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說呢?聽說是因為張國立老師沒時間??

據筆者分析有這樣兩點原因:

一、電視劇為了製造男人單挑的宮鬥戲效果,迎合大眾心理,故意為之——不可同場;

二、和紀劉三人,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多大機會同時出現並組團決鬥,為尊重歷史——不便同場

故意為之,不可同場

這一來嘛,電視劇,拍出來是為了給大家看的,為了讓你記住誰是最好的、誰是最壞的,就設置一個大清官一個大貪官就好。

如果一部電視劇裏兩個清官,在某些方面贏了一個貪官,各位看官會覺得是他倆合作欺負了貪官。難免影響了清官在觀眾心中的良好形象啊,所以,不能同時出現。

一對一的較量,才能讓大家覺得無論是紀曉嵐還是劉羅鍋,單挑都可與和珅一較高下。(雖然當時的和珅有乾隆保命、有才能護體,縱使一眾清官聯手,也沒能把和珅怎麼樣。但看了單挑出場的男人宮鬥,觀眾心理平衡啊!)

所以,第一點,這是電視劇製作方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而故意為之。

尊重歷史,不便同場

如果按事實還原歷史,這三個大老爺們兒也沒多大機會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裡。

咱先看看幾位老先生的生日時辰:

劉墉 生於1719年卒於1804年,活了85歲;

紀曉嵐 生於1724年卒於1805年,活了81歲;

和珅 生於1750年卒於1799年,活了49歲。

綜合以上生辰數據分析,不難發現,當和坤出生時,劉庸先生已經31歲了,而立之年都過了。而紀曉嵐當年也已經26歲,他都結婚9年了。按常理分析,和珅比紀曉嵐的兒子還小8歲呢~

江湖中結拜時喜歡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翹翹」。

假如讓這三位老哥兒結拜,估計倆哥哥屁顛屁顛地說著這句話時,和珅心裡肯定在默唸「神仙保佑,還是讓倆哥哥先翹辮子吧,他倆大我二三十幾歲,我纔不要同年死呢!」

沒能如願啊,最終和珅小兄弟一人兒沒跨世紀,才活了49歲!愣是被倆哥哥給熬死了。

年輕的和珅憑藉自身才學,加上能言善辯、察言觀色的高情商,在23歲時做到乾隆皇帝儀仗隊的侍從。

而在他身強體壯入朝為官、顯赫一時的階段,紀曉嵐和劉墉都已年過半百,五六十歲的老人家,沒有精力和體力和這個皇帝眼前的紅人鬥嘍。再說也鬥不過,任他自由發揮吧。

所以,第二點,為尊重歷史,三人不便同場。

不過,和大人當時這大貪和惜福的本性,如果收斂一些,說不定在壽命上也可以和紀曉嵐、劉羅鍋一較高下的。

如此,我們再拍電視劇,說不定就可以看到和珅攜哪個小貪官,與紀曉嵐、劉墉鬥智鬥勇的故事了。


以上,屬筆者個人愚見,您覺得對更好,您覺得還差點兒火候,就權當解悶兒逗您一樂兒了。謝謝大家!!


為什麼?因為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乃至於單口相聲《官場鬥》都是瞎編的!說文縐縐點,叫文學創作,並非歷史!

雖然劉墉和紀曉嵐的年齡比和珅大很多,但他們的確同朝為官。但和珅坐火箭的陞官速度,也是他們所不及的。

劉墉是劉統勛的兒子。劉統勛很厲害,深得乾隆的信任和尊重,病死在工作崗位,直接謚號文正。劉墉與父親相比,就遜色了一籌。但因為民間藝人的創作表演,而家喻戶曉。乾隆朝,劉墉沒當上大學士,談不到「宰相」二字。嘉慶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

乾隆去世後,嘉慶抓了和珅。讓劉墉負責審理這個第一號的植黨營私、擅權納賄大案。最終結案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罪行二十條。和珅被開恩賜自盡。

