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的楷書雖然不像他的草書那麼有名氣,但是林散之的楷書還是比較有特色的。可能很多人會說林散之的楷書不如「田楷」好。那好吧,我承認林散之的楷書不如「田楷」工整,因此初學書法我也不贊成去學林散之的楷書,因為都是當代的書家,取法還是要向古人學習。

林散之的小楷,看起來是很有魏晉之風的,看慣了「田楷」的人,可能確實看不慣,這也能理解,畢竟林散之的小楷不是「館閣體」,沒有那麼工整。

上面兩幅字是林散之16歲時寫的小楷《自作詩附寄楊嘯翁二律並書》,這幅小楷拿與當代書家來比較,恐怕很多人看了會臉紅。林散之的楷書初學顏、柳,後入魏晉,所以他的小楷給人以古雅的感覺,蕭散、淡然。

上圖是林散之24歲教書時所作的小楷《四時讀書樂詩抄》,不禁讓我想到了元代的倪瓚的書法,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上圖就是倪瓚的小楷,林散之的小楷和倪瓚相比,是不是風格上很接近。

上圖是林散之62歲時候的小楷,與早期相比,去了幾分妍媚,多了幾分骨氣、硬朗,注入了北碑的風格。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書家,雖然靠草書聞名於世,但楷書不逞多讓,沒有好的楷書根底,想寫好草書那是肯定不行的。

上圖這幅楷書作品,看似隨意,卻頗具唐人之風。能從中看出用筆取法褚遂良、柳公權,結字取法柳楷的體勢遒媚的風格。

林散之的楷書,並不是為了教學和出字帖為目的,是個人性情的一種體現和抒發,因此不好拿來與很多人說的「田楷」來比較,畢竟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不知道各位書友看了林散之的楷書之後,對這位當代「草聖」是不是多了一些理解,不知道各位對林散之的楷書有何評價。

我是翰墨今香,專註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恩有你。

謝謝悟空官方邀請!

我認為,林散之的楷書水平一般般,遠不如他的「枯筆型」草書劃拉的好。

林散之的楷書雖入法,但線條是生硬少筋的,點畫質量也不是太精道,技術含量不高,神采欠缺,與當代楷書大家盧中南和「二田」的楷書相比,相差甚遠!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林散之的楷書沒傳統根基支撐。可以肯定的說,林散之學書走的是傳統之路,並不是隨意胡寫亂劃的。

細觀林散之的楷書,有晉楷的影子,也有唐楷的元素,總體來說,用筆還算可以,但結體不盡完美,個人的東西融入太多,單一出處不明顯。

我的觀點是,林散之的楷書只能觀賞,不可學之,因為沒有學的價值。如果有人想收藏林散之的楷書作品,亦可收藏,畢竟林散之是個影響力較大的書法家。

以上為小編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感謝您的閱讀!謝謝您的關注!我是中州耕牛堂主。


都知道林散之是當代草聖,那麼他的楷書水平如何?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這樣講,林散之從八歲開始習柳楷,直到六十歲才正式進入草書臨習,一個對書法用功至深的大師,用了50多年的時間精研真書,他的楷書能不好嗎?只是他的草書遮擋了其楷書的光芒;

他的楷書大字醇厚雄健,小楷獨具隸書的茂密俊拔,天然娟秀,在楷書的表達上,已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寫得好的楷書,而是獨具一股翩然遐舉之仙氣,超塵脫俗,用他自己話說"書法最難的是能脫俗",這也是我們理解林老楷書的鑰匙和關鍵,下面從他臨帖習書的脈絡出發,欣賞他楷書特色,探究其楷書的璀璨之源。

