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瑞幸咖啡的爭議不少,雖說人紅是非多,但極具針對性且高密度的攻擊,很難讓人相信是自然發生的。

  就連瑞幸召開年度戰略溝通會,高層首先要站出來說明的,竟然不是企業的新年戰略,而是不知從何起的負面新聞,這並不常見。

  針對瑞幸的質疑主要圍繞虧損展開,標題基本上都是“瑞幸咖啡虧損,會不會是下一個ofo”、“瑞幸咖啡虧損,補貼還能走多遠”等。

  這一波操作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利用了一個既定事實+主觀臆想做了一系列誤導讀者且易於傳播的新聞要素。

  瑞幸咖啡的確還在虧損,這是官方確認的事實,但以該數據爲依託將“瑞幸與ofo”強行捏到一起就有些滑稽。而實際上,瑞幸與ofo分屬不同行業,本身沒有可比性。並且,ofo的衰敗由多種因素造成,行業盈利困境、管理失控等等。

  瑞幸所處的咖啡行業,本身與共享單車就不同,它有多個可以參照的盈利企業,如星巴克、Costa等等。

  說回到虧損話題,以京東爲例,9年虧損188個億。還有唯品會、58同城,也都經過“戰略性虧損階段”,通過階段性的補貼,最終以“規模經濟”換來盈利。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戰略性質的虧損往往可以看做是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重要的是,看企業是否有增長空間,以及虧損的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

  虧損背後的價值

  只盯着虧損大做文章的人,非蠢即壞,理性的觀察者,更應關注虧損背後的祕密。

  截至2018年底,瑞幸共開出2073家門店,其中快取店、悠享店1897家,外賣廚房店176家。付費會員1254萬人,累計售出8968萬杯咖啡。

  瑞幸最大的資產在於2073家門店和1254萬付費會員,門店和會員的部分是最消耗資金的地方,門店租金、設備投入、員工薪酬,這些都是線下成本的主要組成,會員的資金主要消耗在拉新和補貼上。

  也就是說瑞幸的虧損主要來自於快速擴張,事實上,瑞幸咖啡單個用戶獲取成本要遠低於互聯網行業平均的拉新成本,這筆虧損其實是很划算的生意。

  尤其是門店,8個億換來線下2000家實體店,如果瑞幸這個時候出售資產,我相信會被瘋搶。

  有兩組對比數據,一組是今年7月瑞幸的門店數量便超過了在華佈局12年的英國連鎖咖啡品牌Costa;另一組是12月25日,瑞幸宣佈已完成2018年2000家門店佈局計劃,而星巴克完成這一開店數量花了17年時間。

  瑞幸的確速度很快,短時間內完成了其他巨頭十數年的佈局。但這並不意味着瑞幸建立了一個空中樓閣。瑞幸的速度建立在新的消費革命和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上,其新零售模式讓企業的運營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同時帶給消費者的體驗還更好。

  招黑:瑞幸樹大招風

  這波風波起來,很多同行都在討論,是否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或者出謀劃策。自媒體“營銷官”發現了其中的套路:

  顯然,這波操作的背後是一隻相當專業和強大力量的黑手在操作,而且成功的讓一批不明真相的媒體跟着帶節奏。

  瑞幸當前的打法,是以外賣爲切入口進入咖啡行業,未來以門店和外賣爲基準拓展經營品類。快速崛起觸動了巨頭的利益,鑑於星巴克與餓了麼關於咖啡外賣的合作,從這一點來看後者多少會有一些嫌疑。

  瑞幸需要披荊斬棘

  創新和改變永遠是浮在水面之上的美麗語言,暗流和兇險只能躲在水下。創業一向是九死一生,活下來的哪個不是練就了一身的本領。曾幾何時,美團、小米也曾遭遇過類似今天瑞幸的事情,有些甚至更嚴重。

  中國咖啡市場的巨大增值空間,以及星巴克800億美金市值的標杆,讓瑞幸和它的投資人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機會。2019年,瑞幸咖啡更是提出了在門店數量和銷售杯量上全面超越星巴克的目標。資本市場提前感受到了寒意,出於對星巴克在中國市場表現疲軟的擔心,高盛日前下調其評級,並將股票目標價從75美元下調到68美元。

  在競品融資、產品發佈和IPO的過程中進行暗地裏的阻撓、破壞,商業史上並不少見。“人造風波”的目標自然是爲了下絆子,瑞幸作爲一家創業公司,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樣的成績和規模,顯然已讓競爭對手亂了方寸,不顧喫相難看使出拙劣手段來攻擊。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瑞幸咖啡既然要打破傳統,重塑行業,那麼這些都是它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