紀曉嵐是文化幹部,主要工作就是編書,陪皇上寫寫詩歌。直到嘉慶二年才授協辦大學士。這時候乾隆爺已八十七歲,沒體力和老紀、和二出去瞎扯了。

張鐵林張國立王剛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和鄭少秋演的《戲說乾隆》一樣,純粹的戲說,沒有歷史背景。就如那個金大煙袋,輩大也不敢和乾隆皇帝失了君臣禮儀呀。在和珅得勢的時候,皇子們都巴結他,何況遠支王公。

歷史上與和珅不睦或針鋒相對、和珅又無可奈何的是阿桂、福康安,及王傑、董誥等。並不是劉羅鍋、紀大煙袋……


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 (一)為什麼兩部劇裏都有和珅呢?

因為和珅這個人在歷史上爭議很多,是歷史上有名的巨貪不假,但同時作為一名沒落的貴族子弟,翻身成為鳳凰男。又具有很強的傳奇色彩。

只要有關於乾隆皇帝的影視劇,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起和珅這個人物。有乾隆必定找和珅。那麼有的朋友會說,當年秋官的戲說乾隆就沒有嘛!哈哈,那個時候的和珅還未出生或者還在襁褓之中呢。

有和珅,能吸引大眾眼球,提高收視率。

(二)為什麼兩部劇,劉墉與紀曉嵐不能同時出現?

主角光環。

影視劇中的乾隆皇帝,為了保持權利平衡。他是希望兩位寵臣暗地裡鬥來鬥去的相互牽制。這是古代帝王的中庸只道 ,明天兩位寵臣心齊了,合起夥來和帝王玩心眼了,那封建大地主皇帝的日子可就不好過嘍。

劉墉與紀曉嵐同時出現,那和珅面臨的就是一對二。打破平衡定律。顯示不出和珅城府之深笑裡藏刀的人物個性。

同時也突出不了作為和珅對手戲主角的個性特點。思維機智靈敏,鐵齒銅牙,談笑中處處牽制和珅,是突出紀曉嵐呢?還是突出劉墉呢? 所以 兩個人物必須在兩部劇中分別出現,纔不衝突。


因為三人雖然同朝為官,但由於和珅為人處世和溜須拍馬的功夫遠遠超過紀曉嵐和劉墉

所以當然和珅的官職也如火箭??一樣,一路高升,是紀曉嵐和劉墉比不上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上面講的是紀曉嵐和和珅的鬥智鬥勇,和珅雖敗猶榮,這個電視劇都是以改變為主,往往誇大的成分比較多,歷史上面的和珅則是面面俱到,八面玲瓏,很少和人結冤子,對紀曉嵐也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電視劇有些誇張成分。

而紀曉嵐和劉墉二人都是同朝為官,二人之間來往和交流不很頻繁,沒有太多的關係,但他們和和珅之間則交往頻繁,要麼是互鬥,要麼是鬥智鬥勇。

和珅不僅能夠同二人鬥智鬥勇,周旋他們之間,與此同時還能談乾隆喜歡不得不說和珅有些高超的手段和能力,歷史書和電視劇都比較偏激,往往會忽略重要的東西,只看到了和珅的貪污一面,沒有看到他的能力方面。


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對他們稍作介紹,大家就很明白了!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

紀曉嵐(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

劉墉(1719年——1804年)

很明顯紀曉嵐和劉墉比和珅大的多,換句話講就是在他倆步入仕途的時候和珅可能才剛剛出生 。和珅又死的比他倆早,就說明紀曉嵐和劉墉的一生中和珅一直存在。那麼最關鍵最關鍵的就是紀曉嵐和劉墉都是大清官,而且是皇帝和百姓都非常信任的人。和珅呢?我說他是中國歷史中第一大貪官應該沒人持反對意見吧(抄家時的財產頂清朝十五年稅收),貪就算了,乾隆又非常喜歡他(和珅其實非常有學問,口才也很好,辦事也想當有水平,乾隆是非常喜歡和珅的,即使知道他很貪),所以和珅算做權臣啦!

