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

孫武和伍子胥的破郢滅楚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諸多戰爭中的一個典型,按當時時局來看,吳楚之戰只能加劇兩國的各種矛盾,增加人民的痛苦,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對推進民族融合有一定影響,但對於整個中國地區而言,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亞歷山大東徵則大大推進希臘文化的傳播,擴大了西方民主精神的受眾,雖然也是通過戰爭手段,並且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時間不長,但對於西方的總體發展,慰為可觀。

微觀:

楚國是南方大國,土地數千里,兵車數千乘,號為春秋四強之一,竟然遭此大敗,這不是偶然的。首先,楚長期稱霸,恃強凌弱,造成附屬國眾叛親離;其次,楚國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一,將帥不一,不能團結對敵;其三,吳國為新興國家,國力正在鼎盛時期,吳伐楚不僅得到蔡、唐等原楚附屬國的支持,也得到東夷氏族的支持。

楚國遭受破郢的打擊之後,國力大為削弱,一時再也無力北上爭霸。

而吳國則在此戰中逐漸積累了稱霸的資本,增加了春秋時期的國家地位。

亞歷山大在擊敗波斯後,繼續對東方動武,雖然一路基本所向披靡,但耗費的國力也無疑是巨大的,且沒有先安定攻克的區域,而繼續窮兵黔武,國內遺留矛盾較大。最後亞歷山大帝國建的也快,倒的也快。


從軍事攻略戰略方面不知可否相提並論。但從結果影響是不可比。

吳楚同屬東周列國,吳攻入楚都,卻未能滅楚。楚不隸屬吳。兩者間只增加了仇恨,引發更多的政治鬥爭。

亞歷山大屬古希臘,與波斯屬兩個政治文化體系,亞歷山大先統一古希臘,再進軍波斯後。攻佔波斯建立新政權,兩方文化有融合交流。

只瞭解這麼多,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