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西川、李敬澤對談文學史 | “上海電影周”謝晉專場英國開幕 | 她是“閱後即焚時代的塞林格” | ......

......“圖畫書界奧斯卡”

《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日前在全國院線公映。這是好萊塢製作的一部全亞裔的主流商業電影,上一部亞裔演員佔據主導地位的好萊塢電影,已經要追溯到25年前了——1993年的《喜福會》。今年8月,該片在美國上映時掀起觀影熱潮,全球票房突破3億美元,是北美近十年來最賣座的愛情喜劇電影。《摘金奇緣》的成功,被視爲好萊塢亞裔的一次勝利,“向前邁進的里程碑似的一大步”。

《摘金奇緣》緣何成功?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好萊塢的亞裔形象和東方想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女性成長故事到亞洲家庭喜劇

電影《喜福會》改編自華裔作家譚恩美1989年的同名暢銷小說。四位母親在20世紀初的中國受盡磨難,最終迫不得已遠離故土赴美國求生存,她們用中國傳統觀念對出生在美國並且已經美國化了的女兒進行教育卻產生了代溝,再現了華裔歷史和生存現狀,凸顯了中西方以及兩代人之間的文化衝突。“我們宛如上樓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遠重複着相同的命運。”電影呈現的女性苦難命運和華裔的文化孤兒心態,令人心有慼慼。

《喜福會》劇照

《摘金奇緣》一改《喜福會》的沉重基調。電影改編自關凱文2013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關凱文的祖輩是新加坡第一家本土銀行的創立者,他從小就過着富豪的生活。他根據自己在新加坡的童年生活的原型,向北美觀衆描繪出了當代的亞洲。

電影《摘金奇緣》講述的其實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愛情故事,它就像加強版的《流星花園》。電影之所以走紅,不僅僅是它順暢地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也在於它以獵奇又炫目的方式,揭示了亞洲人瘋狂又富有的生活方式。就像網絡流行語說的,“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喜福會》糾結的是亞裔該如何自我認同並生存下去,到了《摘金奇緣》,這樣的困惑已經不見了。瑞秋的母親雖然也是因爲婚姻不幸才逃到美國,但她給予女兒的教育完全是美式的,瑞秋也沒有身份認同的尷尬。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反映的是亞裔在美國社會的融入。

亞裔地位的崛起背後是時代轉折

雖然1993年的《喜福會》,亞裔角色已經是絕對主角,但這一趨勢並沒有得到延續。下一部這樣的電影出現,竟然間隔了整整25年時間。這是因爲亞裔在美國流行文化中的弱勢地位。

誠如《喜福會》所揭示的,百年前,大部分亞裔都是因爲積貧積弱等原因才移民美國,彼時的亞裔主要是作爲廉價勞動力存在的,因此始終處於被抹黑和邊緣化的位置。好萊塢1960年代的傅滿洲系列電影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雖然1980年代以來,這種情況極大改善,許多亞裔都是到美求學,憑藉能力在美國謀得職位,並且爲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亞裔仍舊是“沉默的大多數”。

即便美國亞裔人口已經突破2000萬人,但我們很少在好萊塢大片中看到亞裔擔綱主演,亞裔演員主要是在劇集中擔任配角,提供一點笑料;或者在某些小成本的劇集中出現,服務於特定的收視人羣;而在好萊塢發展得風生水起的亞裔演員也屈指可數。

《破產姐妹》中的韓國老闆與《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裔主角常常因爲文化差異被開玩笑

比如《摘金奇緣》改編前,曾有一位好萊塢製片人主動找到關凱文,提出誘人的報價,卻連帶着提了一個要求:要把這本書的女主角換成白人,理由是,沒有多少白人願意進電影院看一個亞裔故事。再如今年8月Netflix推出了一部很火的愛情喜劇《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其原著小說作者韓裔小說阿基珍妮·漢透露,有很多製作人找到她希望得到改編權,然而幾乎所有制作人都要求將小說的女主角改成白人。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15-2016年度,64%的美國電視劇沒有任何亞裔的常規角色。另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票房前100位的電影中,只有4部導演爲亞裔,而亞裔出演主要角色的影片僅有4.8%,另外37部影片沒有任何亞裔角色。

