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0),明末清初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他是清太祖第十四子,首任和碩睿親王,曾以皇父攝政王之尊,執掌清帝國軍政大權,對清廷定鼎中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度被追諡爲成宗義皇帝。

“多爾袞”在滿洲語中,意爲“狼獾”。其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妃,後被立爲大福晉。多爾袞及同母兄長阿濟格、幼弟多鐸,也因此得到恩寵,躋身於後金汗國的十三位和碩額真之中。不過,在一母同胞三兄弟中,多爾袞地位略低,清太祖駕崩時,阿濟格、多鐸都已是旗主貝勒,多爾袞則只是掌管十五牛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清太祖駕崩於盛京郊外靉雞堡。由於他生前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引發了後金貝勒之間的競爭。皇太極等諸貝勒逼迫下,阿巴亥自盡殉葬,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遭受沉重打擊,喪失了繼承汗位的可能。一個月後,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是爲清太宗。這年,多爾袞剛剛13歲。

然而,殺母之恨並沒有矇蔽多爾袞的視野。聰慧的他,憑藉自己良好的表現,贏得了清太宗的信任。天聰二年(1628年)初,他首次披甲徵戰,進攻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便旗開得勝,殺死孤魯臺吉,俘獲人畜數以萬計,被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機警多智的善戰者)稱號;不久,他甚至取代親兄長阿濟格,成爲鑲白旗旗主。

此後,多爾袞屢建功勳。天聰三年,深入明朝腹地、圍困京師的己巳之役(明朝稱“己巳虜變”),天聰五年摧折關—寧—錦防線、迫使祖大壽投降的大淩河城之戰,以及天聰八年突破宣大長城要塞的軍事行動中,都有他縱馬搏殺的身影。

政治上,多爾袞的才能也得到鍛鍊與施展。他統攝吏部,兢兢業業;主張“遵汗抑王”,協助清太宗打擊三大貝勒,進一步贏得可汗的信任。

天聰九年,在徵討蒙古察哈爾部的徵戰中,多爾袞以統兵元帥的身份,俘虜了林丹汗的太子額哲,並獲得元皇室玉璽“制誥之寶”。大元帝國的餘脈北元政權,就此徹底滅亡,女真人再次成爲了蒙古高原的主宰。得知多爾袞立如此不世之功,清太宗親自出瀋陽城百里外迎接,並於次年改元稱帝,改國號“大金”爲“大清”,族號“女真”爲“滿洲”。多爾袞也受封爲“和碩睿親王”。

崇高的政治地位沒有讓多爾袞停步,他繼續參加對朝鮮和明朝的戰爭,包括決定明清雙方命運的鬆錦會戰;在政治上則打擊禮親王代善,繼續提升自身地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猝然駕崩。皇位之爭中,面對皇長子豪格的咄咄逼人,多爾袞以退爲進,擁立清太宗第九子福臨爲帝,是爲清世祖順治帝,自己則以攝政王之尊輔政,聯結福臨生母孝莊皇太后,成功掌握了清廷的實際最高權力,並在隨後的17年中,對清帝國和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順治元年(1644年),農民軍領袖、大順皇帝李自成推翻明朝,攻破北京。關鍵時刻,多爾袞果斷決定,遵循清太宗時期部署,率傾國之師南下,準備進取中原。在得到明寧遠總兵吳三桂的求救書信後,他迅速改變進軍路線,轉向山海關。山海關之戰初,多爾袞隔岸觀火,“蓄銳不發”,坐視順軍消耗明軍實力,迫使吳三桂不斷提高政治報酬,徹底向清廷投降。直到明、順雙方精疲力竭之際,清軍一舉出擊,八旗軍的鐵蹄踏着順、明兩軍的殘骸,邁向了征服天下的道路。

在佔據中原的過程中,多爾袞正確地採納了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知識分子的建議,政治上,打出“爲明朝復仇”的旗號,對歸降的明、順官員照舊錄用,爭取漢族地主階層支持;對漢族平民,也一改清軍以往劫掠、屠戮的作風,轉而嚴肅軍紀、收拾民心。

軍事上,多爾袞與南明弘光政權暫時保持和平,而將新生且富有朝氣的大順政權視爲首要敵手,集中力量予以打擊,在兩年內成功將其擊垮。隨後,清軍南下,順利攻克南京,滅亡了弘光朝廷。到多爾袞去世之前,除最後的永曆政權之外,南明各個小朝廷都被消滅,清廷的聲威,已經讓甘丹頗章和吐魯番表示臣服。

順治元年五月初三,初入京城的清廷曾推行“剃髮易服”政策,迫使漢族人民改行滿洲髮式、衣冠,京畿地區爆發激烈反抗。於是,“剃髮令”僅僅推行了二十一天後,務實的多爾袞即將其廢黜,平息衆怒。

然而消滅弘光政權、攻克南京後,勝利讓多爾袞心態膨脹,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再次頒佈“剃髮令”。民族矛盾驟然激化,爲了捍衛祖先的習俗,對抗征服者的暴政,大批漢族人民再次掀起反抗浪潮,轟轟烈烈的揚州、江陰等抗清舉義,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演變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血腥屠殺。

與剃髮令同時,多爾袞還推行了“圈地”“投充”“捕逃”等一系列政策,即圈佔漢族人民土地,將土地上的人民投到八旗門下充當奴僕,對不願爲奴而逃亡者予以捕捉。暴行讓大量漢族農民被滿洲貴族奴役,陷入悲慘的災難之中。一系列暴政嚴重影響了清初政治的穩定,直到康熙初年纔得到廢除。

在征服天下的同時,多爾袞也不斷爲提升自己業已煊赫的權勢。他不滿於“攝政王”頭銜,又陸續爲自己加上“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尊號。這種奇葩的稱呼,以及多爾袞好色的習慣,更讓他與寡嫂孝莊皇太后的關係蒙上了一層曖昧色彩。多爾袞的擅權,讓小皇帝清世祖一直生活在壓抑與陰影之下,這爲他身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順治七年(1650年),一次意外墜馬引發的傷口感染,讓多爾袞年僅39歲的生命走向終點。短暫的哀榮之後,清世祖迅速對他進行殘酷的政治清算。以逆謀擅權之罪,“清成宗義皇帝”被逐出宗廟,挖墳掘墓,甚至於開棺戮屍示衆。

直到百餘年之後,乾隆四十三年(年),清高宗下詔平反多爾袞,追諡爲睿忠親王,恢復其子孫王爵,世襲罔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