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以张爱玲惯有的「苍凉」哲学,她所有的作品皆是以悲剧而收场。

甚至连她的唯一一部看上去有著皆大欢喜的美满结局的《倾城之恋》也是。

表面上看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实际上只是一场将就的婚姻而已。

一.不同的过去使然

白流苏是一个破落望族里的大家闺秀,美丽温婉,精明倔强。二十岁与前夫离了婚以后,回到娘家白公馆居住,在深宅大院里苟且偷生了七八年。

然而,自私自利的哥哥嫂嫂把她的手中的钱骗光以后,便视她为扫帚星,竭尽所能地奚落她嘲笑她,想方设法地想要把她扫地出门。

哥嫂的尖酸刻薄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可是她那守旧的母亲为求全家安宁,一味的避重就轻,让她心灰意冷,看透世态炎凉。

由于受封建旧思想的侵蚀,走投无路的白流苏不愿失去自己淑女的身份去社会寻找工作,又因为自己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愿意就此苦熬著终老一生,所以最终在徐太太的开导下,决定找个人依附一生,改变自己艰难的处境。

范柳原,南洋巨贾私生子,由于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他脾气有点怪。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的特殊身份,使他孤身流落在英国,吃了很多苦。历尽千辛万苦才最终获得继承权。海外归来之后,无数的太太们紧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推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就把他捧坏了。

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成了一个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的浪荡子。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他内心倍感寂寞空虚,于是,他与不同类型的女人谈情说爱,试图从女人身上寻求精神上的慰籍。

这样的两个人注定纠缠不清,暧昧不明,真情难寻。

二.居心叵测的开始

不期然的相遇,让两人产生了碰撞。出身望族的白流苏身上独有的中国古典美,让阅人无数的范柳原眼前一亮,一见倾心,欲罢不能,他决定把玩她征服她。而处心积虑地想要利用自己残存的青春改变眼前境遇的白流苏自然而然地抓住这一良机,丝毫不顾忌多金的范柳原是妹妹宝络的相亲对象的事实,也不在意妹妹的愤恨,顺势而为。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 当范柳原费尽心机地暗中托徐太太邀请流苏到香港的时候,精刮的白流苏早已心知肚明。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

「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

就这样,两个心怀鬼胎的聪明人开始了一场感情上的拉锯战,你攻我防,你进我退,斗智斗勇。

三,感情上的较量

1.第一次赴港

流苏怀著愉悦的冒险心情奔赴香港,他别有用心地把她的房间安排在他的隔壁,流苏看破不说破。

他们常常出双入队,一起吃饭,游玩,散步,而流苏总是提心吊胆,怕他突然摘下假面具,对她做冷不防的袭击。她如临大敌,胆战心惊,而他却始终维持著他的君子风度,她起初觉得不安,心里异常怔忡,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很明显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然而她家里穷虽穷,也还是个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当不起这诱奸的罪名。因此他采取了那种光明正大的态度。她现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处处地方希图脱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

他的种种君子行为无非是想逼她投怀送抱,而她恰恰害怕一不小心白牺牲了她自己。

「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著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他的坦率直白让流苏进退两难,踯躅徘徊。面对旁人误会为范太太,柳原竟然微笑著道:「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

流苏吃惊地发现面前的那个人是多么的面目可憎,心思歹毒。

「他有意的当著人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没法可证明他们没有发生关系。她势成骑虎,会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以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她偏不!就算她枉担了虚名,他不过口头上占了她一个便宜。归根究底,他还是没得到她。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气急败坏的流苏打定主意,孤注一掷,决定返沪,企图以退为进,为这份感情重新谋划出一条新的出路。

2.第二次赴港

回到家以后,她大失所望。她的家人把她当成了笑话,对其冷嘲热讽,毫无感情可言。但是她对他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

因此,她度日如年地苦熬著。终于范柳原来了电报,家庭的压力,生存的压力,自己的毫无选择,一桩桩不如意的事情让她痛苦流涕,心里涌动起强烈的挫败感。 这一次再去香港,她早失去了上一次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倒不是纯粹为他的凤仪与魅力所征服,而是怀著一颗失败的心情决意臣服于他。

她无可奈何地做了他的情妇。她自然得到了她想要的。比起那个毫无感情却受尽委屈与奚落的家,至少在这里她是自由而满足的。

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只是想要她,却不愿意娶她。而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想要的只是一个经济上安全且有保障的婚姻。

两个人相互猜忌相互试探,最终,走投无路的流苏还是妥协了。对她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她得到了经济上的保障,而他也得到了自己渴盼已久的肉体之欢。

四.「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香港战争,这样的婚恋拉锯战,也许还会一直继续下去。始料未及的战争,让各怀心事的两个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什么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的身边,隔著他的棉被,拥抱著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已无处容身,只有两个相互取暖的平凡夫妻。他们在一刹那相互妥协,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一起在劫后的香港张罗吃的,整顿房屋,打扫卫生,市场买菜,俨然一对相依为命的庸常夫妻。

然而,一刹那得来的真心怎能长久呢?