那自古以來正邪不兩立啊,有和珅的地兒就會有紀曉嵐,也會有劉墉咯。而且你見過電視劇有兩個主角的嘛?當然都是一對一的單挑咯,哈哈!小編自己的想法,不喜勿噴!!!

最後順便帶一句,其實紀曉嵐和劉墉都沒怎麼和和珅做過對,一來和珅意氣風發大展仕途時紀曉嵐和劉墉都五六十了,哪有精力和時間專門作對和珅,二來和珅一直是乾隆的寵臣,又是大清後期名噪一時的權臣,他倆就算想與和珅作對,也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電視劇,都是虛構的啦,只為凸顯坐著的思想而已!


這個問題個人判斷,提問者可能都從影視角度出發,並不是正史上的記載。從影視角度來說呢,總要有正面角色來拯救世界,也要有反面人物來製造麻煩讓正面人物有施展拳腳的機會,而很多影視劇編劇為了讓便於宣傳和推廣,會選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人物來擔當正反面人物,容易取得觀眾的信任和喜愛。影視裏不管是《宰相劉羅鍋》也好,還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也罷,其實都是杜撰的,當然裡面有部分確實有歷史記載,比如和珅的事蹟有一部分就比較真實,但劉墉和紀昀這部分就基本是杜撰出來的了,尤其是劉墉,歷史上的劉墉與影視裏的劉墉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歷史記載與和珅都得不對付並不多,真正敢與和珅碰硬的有二人,御史曹錫寶和內閣學士尹壯圖,但都未得到好下場。曹錫寶參劾和珅的家人劉全奢侈招搖,但遭到乾隆皇帝的詰難,被革職留任,不久即憂鬱而死;尹壯圖針對和珅創立議罪銀的危害,上書建言請停,激怒乾隆,被下刑部論罪,直至和珅垮臺才得平反。而與和珅鬥得時間最長的要是這兩位,不過都沒有與和珅正面硬剛,都是軟磨軟槓,讓和珅不舒服。

首先與和珅不和的一位是首輔阿桂,阿桂這《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提到過,在影視裏卻也說他與和珅不和,不過人物並未出現,且實際官職也不符,阿桂曾徵戰全國各地,德高望重,乾隆帝也比較尊重他。阿桂鄙視和珅,不把其放在眼裡。據《清史稿》載,每「遇之不稍假借。不與同直廬,朝夕入直,必離數十武(步)。和珅就與語,漫應之,終不移一步。阿桂內念位將相,受恩遇無與比,乃坐視其亂政,徒以高宗春秋高,不敢遽言,遞未競其志。」

第二位便是大學士福康安,他對和珅一直不滿,「稍欲岐貳於珅,頗矜持,收拾人望,而寵權相埒,勢不兩立。」但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對福康安的演繹確實與和珅勾搭成羣的黨朋,與歷史相去甚遠,完全就是背道而馳。

我個人對於紀曉嵐和劉墉這樣的角色定位,更多應該是扮演著阿桂和福康安的歷史角色,當然過中趣事卻完全是杜撰,真正歷史記住上兩位也並未像影視裏那樣與和珅鬥法。

其實歷史上這三位的關係倒是很微妙的,先看老幾位歷史真實情況: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

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劉墉(1719年 — 1804年)

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85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再地方為官,為官期間,劉墉基本秉承了父親劉統勛的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實事。同時積極貫徹皇帝意旨,查禁書、捉拿會黨,得到皇帝讚許。直至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這纔算是真正回到京城大本營,不過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了。

紀昀(1724.7.26-1805.3.14)