本片中的楊紫瓊與周潤發、李連杰、成龍等演員是少數獲得好萊塢肯定的華人演員

《摘金奇緣》開拍前,華裔導演朱浩偉錄了一段視頻,公開招募亞裔演員。他開設了在線公開電話,表示“不想錯過任何人”,“因爲我們知道亞裔想要進入這個行業有多難”。電影上映後,百位亞裔企業家、明星在社交平臺發起“Gold Open(黃金開畫)”活動,擴散口碑和影響力。他們將《摘金奇緣》的上映,看作“一次倡導亞裔在大銀幕上代表權的運動”,“這不止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場文化運動”。

《摘金奇緣》有望成爲契機。該片的成功是對好萊塢的一個提醒:亞裔的主流故事可以很有市場,兩千萬亞裔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注。它創造的不僅僅亞裔的好萊塢新歷史,也是亞裔在美國主流社會的一次集體亮相。

由迪斯尼出品的2020年上映的《花木蘭》真人版由華裔演員陣容組成

展現文化博弈過程纔能有效解除刻板印象

就像《喜福會》講述的雖是第一代第二代華裔移民的故事,但故事背後潛藏着一個“中國敘事”;《摘金奇緣》雖都是亞裔角色扮演,但故事的主體卻是放在新加坡,潛藏的依舊是一個“東方敘事”。

《喜福會》四個中國母親的悲慘命運,折射了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的落後形象,這多少有賽義德所說的“東方主義”嫌疑,但《喜福會》也內含對“東方主義”的解構,通過女兒最後與母親的“和解”,她們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完成了文化身份的改寫,逐漸認同和迴歸到中國文化之中。

片中飾演奶奶的Lisa Lu,也是二十五年前電影《喜福會》裏飾演蘇安梅的盧燕。不得不說這個選角用心良苦。

《摘金奇緣》裏瑞秋和母親沒有代溝也沒有文化焦慮,這爲亞裔羣體樹立了良好的媒介形象。只是,對於處在彼岸的東方的刻板印象是否有所改變?

《摘金奇緣》的第一場戲,男主角小時候,楊紫瓊飾演的媽媽帶着家人去倫敦旅遊,大晚上的又遭逢大雨,一家人淋成“落湯雞”。一進旅館小孩把腳上的泥水隨意地在地板上塗抹,引得服務員嫌棄的目光。楊紫瓊說,自己預定了一間高級套房,不料白人前臺的態度傲慢無禮,說查無紀錄,讓他們另找旅館。楊紫瓊只能狼狽地到電話亭打電話給丈夫,她直接讓丈夫把這個旅館買下來!再次走進旅館時,白人主管氣勢洶洶揚言要報警,可當他知道楊紫瓊已經買下酒店時,嚇得臉色大變。

這個戲劇衝突的設置好看又解氣,當然它也非常誇張。從這個開場,電影就呼應了片名所說的Crazy和Rich,電影對於亞洲人的呈現,一個是太富有了,另一個是太瘋狂了。這個瘋狂指涉的,一方面是主角的有錢任性,但更多時候,瘋狂指涉的是土豪的“土”,粗魯、缺乏教養、品位不高,所以他們的花錢行徑令人匪夷所思。因此當瑞秋到了新加坡後,她所見的富豪住的是金碧輝煌的房子,男性有錢但呆頭呆腦、金錢至上,富太太和千金小姐有錢但缺乏智商只會攀比。這些當然是部分事實,但它對東方的局部突顯依舊是非常浮泛、刻板、片面的。

《摘金奇緣》的核心衝突是,準婆婆與瑞秋之間的觀念衝突。這一衝突背後隱藏的是中西兩種文化的衝突。準婆婆是中國傳統大家族的象徵,看重家族、講究長幼有序、重視文化的傳承、強調個體對家庭的服從和犧牲。而瑞秋雖然是華裔,但她認同的是美國的價值和文化:個人至上。最後瑞秋感化了準婆婆,實際上代表的是美式價值觀的勝利。《摘金奇緣》能夠在北美受到白人觀衆的歡迎,或許就是因爲它本質上是一部反映美國主流價值觀的電影。

不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的誤解和誤讀很常見,它也是通向理解之路。何況,與以往不少電影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和醜化呈現不同,《摘金奇緣》的整體態度相對溫和。無論如何,它客觀呈現了一個正在富起來的東方。電影開頭以拿破崙的一句話做引言:“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他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爲之顫抖。”希望中國的甦醒,能夠讓中國文化更全面地被認知、瞭解和尊重。

2019午夜藍文學周曆x詩歌主題周邊已上線

最迷人的午夜藍,

是親手撕下的文藝時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