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我就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在我看來,一個作家若是沒有想像力就如同一個老中醫不能號脈了——是極為可怕的。特別是小說、戲劇以及詩歌的創作都是想像力缺乏所不能為之的事情。

就算是散文,你也需要極強的語感和才情來組織你的語言,調動你的思緒。所以,為什麼弗洛伊德說文學就是一場白日夢,作家幾乎都是半個精神病,顯然就在於作家離不開意識活動,更離不開想像活動。

我比較贊成這樣的一個觀點即文學和現實是處於一種「異質同構」的關係,無論多麼寫實的文學,在你參與閱讀的那一頃刻之間,它就已經成為精神的幻影了。

所以想像力不僅影響作家,亦深刻地影響著讀者,無處不在,甚至大而言之,沒有想像力,可能就沒有現如今的人類文明——足見其重要性。

ps:僅僅個人之言,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批評!(抱拳)

稍微偏一下題,說說文學作品中以「想像力」為重要題材的例子。

格非《江南三部曲》第二部《山河入夢》中,男主角譚功達下放到花家舍人民公社,發現這裡衣食豐足,設施健全,人人享受著制度帶來的發展和便利,非常符合自己的「烏託邦」理想。後來公社的創建者,一直喬裝成普通人的郭從年現身,告訴他這種井然有序的維持,既靠集體主義,也靠人與人之間監督告密的恐怖威懾,使個體的思想被壓制,隱私空間被擠佔。深諳政治和人性、一直以利他為己任的郭從年告知譚功達,這個制度無法長期維持,正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每扇門都可以打開,裡面都有好東西,只有一扇門按規矩不能打開,人是忍不住自己想像力帶來的好奇,這扇門終究會被打開-一種制度形式有利有弊,就算有利的一面再大,也擋不住換一種想像中更好制度的好奇心。

這有點向扎米亞金的《我們》致敬。男主人公D-503被做了「靈魂切除術」(作者藝術想像的摘除下丘腦主管想像力的神經核團),一失去想像力,立即成為大一統權威力量的腦殘擁護者,變成了喪失人性需求和自由意志的「純理性集體人」。

但這並非《山河入夢》把屬於非理性範疇的想像力捧到某個高度。譚功達就是無視社會現實束縛,大飈「想像力」的人,他領導梅城期間,不顧當時社會和自然的實際情況,因為只是一心懷揣著烏託邦理想國的美好藍圖,組織修水庫,挖運河,建沼氣,最終反而給全縣造成極大的人員財產損失。

可以說,一味壓制想像力或宣發想像力都可能引發悲劇,總要在現實和想像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想像力在文學創作中是佔很大比重大。情節和人物的塑造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尤其是人物的背景和接下來的故事。如同每個人在現實生活裏一樣活動,你要創造出第二個人物,不同的情節和故事線索來敘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很多人在創作中都慢慢的建立了雙重的人格(雙重人格具體指一個人具有兩個相對獨特的並相互分開的人格,並以原/初始人格(未分裂出其他人格時的患者)為主人格,分裂/衍生人格為亞人格的一種精神變態現象。正常人在相同時刻存在兩種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的運轉和決策不受另一種思維方式的幹擾和影響,完全獨立運行。),當然這個是很可怕的,若是駕馭不好的話會發生很惡劣的因素。

虛構是想像,非虛構也會加入很多的想像來刻畫不同的人物和環境,就像你看影視劇一樣。想像力在一定的基礎上決定文章的好壞(排出會寫與不會寫的因素,單純的敘述來說)。多多閱讀和觀察的深入會激發大腦的想像力。


從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廟廟裡頭有個老和尚他在講故事他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頭有個老和尚

我敢說幾乎所有人 在讀這個歌謠的時候腦子裡邊想像的是一樣的場景 沒有偏差

一個好的作品需要的是帶動力 我一句話把你帶入我的世界 而不是我看了快三頁了 還不懂你在說什麼

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故事裡講道理 一種是在道理裏講道理

一個好的文學作品 是在故事裡講道理 文學 文學 先作文 在從文中學

算了 懶得寫了 多看看老舍什麼的吧 如果你真的要寫文學的話

我根本都不喜歡看文字 我寧可去看新華詞典

如果這本書不是個故事 我寧可去看新華詞典

如果這個故事不吸引人 我寧可去看新華詞典

我愛我美麗的新華詞典 因為。。。。我把手機夾在裡邊了

根本不需要想像力 文字是帶動力

我一言你是苦命的勞工 說完你回來了

我二言你是古代的君王 說完你又回來了

我三言你是得意的商人 說完你還是回來了

我可以用文字讓你 和老子坐而論道 和周公齊夢蝶 可以和開國君主論天下 可以和亡國之君論得失

這就是魅力 文字的魅力 你此時的喜怒哀樂 都在我的筆下 這是我的世界 我的文字世界

這是小說這不叫文學

想像力?皇帝大概用的是金鋤頭吧!

讓一個沒有見過沙漠的人 去續寫沙漠 讓一個沒見過大海的人去歌頌大海 那不叫想像 那叫扯淡


假如你發動想像力,你會發現,其實想像的東西很多時候和本人的慾望是有關係的,是佛洛依德所說的「潛意識」裏的東西,被壓抑的本能。它們本身也包含了許多情感,支持你更有動力去表達。當然,這些慾望可能根本上不了檯面,會被人們認為是低俗的,或者侵犯人類的。

而區別就在於,有些人敢於把自己想像的東西,真實而細節的寫出來,而我們很多時候會覺得它們乏味,會懼怕,無視。所以寫出的作品的深刻程度,內容,會有明顯差距。

個人觀點,勿噴。

想像力在形上或者有大作用,但在神上一無所值。為文學藝術的形式有許多,諸如小說詩歌戲曲,但神在情境之中。


不知道你說的是閱讀者還是創作者。

閱讀者,你一定看過很多外國的作品,他們描述的許多事物是我們沒有見過的,總不能出現一個空白吧,所以想像力就把你熟悉的事物填補上那個位置去,雖然多少有點缺憾但是把情節完整呈現出來了。即使是你村的大爺變成了英雄,你憎恨的人成了婊子。

創作者,莫言在當兵那時候寫了一篇關於海邊的故事,但是他從來沒有到過海邊。於是展開式來說,我們都不能完全經歷過我們想要創作的故事,而且想像比現實更加豐富,雖然我們想像不出來除了已知的色彩還有其它什麼色彩,但是色彩的佈局和組合一定可以是現實中沒有的。創作要超越現實又植根於現實。想像力給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在虛構文學中有正面作用在寫實文學中有負面作用

想像力,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很重要。一方面對於作者來說,沒有想像力怎麼寫出令人深刻的句子小說和文章呢;另一方面對於閱讀者來說,沒有想像力怎麼去體會作者所描寫的場景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