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其實影視劇對紀昀描述偏了最為誇張,實際記載紀昀可謂與剛正不阿的形象大相徑庭,按歷史記載來說,他是又矮又醜,不受乾隆待見,據記載在乾隆有次派他去審案,因為他錯判,本該受罰,乾隆卻說他本來就是個湊數的,免掉他的懲罰,真是不受待見啊,直接無視掉了,還有些文獻記載,如:

《知足齋詩集·續集》(朱著):宗伯河間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餘。抑揚百代上,浩博衡錙銖。食肉不食粟,清濁同一盂。非真佛不度,憑君意踟躕。

《清朝野史大觀》:公(指紀曉嵐)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嘯亭雜錄》(昭在):公(指紀曉嵐)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蟲鳴漫錄》(採蘅之):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從這些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些,紀昀好女色,非肉而不食,頓頓喫肉,據一些文學記載,他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乾隆為了讓他能好好修書,每天是大魚大肉大姑娘伺候著。

他們三人的歷史關係,首先是和珅和劉墉都是正一品,官職是一樣大,都屬內閣大學士,但是權利卻是和珅比較大一點,一個是和珅擔任官銜比較多,在一個官的性質也不一樣,和珅是文武具備,劉墉基本就是個文官,當然後來劉墉被貶,下放地方為官多年,也正是這段時間和珅起勢,平步青雲,當然這與劉墉在不在毫無關係了,雖然後來重新被召回京師,但已經無法一和珅扳手腕,劉墉為官清廉剛正,這是影視裏表現的,只是他平生並未與和珅交惡,他回京為官後,已經變得很圓滑了,年紀也比較大了,也不在那麼嫉惡如仇。

至於紀曉嵐,那更是無法用影視來解讀了,他官職最大時也就從一品,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呢,也就是正和副的關係了,就好比正國級和副國級一樣,多享受國級別的待遇,但能行使得權利就不一樣了,且紀昀基本就是個純粹的文官,一生基本都在修書,所以這權利可想而知也打不到哪去。 按歷史記載,紀曉嵐和和珅都曾擔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按官職來說,和珅可是紀昀的上司,,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曉嵐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曉嵐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曉嵐對和珅的幫助。 同時,紀曉嵐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瞭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比,但在治國和理財上,自己遠不如和珅。 所以啊,影視劇雖好看,但別被他給誤導了,尤其是現在很多影視編導,為徒戲劇性,投人味口,歪曲,扭曲歷史真實,最為勝者,當屬當下的抗日神劇,如果當時中國人真那麼厲害,還有那麼多年的屈辱麼,還會有三光政策麼,還會有南京大屠殺麼,根本不可能嘛不是,這是在抹殺孩子對歷史的真是判斷啊。一心只想賺取利益。這也是目前有的國人所處的一種可悲狀態。
因為劇情需要!

《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的劇情沒什麼根本區別,都是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聰明正直善良忠臣智鬥狡猾奸詐邪惡奸臣的影視劇,屬藝術創作範疇,除了人名全虛構,認真你就輸了。

那麼能不能把紀曉嵐換成劉羅鍋呢,客觀來說,可以又不可以,畢竟兩個人的用途沒什麼兩樣,換一換也沒什麼,不行就是因為劉羅鍋的官階要比紀曉嵐大得多,而且在《宰相劉羅鍋》裡面,「紀曉嵐」可是皇上!

附上三人的生卒。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雍正二年(1724年)生人,嘉慶十年二月(1805年3月)去世,謚號文達。劉墉,字崇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謚號文清。和珅,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生,嘉慶四年(1799年)賜自盡。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和珅的一生,紀曉嵐和劉羅鍋都是全程在線的,不存在紀曉嵐與和珅時沒有劉羅鍋、劉羅鍋與和珅沒有紀曉嵐,都是藝術需要。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證明題主是一個資深的電視劇觀眾,但是回答這個問題卻比較難。

