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是不是真投降有待商榷,但是歷史記載李陵的人品是沒問題的,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

再來看看李陵當時投降的情況,當時他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苦戰數個日夜在最終在士兵傷亡殆盡無可奈何之下投降了。

李陵雖然投降但是當時統軍大將李廣利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李廣利手中有3萬騎兵看著李陵被圍困卻按兵不動見死不救眼睜睜看著李陵的部隊傷亡殆盡。李陵雖然投降應該是帶著絕望投降的,絕望於李廣利的見死不救,絕望於5000兄弟傷亡殆盡自己卻無可奈何。絕望於朝廷黑暗沒有派出一個英明的將領。在無可奈何之下李陵選擇了投降。此時投降是身降心不降,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後漢武帝得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後不分青紅皁白就殺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得到消息後這才動了徹底投降的念頭。李陵投降後很久不敢見被扣留的蘇武,後來與蘇武見面見到蘇武對漢朝的忠誠他嘆息說「嗟乎,義士!


李陵(前134-前74年)為名將李廣之孫,是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善射愛兵,勇悍無畏,少年時曾深入匈奴之地二千餘裏偵察地形。天漢二年(前99年)秋,李陵率五千步卒及少量騎兵,以車載箭矢百餘萬出征,與匈奴單於數萬精銳遭遇,連日血戰,孤立無援,力竭投降。前期李陵是被迫投降,但後期漢武帝的一系列行動,硬是將他的假降變成了真降。

一、朋友據實陳奏,無辜被施酷刑

李陵戰敗投降後,羣臣皆言其有罪。此時,李陵的好友、太史令司馬遷據理力爭,指出李陵「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與單於連戰十餘日」,讓匈奴舉國震驚,「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即便如此,李陵依然一路血戰歸途,用盡百萬箭矢,士卒死傷殆盡,最終被迫投降。

實事求是的說,司馬遷所言並無虛言,只是如實談出內心看法,可如此一番言論,不知道漢武帝怎麼就聽出了對其大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誣衊之詞,也許真的是疑心生出了暗鬼,竟然將司馬遷下獄治罪,還施以腐刑。如果不是一代文豪惦記著寫《史記》,可能當時就自殺明志了。

二、僅憑道聽途說,誅殺李陵全家

李陵戰敗一年後,漢武帝心生悔意,派公孫敖領兵深入匈奴以迎回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為了交差謊稱:「聽俘虜說李陵正幫單於練兵以防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漢武帝聞言大怒,殺了李陵全家。可憐李陵的母親、妻子也曾一度受到漢武帝的接見撫慰,此時卻因幾句道聽途說命喪黃泉。

後來,漢朝派使臣出使匈奴,李陵問使者:「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說:「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李陵說:「乃李緒,非我也。」為此,後來李陵安排人刺殺了李緒,為此,以匈奴大閼氏(相當於太后)為首的一些匈奴貴族堅持要殺李陵,所幸匈奴單於信任他,將其藏在北方,直到大閼氏死後纔回來。

三、話別牧羊蘇武,流淚痛訴心曲

寧可在北海牧羊,留居匈奴19年的蘇武曾與李陵同在漢朝為侍中,此番兩人又一同被囚禁於匈奴。但李陵身為降將,畢竟心中慚愧,一直不敢與蘇武見面。後來被迫去北海勸降,也幾乎都閉口不言,最終送了蘇武數十頭牛羊就交差了事。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漢武帝的繼任者漢昭帝派使者接蘇武回漢。李陵置酒送行,向蘇武痛訴心曲:「陵雖駑怯,假使漢寬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難道陵不知回報嗎?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一別長絕!」陵乘酒勁兒起舞歌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凌的投降多有爭議,但是,漢武帝說的很對,是他自己下的馬,投降的!這說明,李凌根本沒有假投降之說。假投降,只是司馬遷為李凌做辯護而已,司馬遷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最多也是聽說李凌是如何戰鬥的,戰鬥的慘烈情況。即使聽說李凌是假投降,也是聽說而已。但是,對於漢武帝來說,李凌是代表國家的武將,軍人,下馬投降了匈奴,又被招為匈奴的駙馬,那一定就是叛國投降了!


李陵假投降是司馬遷認為的,他沒有及時給漢武帝通報,即便是漢武帝誤會殺他的全家,他對於匈奴給他的好處全盤照收,他也親自給蘇武做工作讓蘇武也投降匈奴,到漢武帝去世以後,漢昭帝親自給他寫信讓他回歸,他堅決不回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