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陣子,演員鄧超在微博上曬出一組圖片並配文:小花妹妹,求您放過我吧。

  圖中的他原本一頭利落的短髮被五顏六色的皮筋紮成了許多個可愛的小辮子,還搭配了一朵粉色的大花,配上他的表情,十足的滑稽。

  網友們紛紛嘲笑鄧超是個女兒奴,有些人則調侃鄧超:別人生孩子是爲了玩,你生孩子怕是被玩吧。

  可調侃歸調侃,許多人還是坦言羨慕小花妹妹有一個這樣的爸爸。

  鄧超嘴上說着求放過,其實心裏卻美滋滋的。他特意發自拍留念的做法,足見其對女兒的惡作劇樂在其中。

  其實鄧超成爲女兒奴,和孩子們親密互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有空的時候,他會陪女兒畫畫,給孩子做披薩,帶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

  自學摺紙藝術爲女兒摺紙,學習梳頭技術給女兒梳小辮子,帶着孩子一起去玩雪,花6個小時給孩子搭雪屋;

  帶着兒子一起去打籃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任憑孩子們用彩筆在自己身上塗鴉。

  ……

  還記得鄧超曾發過一個視頻,配文是:我決定息影,當個全職爸爸。

  視頻中小花妹妹因爲捨不得爸爸離開,趴在鄧超背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他一臉心疼又無奈,只能不斷地安慰她:不哭了,爸爸要去上班了。

  素來只聽聞孩子粘着媽媽不讓離開,像這樣粘着爸爸不讓離開的還真聞所未聞。

  而這一切,都來源於鄧超平日裏對孩子的悉心陪伴與寵溺的愛,這背後體現的恰恰是一段健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評論裏鄧超問網友:你們會這樣對自己的爸爸嗎?

  大多數網友的回答是:說實話,不會也不敢。

  一句不敢,道出了無數家庭傳統而又彆扭的親子關係。在最親密的血親面前,卻不敢做出最親密的行爲,何其心酸。

  小花妹妹敢這樣玩爸爸的頭髮,足見他們父女間早已在平日裏的玩耍互動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和親密度。

  這樣平等、尊重、與孩子成爲玩伴的關係,正在成爲新興親子關係的楷模。

  02

  暢銷書作家葉萱說:

  玩,是孩子無法磨滅的天性,也是孩子一路成長,最好的同伴。而對於家長而言,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陪着他一起玩耍,讓他在玩耍中明白道理,讓他在玩耍中樹立正確的認知。

  陪玩可以說是親子互動過程中最溫暖的時刻,它是鏈接孩子和父母骨肉親情的中間橋樑,也是父母參與孩子成長的有效途徑。

  稱職的父母,會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得力的玩伴。

  去年,一個叫《陪着≠陪伴》的視頻短片刷爆網絡。

  視頻中的父母,或許就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縮影。

  每一個寶寶都是降臨人間的小天使,每對父母也都懷揣着最美好的期待迎接孩子的到來,心裏也想着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孩子。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卻淡忘了初心,開始忽視孩子心底真正的情感和需求:

  當孩子叫爸爸幫忙搭一塊積木時,爸爸目不斜視盯着手機,冷漠敷衍之下竟把孩子堆好的積木給推倒。

  當孩子讓爸爸陪他一起玩玩具時,爸爸用一句“別鬧”就將孩子隨意打發。

  當孩子拿着拼好的玩具博取媽媽注意時,媽媽開心地煲着電話粥,只一揮手就讓孩子自己玩去。

  當孩子玩滑梯想得到媽媽的表揚時,媽媽顧着和朋友言笑晏晏,卻一個肯定都不曾給過孩子。

  一次次漫不經心的敷衍拒絕,讓孩子從開心到失落,最後變成失望。

  那一句“爸爸,我想變成你的手機”、“我要兩個爸爸,一個陪我玩,一個上班”瞬間令人奔潰。

  視頻裏的旁白更加催人淚下:

  總以爲你還小,察覺不到我對你的敷衍;

  總以爲你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總以爲每天陪在你身邊,就夠了。

  而你,卻在我們的以爲裏習慣孤獨。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十分扎心:有些人,父母健在,卻活成了孤兒。

  許多家長總把陪着當陪伴,以爲只要人待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玩玩具就是一種陪伴。

  殊不知,高質量的陪伴,往往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上。

  總有家長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既不願和自己交流,也不願和自己待在一起,可又有多少父母反省過自己呢?