说到底,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战时应景所需的无爱婚姻而已。

五.在劫难逃的悲剧

当战火远去,所有的一切故态复萌。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些怅惘。」

表面上她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可精打细算,处心积虑地得来的范太太头衔,各中滋味,冷暖自知。因为刻入骨髓里的东西,总是难以遮蔽的。

「到处都有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这样一份各取所需的功利爱情能够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只不过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偶然因素所致,能够维持多久,明眼人一看便知。

诚如张爱玲所说「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何况是机缘巧合之下因一座城的倾覆而成就的一段虚无缥缈的俗世恋情?

说到底,这场惊天动地的倾城之恋,也依旧只是一个荒凉的悲剧爱情故事而已。


张爱玲《第一炉香》:被欲望操控的人,终是一场悲剧

如果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表达的是一个女子通过征服男子的精神世界,获得物质满足的话,那么,她的《第一炉香》,表达的就是一种幻灭,一种单纯美好的幻灭,一种利益享受至上的幻灭。

爱情,亲情,尊严,人性,在物质利益面前通通不堪一击的幻灭。

就像圣经上说的那样爱如扑风,一切都是空。可是葛薇龙这个傻孩子,在清楚的看清了这个结局之后,依然义无反顾的深陷泥沼,且毫无怨言。

这种壮士赴死一般的壮烈悲怆,让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心被狠狠的刺痛。

一个女孩子,在这个浮华精巧的世界里,想要活的充裕富足,如果没有男人的帮衬,她会是多么的艰难。

这让我想起亦舒笔下的《喜宝》,同葛薇龙一样,她们一样年轻美丽,一样的对生活充满期盼,一样想通过辛苦完成学业来获得改变人生命运的权利,但最后,都失败了。

在生活面前,她们心甘情愿的妥协了,从而选择了一条更为便捷,更为舒适的道路,就像亦舒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不介意出卖我的青春,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

她们选择了便利,而这种便利带给她们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让她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爱人爱己的能力,以及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23 岁的张爱玲凭借《第一炉香》一举成名,有了足够养活自己的资本,也成就了自己在文坛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但我一直在想,她笔下的葛薇龙是不是在冥冥之中预示了她的一生,淡漠到凉薄的亲情,卑微到尘土的恋爱,以及孤苦伶仃不得善终的结局。

一、所有的悲剧其实都起源于一个字——欲

故事的开始,葛薇龙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她想要求助于富裕寡居的姑姑,想让她资助自己继续求学,在来到梁太太的豪宅,见识到梁太太及下人的生活作风后,她明白外面疯传的姑姑品行失德不是空穴来风,但她自己暗下决心,心正不怕影子歪。

在梁太太的豪宅居住的时间里,葛薇龙逐渐被物质吸引,迷失本性,渐渐沦为姑姑狩获猎物的诱饵,在充当诱饵期间,葛薇龙被花花公子乔琪吸引,醉入爱河,最后不可自拔的沦落为替姑姑找人为乔琪弄钱的交际花。

葛薇龙之所以会走到最后那一步,无非有两点,物欲,爱欲。如果她不被物质所惑,如果她不被色相所欺,那么她还是自由的。

佛经有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葛薇龙,涉世未深的女孩更是如此。

物价那么高,工资那么低,想要独自一人舒适自在的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有自己的窝,有深爱自己的人,且不为钱愁,多么艰难而困苦。所以到最后,很多人都成了葛薇龙,失了自己,也失了自由。

二、失去理智的爱,是可怕的

小说中葛薇龙的悲剧是在原始生存欲望和原始爱欲的双重压力下必然要发生的悲剧。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韦翰和莉迪亚的爱情,在一个女人的生存必须要依附男人的社会里,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稍微生活的好一点,她不得不这样选择。

