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宋年間,宋遼開戰時期的一段故事,當然都是小說里虛構的。

天門陣是遼國蕭太后請高人劉X南布下的一個陣法,宋朝屢破屢敗,舉國上下無人能破。楊六郎無招真宗更是茫然。楊宗保向穆桂英說了此事,穆桂英在其恩師的指點下通曉了破陣秘笈,但因桂英和宗保的婚姻受到六郎的干預阻撓而不願出征。後經佘太君,寇準做工作,六郎也知道此陣只有穆桂英能破,不得已只得向桂英道歉。這樣桂英和宗保到穆柯寨取了降龍木率楊家女將在楊六郎組織下奔赴戰場,再加上楊五郎下山助陣,楊六郎心中已是穩操勝券!因楊家忠烈,六郎為了將此功歸為聖上鴻福,所以請真宗御駕親征,顯示皇威浩蕩,逢戰必勝。說白了就是維護皇上尊嚴,給真宗臉上貼金。


在真實的宋代歷史中,並不存在著楊六郎攻打天門陣的歷史史實,但《楊家將演義》中加入這樣的情節並非沒有邏輯。我們知道,縱觀整個宋朝,一直以來就存在著重文輕武的風氣,而這種觀念的形成就在於宋朝開國皇帝的趙匡胤的稱帝經歷及其目睹五代十國武將擁兵為亂的事實,再加上趙匡胤本身是馬上皇帝,這就為整合宋朝在如何對待武將這個問題上打下了基礎規則。也就是說在宋朝,武將某種程度上是沒有制訂戰略的權力的,戰略決策的中心在皇權,武將只有執行的權力,這一點在宋朝初期幾個皇帝時代尤為突出,要發動一場戰爭,由皇帝及其決策圈子在京城謀劃方案,方案甚至細化到皇帝畫好布陣圖派人送給前線將領交代哪裡哪裡排兵哪裡布陣。這種皇帝和武將對戰爭進程的把握是否同步就取決於兩者之間的溝通效率。自然,戰場情況瞬間變化,最佳的溝通方式就是隨時能交流能即時根據戰場變化調整戰略方案,而這也就決定了在宋初皇帝親征是最為合適的方式!所以就算宋真宗不會破天門陣,但他親征可以為攻打天門陣的方案隨時拍板。所以,這裡面的合理性就在這裡。


首先,大破天門陣這一段,沒楊六郎什麼事,他就是個擺設,主要是楊宗保和穆桂英。

至於為什麼請來真宗皇帝,書里也交代得很清楚,【此非弟子不能戰陣,蓋因未滿年丁,難以拒敵。必須奏過主上,授以重任,賜其壯年,方能御波陣勢而破遼眾也。】

一來,請來真宗,效漢高祖築壇拜韓信的故事,搞這個節目叫【大授】,說是【使諸將知所遵令,摧堅斬敵,無不盡命。】【帝親為掛大無帥印,封為嚇天霸王、征遼破陣上將軍。】

二來,故事裡的楊宗保還是個【乳臭匹夫】,未滿十六歲。【帝謂眾臣曰:「朕以宗保年幼,寡人特賜一歲,以作滿丁之數。」八王奏曰:「既蒙陛下賜他一歲,群臣亦贈一歲,共湊成一十六歲,過滿丁,使出兵有萬倍之威。」】

第二個迷信說法也就罷了。請來真宗皇帝,主要是提振士氣和封授。搞【大授】皇帝不在場哪行?這個活兒,其他人代替不了皇帝,必須得皇帝干。

但是天陣遠離京師,不可能讓大軍撤回京畿,聽完了封再回來,那這仗還打不打了?所以,只有讓真宗皇帝自己跑一趟。

不過,事實證明,封授了楊宗保,再給他長了兩歲,還是毛作用沒起,最後還是靠穆桂英打主力。楊家將故事後期,全部都靠女將撐著,男性將領一事無成……除了長得帥,不知道楊宗保到底有什麼用。


開國以來的傳統。北宋有宋太祖趙匡胤所創,他是馬上皇帝 ,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登基後也經常御駕親征,經典戰例無數。宋太宗登基後,也兩次御駕親征,討伐大遼,儘管不盡人意,但天子親臨一線,極大的鼓舞了前線將士的鬥志,凝聚了軍心,同仇敵愾。因此宋真宗來到兩軍陣前,不顧個人安危,同全軍將士共存亡,是北宋皇族的傳統,也是天子的高度。後來宋徽宗丟了這一傳統,嚇的都不敢面對敵兵,才有了靖康之恥。

戰則必勝的把握。楊延召是國家的棟樑,深知天子親征的必要條件,一是戰則必勝,二是迫不得已,否則國家就危險了。大破天門陣楊延召雖不懂,但穆桂英通曉,已做好了破陣的所有準備,獲勝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才請宋真宗親征,將這天大的功勞送給皇帝,增加皇帝的威嚴和政績,贏得軍心、民心。自己也避免了功高蓋主後的危機,又贏得龍心大悅,實在是高情商啊。


楊六郎不識天門陣,但天門陣還必須得破,無論遼還是宋此戰至關重要,關乎國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皇上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寧聚人心,調動各方之力共同破陣。


宋真宗也不識天門陣,至於宋真宗為什麼要到天門陣,主要是鼓舞士氣,可以應用手中的權力調動舉國的力量,為破天門陣提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避免發生金沙灘將帥失和的悲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