一 習楷功夫至深,楷書無論大字小楷,均有高古之氣,漢隸之風。林散之8歲跟私塾範培開先生始習柳楷,十六歲又從晚清進士張慄庵學古文和書法,從這一時期,他主攻漢碑魏碑,天天晨起臨一百多大字楷書。直到四十歲無間斷。據林老介紹,他幾乎臨邊《乙瑛碑》《張遷碑》《石門頌》《華山廟碑》《張猛龍碑》《楊大眼造像》等等在內的幾十種碑帖,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下圖的字,現在應該叫「隸變」的楷書,似楷又隸,中間還有魏碑的筆質,筆法結構變化有度,字行之間,穿插對應巧妙,讀來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31歲時拜黃賓虹為師,是他的書法藝術有了飛躍性的進步。領悟了黃賓虹的用筆用墨之法,再加上40歲前跋涉兩萬多公里的名山大川遊歷,眼界與胸懷大開,書法品質有了質的飛躍 楷書結體上和章法上流溢出雲山霧罩的山林氣象

如下圖。如黃山霧松傲然挺立,參差錯落,蔚然獨立。林老的楷書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整整斜斜,疏疏密密,多有變化,逸態萬方。字體總體偏長,取縱勢,真力充沛,以氣取勢,所謂,"筆未到氣先吞"。

二 其楷書其書法既有骨力十足又不失翩然瀟散之氣,講究筆法,筆筆有來歷,一筆一劃處處有交代,是經過了多年嚴格訓練纔有的風格功底,可以說筆筆寫上去,猶能筆筆拆下來,筆墨在溪徑之外。如下圖,此帖的「君」 "編"字的一撇明顯有鍾繇《賀捷表》《力命表》的韻味,第二行的「春水生來如」又兼具龍門二十品的魏碑斬釘截鐵筆法,楷書得力於魏碑和漢隸,

從他已存下來的楷書看,魏碑風格更多, 如《跋趙孟頫書卷》,《四十讀書論》,還有下圖 釋智果《論書》都寫得非常率性,靈動。起筆收筆特別是行筆均流露出碑的意蘊。

我們知道,歷代習書法,多由於唐楷的演變和普及,過分強調起筆,收筆,往往忽略了中間運筆質量,而中間的行筆功力,也是我們衡量楷書境界高低的標準。他提出"書畫之中間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住"等論語,正表達了他早期楷書的用筆特點,

三 筆下工夫,林老的用筆特點,與獨特的用筆工具有很大關係,林老一直用極軟特長羊毫,這種筆毛軟,細膩,蓄墨多,提按要求高,幅度大,猶能體現線條的質感和節奏。但長鋒軟毫很難駕馭,林老學到功深,用其所長,隨心所欲,出難於易,寫出了楷書遒勁靈活的魅力。達到了筆頭如鑽的功力,筆法筆力瘦硬,骨力強勁。

通俗講就是柔中見剛,剛不失柔,這種風格氣質,現在的楷書很難看到,他的楷書得益於他所用的特長毫還是羊毫筆,而當代楷書家寫的字,用筆多是用兼毫,短鋒,硬毫,長度比林散之的筆鋒短了一大半,所以在運筆操控上,林散之的難度大得多,而正是在這樣的自加難度,才能寫出別人達不到的韻味和效果,要知道當年日本大書法家 當場用林老的長鋒筆,甚至 連字都寫不完整。林老說過,60歲前後,雖不天天臨帖,但也穿插臨過唐太宗的《晉祠銘》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還有顏魯公的諸多大楷。

如下圖 此帖已經不是純粹楷書,列為行楷,但也能很好地欣賞到林老的長羊毫表現出的豐富筆法線條極流暢而不失艱澀,功力極深。時粗時細如絲,隨勢結字,盤鬱天成,筆筆有來歷,從下面的這貼裏,可以讀出顏體,和李北海的風格,經過林老的吸收,升華成自己獨有林體風格味,

四 字外功夫,意蘊上超塵土脫.有書卷氣;"書法最難是能脫俗" 欣賞林老的楷書,最重要是不要只侷限於字體本身功夫的品味,同時還應欣賞他的作品格調,品味和氣息。他不但是一個書法藝術家,還是詩人,畫家,多項全能,皆有出色表現。他一直認為他的詩歌水平比書法要好,說過自己"詩下功夫最深,字次之畫又次之",正是由於藝術修養,認真讀書的滋養,才能使其作品超塵脫俗,也如陸遊名句所言:「如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比如下圖,剛看時,我們難以具體說出他的出眾之處,但整幅作品,一股清逸之氣如暗香盈動,化韻致於恬淡之中。映帶勻美,古意盎然。