  嘴上說着陪伴,其實就是抱着手機往孩子身邊一坐。你那根本談不上陪伴,只是看孩子而已。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

  孩子最容易在和玩伴的遊戲與玩耍中建立起同玩伴的感情,同時在遊戲與交流中模仿玩伴的言行。

  教子千遍,不如陪他玩一遍。

  在玩中確立情感,樹立認知,增進親密關係,孩子受得自如,父母也教得輕鬆。

  爲人父母,最失敗的親子關係就是成爲孩子的警察或者僕人,而與孩子最理想的關係則是成爲他的玩伴。

  03

  電影《完美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十分渴望親情的單親家庭小男孩菲利普和一位陌生逃犯布奇在逃亡過程中產生父子親情的精彩故事。

  菲利普從小被母親嚴加管教,故而失去了很多童年樂趣,出生單親家庭的他不曾有過父親般的溫暖。

  一次意外,菲利普被逃犯布奇劫爲人質,從此二人開啓了一場逃亡之路。

  逃亡中,同樣失去童年幸福的布奇對菲利普產生了如同父子般的親切感,他讓菲利普一一列出母親禁止他做的事情,並像朋友一樣盡力陪着他一起玩,讓他逐個嘗試。

  在這種陪伴和玩耍中,布奇的鼓勵和肯定一次次讓菲利普找回童年的樂趣和父親的溫暖。

  他們產生心靈共鳴的同時,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雖毫無血緣關係,卻勝過親生父子。

  以至於影片的最後,菲利普的母親來接他時,他竟捨不得離開這個給過他溫暖陪伴的逃犯。

  一邊是撫養自己的親生母親,一邊是陪伴自己找回童年的陌生人,孩子的選擇何其諷刺。

  在孩子單純的小世界裏,玩伴的分量勝過至親。誰願意和自己玩,誰就是自己最親切的人。

  日本繪本之父鬆居直說:

  真正讓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戶口簿,而是溫柔的人性化語言。

  一位走到哪兒都能成爲孩子王的朋友曾和我分享過一個和小孩子打成一片的祕訣:和他們一起玩一場遊戲,你們就能建立起特殊的革命友誼。

  按照他的方法,我嘗試耐心地陪着小侄女一起玩了幾次搭積木遊戲。

  果然,從那以後,小侄女誰也不粘就粘着我,每次見到我都要拉着我陪她玩玩具。

  我對此一度煩惱不已,直到有一天看到小侄女自己一人分飾兩角拿着道具玩過家家,看着她自己和自己對話,我忽然便明白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孤獨感。

  是的,孩子需要玩伴,而父母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玩伴。

  孤獨,不應該成爲一個孩子的童年底色。

  孩子的世界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應該是融洽而親密,而不是客套而生疏。

  04

  知乎熱榜上有人提問:親子早教有必要嗎?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

  早教有必要,早教課卻沒必要。最好的早教方式就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遊戲,陪伴就是最好的早教。

  教育心理學也認爲: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也是他們獲得發展的最佳途徑。

  要知道,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味砸錢就好,悉心的陪伴和成長教育才是最終目的。

  人民日報曾把家長分爲五個層次,捨得爲孩子花錢僅僅處於最低層。相比而言,捨得爲孩子花時間的家長,則更上一層樓。

  在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中有這樣一個理論:所有被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高。

  前文所提到的鄧超,無疑就是親密育兒法的最佳代言人。

  如果家長們可以從一開始就好好陪伴孩子玩玩具、做遊戲,那麼親子依戀關係將堅不可摧。

  家長從親子陪伴中獲得成長,孩子也從父母陪玩中收穫幸福童年。

  黛安·侖曼斯說: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我會將板着的臉收藏,而成爲孩子的玩伴,跟着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如果……如果,已經沒有如果,我不再後悔過往,行動,從當下開始。

  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是成爲他的玩伴。

  願有歲月可彌補,且以行動共勉之。

  

  如果覺得說得有道理!

  發給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關子陌

  完美主義的文字愛好者,左手生活右手夢想的斜槓青年,能柔能剛能至善,有情有義有才情。

  您可能還喜歡:

  投稿、轉載| Contact 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