然葛薇龙对乔琪的感情只是单相思,是一个人一厢情愿的付出,这里面有对占有乔琪感情欲望的成分,有对姑妈占有欲反抗的成分, 更有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成分。

葛薇龙之所以会对乔琪产生兴趣,主要是因为,乔琪是唯一的一个不受姑妈诱惑的人,他能抵抗姑妈的魔力,他也是唯一一个能让姑妈产生挫败的人。

征服他,不光是对姑妈最好的反抗,更是证明自己魅力的最好方式。于是葛薇龙在对乔琪的爱情里失了理智,从此走上一条自我奉献,自我沉沦的道路,且越走越远,回不了头。

看起来乔琪似乎什么都没做,但实际上他轻易地操控了这个女人的命运,看起来姑妈和葛薇龙是自由的,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然实际上,她们的命运都操控在她们所依附的男人的手中,失了物质,她们无法生活,失了这些男人的虚情假意,她们同样无法生活。

不顾后果,失去理智的爱,是可怕的,带来的后果也是具有毁灭性的。

就像《美狄亚》中的美狄亚,这个疯狂的女人,为了和自己心爱的男人私奔不惜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为了报复丈夫的不忠,不惜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爱恨都好,走到极端,就是毁灭,古话说的好,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三、扭曲的价值观导致扭曲的人性

在小说中,除开葛薇龙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很丰满,比如姑妈梁太太,比如两个年轻的下人睇睇、睨儿,再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乔琪,他们每个人,都薄情而势利,人性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显得那样鲜明。

当然最出彩的还是姑妈梁太太了。

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后来微龙真正认识了姑妈才发现,她其实是要关起门来做慈禧太后。这话就是梁太太人生追求的最好注解。

她前半生的意义就是在等大款老公死掉,而她的后半生的价值就是使用和享受大款留下的金钱。有了金钱之后,她就是慈禧太后,她就可以回过头来再解决为情所困的难题。

有了金钱,梁太太软弱的人性也突然变得强硬起来。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有的是钱!」有了钱,就有了底气与气势,说话待人自是如之前不同,她可以无拘无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任何道德的束缚。

她不停地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然这种充满占有欲的感情是不能为她带来真爱的。

对待自己的亲侄女,她也没有半点温情怜悯,只是把她当做一种工具,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她甚至不惜与另一个男子联起手来一起设计,将她引入一个永远也走不出来的金色牢笼里,从此永无未来。

这种绝情,这种淡漠,这种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爱自己的决心,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要享受人生的决心,实在让人心生寒意。

人类的占有欲把人类拖向了欲望的火坑,这种占有欲只能导致爱欲的挥霍而不能带了真爱。无论是梁太太还是葛薇龙都是一样。

我想这就是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在这个看似女人变坏的故事中却写出了女性生命的悲情力量。

四、我的感悟
  • 独立生存的能力,任何东西都不该凌驾其上

作为一个女孩子,你必须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使你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一个人,更不需要取悦于任何一个人。

有了这种能力,你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可以自由的选择相爱的人,而不用委曲求全,为了物质,放弃自己的人生,放弃自己的幸福。

  • 飞蛾扑火的爱情,到头来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我一直觉得这些年来,我之所以面对感情能保持著理智清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开始喜欢的就是张爱玲,而不是琼瑶。

面对感情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像,对于一个女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老是想著等待男人来拯救更是愚蠢的,脱离于现实的梦幻更是致命的,就像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表达的那样,女孩子还是要活的现实一点,不要老是活在想像的梦里。

在理想和梦幻之间保持清醒和理智,用现实的眼光看一切。少一些梦幻和期待,专注于自我的成长和增值,我想这是张爱玲教给我们每个女孩最深刻的,最朴实的道理。

  • 保持心境平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学会知足常乐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掌控自己命运是困难的,在这充满物质的世界里,挥霍人生太过容易,你很难保持清醒不被诱惑。

我喜欢这个故事,只是因为这个故事道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的抉择,在这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是否能把持住自己,我们每个人是否能坚持住自己最初的念想?


我算张爱玲迷,她的作品基本都读了。欣赏她的语言功底,可谓名句迭出,「生命是一袭花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读她的小说,读多了会压抑,人物的结局大多数都是悲惨的,《半生缘》《金锁记》等等。她的散文有的也很有趣,比如写他弟弟的,写她天才梦的,但整体是悲凉的。她太清醒了,所以冷眼旁观这个冰冷的世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