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滕王閣序》歷史地位之我見

我曾兩次登遊江南三大名樓,即湖南省的嶽陽樓,湖北省的黃鶴樓,江西省的滕王閣。三座名樓,要說因為詩文名動天下:嶽陽樓因范仲淹留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墨跡得名,黃鶴樓因留有李白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名句傳世,縢王閣也因神童王勃寫下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序》而馳譽,無非樓與名士產生過一些瓜葛,名人借樓發生過一次次感嘆罷了。歷史不過如此而已!可非要論個什麼歷史地位的話,我看,還是不要立個什麼地位纔好。因為,旅遊景觀嘛,三個樓各有特色和千秋,何必要分個伯仲呢?當然,本問題要回答的不是樓的地位,而是《滕王閣序》的地位。可是不談樓,又怎能談清楚序呢?好,那我就講一下樓和序一一

過程和花絮就不扯了。只簡單講一講閣和序。無可否認,《閣王閣序》寫得很好,文學史上這篇文章確實是有一定地位的,不然它不會被收入《古文觀止》。不過要講明白的是,它有文學上一定的地位,而不是什麼歷史地位。為什麼呢?因為歷史地位這個定義太大了,而《滕王閣序》,一篇文章的格局實在太小大小。而假使要給一篇古文評個什麼地位,那麼司馬遷的《史記》算什麼地位?,後來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又該給個什麼地位?

和南唐後主李昱一樣,唐太宗李世民的這個弟弟李元嬰( 滕王),是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個幼子。由於品行不端,一生毫無政績可言。雖然《隨唐演義》曾用「憶昔滕王元嬰,做下多少功業"這樣的煲獎稱讚過他。但那是演義,未必可信。倒是有如南唐大才子李昱,很多詩文稱他幼年時確實認認真真讀了些書,很有悟性,有很多方面的才能,這是不假的。否則不會有人說他年少就因胡作非為而被人污為「文人無行」,乃至政治上很失意便沉緬於酒色逸樂,給人假象以避禍患。所以後來明代陳文燭在《重修滕王閣序》中說他「 滕王閣者,唐高祖元嬰建也。永徽中,都督洪卅。工書畫,妙音律,喜胡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繫於封地也。」 於是,從這個記載看,滕王其它本事沒有或本事不大,但卻像南唐後主李昱一樣,他可稱為一位藝術家。由於他是丹青手,善畫胡蝶,後來的《歷代名畫記》和宋人《宣和畫譜》均公認他是「滕派蝶畫」 鼻祖。這樣一個人,不管是官居蘇卅刺史後遷洪卅都督,都是走一路玩一路。到了江西南昌,感覺這裡沒有蘇卅好玩,就在撫河與贛江交匯處建了這個樓供自已遊觀宴集的滕王閣。

於是作為風流帝子的滕王李元嬰,他都在南昌做了什麼呢?玩,反正他的封地離長安很是遙

遠。便仗著皇弟的特殊身分和滕王的地位,縱情歌舞,終日尋歡作樂。據史載,既使是在為其兄李世民居喪期間,仍然我行我素,狎妓私養,除了風流,絕無善政。

也是山川形勝偶遇風華少年吧,後來的滕王閣重修時偏逢著一個唐初四傑的少年才子王勃。這個少年神童以十四歲的年紀從山西往南方看望父親。在沿長江坐船逆江而上路過江西時,於江西與安徽的馬當山突遇大風浪,就地泊下,這兒離南昌還有七百里水路。水神就託夢告訴他:我助你一帆風順,即日可到南昌,趕上為新修的滕王閣作序的盛會。於是就有了這篇傳頌千古的《滕王閣序》。不過要不是王勃後來26歲被淹死,明朝大作家馮夢龍不在《醒世恆言》裏用一個第四十回推銷他,《笑林廣記》也不包裝他。估計這篇《滕王閣序》的文章名氣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大。因為史載王勃才高氣盛,死前也非謙虛之輩。所以名氣越大,越不為仕林所容乃是古今惡疾。所以拋開政治的歧見,風流的文章頌揚的對象不過一座風月脂粉重重薰染過的樓閣罷了。它除了華麗的文辭和一個十四歲少年不相稱的神童才氣,傾倒了一些讀書人外,又與當時的社會大痛大癢有什麼大貢獻呢?因此以文章論文章,《滕王閣序》好,作者王勃很有才。如此而已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些千古名句就出自初唐四傑王勃的《騰王閣序》,此文是王勃在騰王閣宴上的即席之作,全文表達了作者不能實現理想的感傷,和作者不畏困苦建功立業的抱負;用語繁華不失精鍊,抒懷寓於寫景,字字珠璣,章章華彩,使讀者對江南水鄉有身臨其境之感,體現了作者博學多才,積極樂觀的思想。

爭議較大的駢文,產生於魏晉,繁榮至唐初,《滕王閣序》代表了駢文的最高水平,但王勃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就脫離了備受爭議的「宮廷文學」的桎栲,成就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奠定了王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謝謝邀請,發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滕王閣序》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此時的他年僅25歲(雖然他只活了26歲,而且死的很輕如鴻毛)。

此文是在滕王閣的宴會上所作,厲害的是即興之作。文章的句法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很是整齊,並且大多是通篇用典,也用得較為自然恰當,極具典雅。

文章的內容主要由洪州的地勢開端,寫滕王閣的壯麗,再寫到人生,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博學多才,有著遠大的抱負和懷纔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可為經典。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初唐時期的作品。我們知道,在隋唐統一之前的魏晉南北朝,其思想和文學領域存在的玄學和柔糜之風氣,綿延至初唐時代,在文章和詩歌的寫作上的主要表現就是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在形式上運用對仗,以求整齊華麗,《滕王閣序》在行文上的風格也是如此,四字句,六字句比比皆是,而且力求形式對仗工整,絲毫沒有什麼參差錯落的美感,儘管有的句尾押韻,給人一種朗朗上口的感覺。如果,單就文章章法的技巧來說,這篇文章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過度性質,何以見得呢?因為到了稍晚的中唐時期,韓愈等人就發起了古文運動,一改唐前期文章創作的頹靡之風,主張學習借鑒先秦時期的諸子散文,打破魏晉文風的束縛,從而開創了有唐一代古文復興的偉大時代。


孤篇壓古文。


千古奇文,優美華麗,空前絕後,將駢文之美恣意揮灑到輝煌極致,成就滕王閣千古名勝,可惜,天妒英才,作者早夭……緬懷大才王勃


滕王閣序是駢文的頂峯,初唐文風上承兩漢南北朝,文風華麗,構思飄逸。雖然此類文風敘事能力極低,但在那個不太講究效率的年代,倒是沒有什麼問題。後來韓愈講究復古,先秦文風興起,駢文逐步失落。從文學史來說,滕王閣序絕對是兩晉一來奢華文風作品的皇冠明珠!


此篇雄奇渾厚,力透紙背,對仗工整,表意清晰,乃古體散文上乘之作,非可小覷也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文


就一首詩,有什麼歷史地位,這問題問的

老實說,問曹操為了一統天下故意把劉備放走的那個人是你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