看到樓上不少朋友從歷史事實的角度進行分析,誠然,在清朝的治理結構下,歷史上漢人出身的紀曉嵐和劉墉確實沒資格也沒膽量跟滿清貴族和珅一較高下。

其他答主朋友也分門別類的列了二人官途跟和珅官途的差異,更是證明瞭他們不可能跟和珅平等對話。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是有道理的。但是這跟本題沒多大關係,因為電視劇是文藝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的再創造。

從電視劇製作的角度來說一下吧。《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都是優秀電視劇,可以劃歸為我國電視劇傳統的「文人劇」類別,李保田、張國立、王剛、李丁、張鐵林、鄧婕都是優秀的演員,演繹的惟妙惟肖,李保田的劉羅鍋、張國立的紀曉嵐、王剛的和珅堪稱經典。

侯寶林、劉寶瑞與馬季

《宰相劉羅鍋》基本上脫胎於劉寶瑞沒結尾的相聲《官場鬥》和其他民間傳說,構造了「乾隆—劉墉—和珅」的三角關係,用大量的詼諧幽默的情節吸引觀眾看下去,從民間視角鋪陳了宮廷生活,既能看到社會的痼疾還能看明白歷史的軌跡。稱得上是《戲說乾隆》之後大國產戲說劇的標杆。

《鐵齒銅牙紀曉嵐》可以看做是《宰相劉羅鍋》的延續,二者之間有相同的「乾隆—紀曉嵐—和珅」三角關係,都是「皇帝—正派—反派」的結構,正反之間的較量也很相似,呈現此起彼伏的情況。

所以,從此角度來說,紀曉嵐與劉墉不能在同一個劇中都是主角,這樣會讓戲劇結構失衡,也會失去很多藝術亮點。王剛用顛覆性的形象和教科書般的演技,重新定義了和珅,真是除了讚歎就沒別的了。

不過,在兩部劇中,他們都是存在的,《宰相劉羅鍋》裡面有紀曉嵐的身影,《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也有劉墉的大名,只是都是小配角,對情節無足輕重。

另外,這兩部劇都是我用微信的表情包大素材庫。


從劇情上來講,這兩部劇和珅都是配菜,敘事過程中有主次即可,與主劇情無關的東西太多就顯得亂。如果三個人出現在一部劇中,到底誰纔是主要劇情?

從史實角度,這三個人也不能出現在一起。和珅和劉墉的身份相當,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倆人過招在情理當中。而紀曉嵐官居大學士,級別太低,實際中不太可能和和珅有太多交集,不能說和珅隨手把他趕出京城,但是皇帝肯定會新人和珅多於紀曉嵐!《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是完全把紀曉嵐托起來了,細追究的話,劇情很勉強!對於科舉中的弊病,劉墉紀曉嵐都進言了,但是劉墉的進言被皇帝採納了,而紀曉嵐被皇帝教訓了一番,這就是差別。如果硬要把三個人放一起,那劇情很尷尬,劉墉和珅鬥得熱鬧,紀曉嵐根本插不上嘴!


首先,要先看看他們的出生年月。劉墉(1719年——1804年)

。紀昀(1724年——1805年)和珅(1750年——1799年)紀昀與劉墉在朝為官時,和珅才剛剛出生,從年紀上差了一大截。劉墉從1756年起就外放為官,此後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為政。而紀昀1756年伴駕熱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職。所以說劉墉與紀昀交集比較少。最主要的原因,從電視劇名字上,鐵齒銅牙紀曉嵐與劉羅鍋,既然名字已經點名了主要簡述的人物,倘若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在描寫過多的劉羅鍋,在劉羅鍋中過多描寫紀曉嵐,這就太過於喧賓奪主。而那個時期最為主要的不過聊聊幾人,乾隆,阿桂,劉墉,紀昀,和珅。而和珅又最能突出兩人的特點,才能,所以這兩部劇都有和珅,而劉墉與紀昀沒有在對方的劇中出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