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新京報記者 何建爲

編輯:田偲妮

新媒體編輯:徐美琳

今年夏天,2018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觀衆選擇獎頒給的是一位波蘭90後女攝影師。她名叫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獲獎的作品是《閃光》系列,創作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她探訪了烏克蘭衝突中的戰士和受害者,通過一系列作品講述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衝擊。

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塞巴斯蒂安·杜普伊

這次2018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這組《閃光》系列作品包括了攝影、拼貼、視頻等也在廈門展出了。這個展覽之所以命名爲《閃光》,是因爲烏克蘭衝突中使用了集束炸彈對平民區進行攻擊,炸彈爆炸的閃光耀眼,當地人都把這種炸彈稱爲“閃光”,一看到“閃光”,就知道已經來不及掩護了。因此,“閃光”預示着死亡和恐懼。

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第一前線之一的塞梅尼夫卡的一座橋》,塞梅尼夫卡ATO區(戰區),烏克蘭,2015年3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生於1991年的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說,她的這個系列作品就是聊出來的。她選擇了和自己年紀稍小的、參加過烏克蘭戰事的業餘軍人,聽他們說自己的戰場故事。有些是她同學或同事。“他們在參軍之前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職業,有人是畫家,有人是DJ,還有人潛心研究哲學。他們徵召入伍訓練都不到一個月就上戰場了,他們始終無法適應戰場,”沃伊切霍夫斯卡說。

在工作室,她特闢了一個隱蔽的空間,只留了一盞燈,和每個士兵談心。她寧願稱之爲長談而非採訪。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她拍攝了60張肖像作品。

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舍甫琴科,27歲,天文學專業畢業》,照片拍攝於他在戰區度過的9個月以後,烏克蘭,2015年3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曾有一個士兵給沃伊切霍夫斯卡講述了他復員後的故事:“復員後的第一個月,我甚至和別人說話都有困難。他們不理解我。我不想說我是一名勇敢的戰士,曾經歷過很多事情,見過一切東西。但是我確實見過不少東西。而且我知道我對這個國家的義務,我盡我所能,對所有的任務,我都全力完成,我竭盡全力。

當我回到家中,我感到有些奇怪,或許我已經習慣了一切......

但這很奇怪,人們繼續在那裏戰鬥,戰爭,廢墟,屍體,獻血,槍聲。而在這裏——氣氛歡樂,節日的氣氛,我曾感覺那聲音不對勁。”

幾個月後,她決定去前線看看,去拍攝士兵們向她描述的戰後廢墟。沃伊切霍夫斯卡指着一張名爲《戰壕》的照片說:“這張照片也可以被認爲是一戰後拍攝的,因爲這條在烏克蘭衝突中使用過的戰壕,同時也就是一戰時的戰壕。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警醒吧:戰爭隨時都可能到來。”

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戰壕》,2015年,春天,希爾克,頓巴斯。翻拍自展覽現場

而在她的《金色的拼貼——火花》系列中,有一幅名爲《九人死亡,八人受傷的小分隊》,這是來自一位士兵手機裏照片,藝術家再用金箔覆蓋住死去的九人。“現在很多年輕的士兵都會拍照、拍視頻,很多復員的士兵會將這些發到社交網絡。這張照片就是最中間那位士兵拍攝的,他跟我說,照片裏誰死了,誰失去了手,誰失去了腿。金箔常用於我們神像的皇冠上,我用金箔蓋住他們的臉和身體,因爲他們的英勇犧牲。”

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九人死亡,八人受傷的小分隊》,來自《金色的拼貼——火花》系列,一位士兵手機裏照片的拼貼,2015-2016。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