睜眼瞎,寇準過於樂觀了!

二、北宋根本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實力

假如棋局大利好,遼軍兵敗澶州,北宋能一鼓作氣拿下燕雲十六州嗎?我覺得如果是北宋的軍事實力,恢復到太祖趙匡胤時期,也許有這個可能,此時就別做夢了。

1.名將還有誰?

太祖趙匡胤,給大宋留下了非常好的軍事基礎,可惜被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敗光了。此時,大宋面臨的是名將凋落,有個民間名氣大於實際的楊延昭,相對於群星璀璨的開過之初,實在是掰不開,別忘了西北還有一個蠢蠢欲動的李元昊。

2.抑制武將的弊政改了嗎?

北宋之所以武備不彰,很重要的原因是,將軍們都是被捆著手腳上戰場的。文臣凌駕於武將,一個小小的監軍就壞了多少大局?楊繼業不就這麼死的么?

「搞笑大師」趙光義還定了個規矩,前線打仗必須按皇帝事先定好的陣圖打,把他的陣圖當成孫悟空畫的魔圈,百妖不侵。

這些捆綁武將的規矩不改,什麼將軍上場,可以勝一時,失敗才是必然結局!

3.有長期作戰的準備了嗎?

從滿朝關於戰與和的爭議中,不難看出,大宋根本沒有做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準備,更別說為收復十六州和保衛十六州,做長期作戰的預案了。

寇準的戰,似乎更像一個臨時起意,原來遼國人不過如此,幹嘛不乘勢干一票大的!

有點玩笑大了吧!

三、遼國正處於頂峰期

拋開北宋自身的因素,再看一下我們的對手遼國。遼國此時的皇帝是遼聖宗耶律隆緒,遼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

遼聖宗身邊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歷史上唯一親臨戰場的太后蕭綽蕭燕燕,一個是遼國最出色的政治家韓德讓。

這三駕馬車,是遼國幾十年步入頂峰的重要人物。兩國交戰,打的是背後實力,國政是否清明是重要的標誌,以大宋亂糟糟的政局,拿什麼跟遼國比?

以遼國當時的實力,軍事上不用說,撂大宋幾條街。即便經濟上,大宋未必比遼國強多少。

燕雲十六州,從西北到東北,漫長的戰線,直逼遼國家門口,難道非得試試遼國的利爪?

綜上所述,澶淵之盟不能說是不明智之舉,大宋當時根本沒有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沒辦法給遼國致命打擊,甚至大宋連基本準備工作都沒做,寇準忠心可嘉,但有點想當然!要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做好內部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再說吧!


宋真宗,趙恆,是一個只有守成之意,並無開拓之心得君主。那麼很多人會說如果他有漢武帝那樣雄圖偉略的思想那麼北宋能不能拿回燕雲十六州呢?

如果不能,再加上有寇準這位名相輔佐,應該能取回燕雲十六州吧?

其實答案也一樣是否定的。先不說史實告訴我們的歷史最終走向如何,我們就先從當時宋朝的大歷史環境等多重因素進行分析吧。

一、首先,其實北宋也一定程度上算是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在沒有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遼國可以直接揮兵南下兵鋒直指開封,哪怕是有黃河天險也阻擋不了遼國的滾滾鐵騎。畢竟到了冬天黃河一旦結冰,遼國就可以一馬平川,大宋就再無險可守。所以宋朝是一直處於一種被動危險的外部環境中的。

二、再來說說當時的社會環境。雖然宋朝並未對商業進行嚴格禁止,但還是有一定的禁止的,加上當時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也十分尖銳。宋朝每年的產出入不敷出,在財政上壓力巨大,國家根本沒錢無力出兵打仗。

三、接著說下最重要的一點,宋朝為了防止唐末的節度使叛亂的情況再次重演。於是將各地軍隊中的精兵強將幾乎都收歸禁軍,然而到了宋真宗時期,禁軍已經大部分是老爺兵了,戰鬥力可想而知。

而當時的宋朝需要支付各方面的開支所以導致各地的廂軍有些時候都領不到軍餉,所以當時的宋朝表面上軍隊很多,但是實際根本沒有多少兵力可以隨意調度使用。

宋朝當時的將軍是通過各個將門進行舉薦出任的,所以軍隊中的獎領只知道自己的上司是誰,根本不會在乎其他的。畢竟自己的上司能讓自己陞官並且拿到糧餉。再加上當時的北宋經歷了太祖,太宗兩朝之後,慢慢的朝中的將領和大臣大多已經開始不想打仗了。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進行分析,宋真宗就算有漢武帝的雄心壯志國內的諸多情況再加上外部的不良環境也不允許他對大遼大規模用兵,收復燕雲十六州。

據史料記載,遼國在宋真宗時期進行過南下的戰爭,當時的大宋雖然進行了抵抗,但是宋真宗並不太想打,並且立刻直接議和,但是並沒有成功,被當時的宰相--寇準(大宋第一鬥士),連忽悠帶恐嚇的給弄上了戰場,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

雖然當時最後是戰勝了遼國,但是還是簽訂了「澶淵之盟」。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當時明明是打了勝仗。

其實這是因為馬上冬天到了,誰都不知道黃河什麼時候結冰。如果和遼國再繼續拖下去,那麼一旦黃河結冰,遼國將可以繞過前線直指開封。

所以宋真宗根本耗不起,寇準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耗不起,也不敢去賭。所以不得不與遼國議和,簽訂「澶淵之盟」,雖然有點恥辱但是也沒辦法,說到簽訂盟約,就有一樁趣事,寇準為什麼會被叫做大宋第一鬥士呢?因為那都是拿命拼出來的,當時簽訂盟約的官員是曹利用,真宗對他說「歲幣百萬以下可許」,意思就是,歲幣在一百萬以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而寇準知道了之後告訴他「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意思就是,皇上雖然說了在一百萬以內你可以做主,但是如果你給的歲幣超過了三十萬,我就砍了你。

如果這件事情,曹利用跟宋真宗說了,那麼寇準就算不是死罪也會被趕出中樞。但是曹利用慫了,並且他與遼臣談判時一口咬死了寇準規定的三十萬。所以「澶淵之盟」最後以三十萬歲幣的代價換來了大宋幾個朝代的和平。

所以從各個角度來分析,哪怕當時宋真宗真的有漢武帝的雄心壯志也收不回燕雲十六州。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遼國不是部落聯盟了


應該有希望的,①宋軍人馬遠超遼軍,皇帝親徵士氣旺盛。②真宗親征前有詔書,前方事危可立新君,,拒遼存天下。③遼軍傾國之力南征,深入宋境,並沒有佔領象樣城池,後方不穩。④如果後方城池軍隊抄遼軍後路,前後夾擊遼軍就危險了。⑤遼軍孤軍深入,後勤困難必須速戰,如果長期對壘能做到嗎,時間長了遼軍必北還,後方宋軍截殺,前方宋軍追擊,遼軍必然大敗,取回燕雲十六州不難。


不能當時宋遼實力不向上下宋朝缺少騎兵


歷史沒有如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