瞭解了林老在詩,書,畫,藝的諸多領域的探索,及他一生為了藝術,艱難跋涉遊歷名山大川的經歷,也就更多的讀懂了林老的楷書意蘊,最後,引用一位當代書法大家的原話——"林散之的書法藝術,不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而是一種高格調的藝術。出現看不懂,甚至靠炒作吹捧上去的,有什麼好?這類問題不足為怪,書法藝術的鑒賞力需要長期學習和培養,能欣賞林散之書法的技巧與藝術品格及意境的眼光,纔算是書法藝術的眼光,纔是法眼方家"。


我是一人。現在很多書法家的楷書水平如何?

林散之的楷書水平在書法家中不高,林散之的草書水平在書法家中也不高。

我們當代書法界有個很神奇的現象,草書和楷書好像是對立相衝的。書法家們的字給人的感覺:草書寫得好楷書寫不好,楷書寫得好草書寫不好,事實上很多」書法家「並不是因字而名。

作為書法來說,林散之的書法水平在書法家中不高,不管楷書和草書。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畫家黃賓虹的學生,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

74歲時,林散之才獲得大名。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時,兩國政府簽署的一份聯合聲明。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因為歷史原因,風雲際會林散之在74歲時,他的字被選中至於為什麼被選中,原因很多。在中日書法交流敏感時期被選中,林散之成名最主要的肯定不是字的原因。

從林散之的草書來看,可以看出並沒有長期練字的經歷。敗筆不少,鼠尾柴擔經常出現。

那麼看看林散之的楷書,如下圖。

上圖為林散之《自作詩稿》紙本楷書,31.8×24.5cm,1947年作,馬鞍山林散之藝術館藏。

值得注意的是1947年作,林散之當時已經49歲,林散之在年少時候並沒有練字。

不只是楷書,看看林散之的行書。

林散之《行書京詩軸》紙本行書,300×150cm,1973年,江蘇省美術館藏。

林散之1972年成名,1973年寫下上圖行卷,有多少敗筆可以數一數。

一人有感

每個人都會有機遇,有些人則是遇到了歷史的機遇。

我不會說林散之直接或者間接導致我們書法界醜書橫行,正如我也不會說田英章和田蘊章的楷書完美無缺。

白紙黑字,字是不會騙人的。古往今來歷史留名的書法家並不多,交給後世公論。

特別說明:堅持不懈的練字是字得好的最基本的要求。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林散之草書在後期形成隨意濫殤,潦草而無法,往往全篇都用敗筆寫成。這沒什麼,因為人的天賦有大小。

但最可恨的是一夥小人,一定要把他捧成大師。這些人不顧對中國書法審美的損害,指鹿為馬,缺乏良知,只為私利,讓後學者陷到雲裏霧裡。


散翁入得帖,出得帖,此乃真書法之道也。人書俱老之時噴薄而發,令人佩服、驚嘆!謝邀


我最煩外行對內行的作品瞎逼逼,二田的楷書那叫畫字,能和林老的楷書相比嗎,林老寫字還需要談技術嗎,技術到林老這裡已經化作無形,談書寫技術的都還是初學,自然的日常書寫纔是高手,麻煩多多學學書法鑒賞。


說實話,林散之是近代或者是當代的行草大家,學要學行草書,不建議學楷書,請初學者一定要明白,不是林散之楷書寫得不好,他的楷書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人畢竟術業有專攻,林散之的楷書寫的是意境和情懷,他肯定與規範的楷書不同,我們要學別人所長,像林老側重學行草書,而且更多的要學意境!謝謝!


楷書寫了多年沒什麼進展就劃拉草書,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一番吹捧,就成了草聖,也成了現代醜書的法理依據。


我們很少看到林散之先生的楷書。但如果僅僅從這幾幅楷書作品來評價,只能說林先生的楷書水平,特別是小楷書水平真是一般般,其主要習柳公權的楷書,且功夫並不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