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田偲妮

今年是国家大剧院建院11周年,作为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也将在“建院日”12月22日这天如期与观众见面。建院至今,国家大剧院密集推出了87部自制剧目,通过联合制作、独立制作、原创制作“三步走”策略,迅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跃艺术生产机构,而今年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说是个制作大年,先后共推出了11部新制作剧目。

在即将到来的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前夕,新京报记者推出特别报道。新京报记者带着摄像机记录了一次大剧院自制歌剧《唐璜》演出前的舞台工作幕后,以此全方位地了解这个走过了11年,已被观众所熟悉的大剧院,那些平常不被观众所看到的角落和所做的工作。

《唐璜》舞台设计全景。国家大剧院供图

12月初,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唐璜》演出期间,新京报记者做了一次舞台探班揭秘,与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技术管理刘崭一起,从装台开始揭秘歌剧《唐璜》舞台的整个呈现过程。

首演于1787年的歌剧《唐璜》,是莫扎特与脚本作家达·蓬特在意大利歌剧领域的不朽杰作,讲述了唐璜在生命最后一天毫无节制地“猎艳”,终因犯下累累罪行却不知悔改而被拖入地狱的故事。此次国家大剧院版《唐璜》由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来自意大利的维托利奥·普拉托、胡安·弗朗西斯科·加特利、弗兰西斯卡·多托与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张扬等众位歌唱家领衔出演。曾在去年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打造了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的劳伦斯·奥利弗奖、莫里哀戏剧奖得主雅尼斯·科克斯身兼本剧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三职,因此观众所看到质朴简洁的舞台与颇具设计感的服装,均出自他一人之手。

《唐璜》舞台设计全景。国家大剧院供图

刘崭表示,此次《唐璜》演出舞台工作的难点在于,这部歌剧场景特别多,共有30多场,因此舞台上场景变换频繁。这些场景变换利用的是61道空中吊杆,薄薄的景片悬挂在吊杆上,依据演员表演的进度进行上下换景。而这大量的景片如何隐藏?时间如何精准计算?新京报记者为你一一揭秘。

幕后工作人员近百人

《唐璜》在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前,其实技术团队和所有演员已在北京通州台湖建成的国家大剧院舞美艺术中心,进行了半个月的反复演练,正式上大剧院舞台前,整个戏的磨合成熟程度已经达到了80%左右。

比起动辄演员阵容超百人的其他大剧院自制歌剧的规模来说,这次《唐璜》的演员数不算多,但参与幕后工作的人数却达到近百人,其中制作整台布景的舞美工人近40人,他们在演出几个月前就收到了大剧院发过去的布景图纸,图纸上标明了布景的制作工艺,尺寸和使用方式,随后开始制作工作。完成装台工作的35人,这35位工作人员从一个空舞台到安装成观众演出时看到的布景,需要花两天半的时间。而在演出时,完成道具和布景切换的还有20人,这20人除完成演出时的实时换景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保证在中场休息的15分钟内更换掉上半场的布景。

工作人员装台中。国家大剧院供图

3D效果图上预演一个月

《唐璜》表演时最主要的舞台变化都是利用吊杆的升降完成,而这61根吊杆的使用经过了复杂的演算。“这部戏使用吊杆数量非常多,所以悬挂在天上的吊景非常密,吊杆间距离只有20厘米,所以在悬挂时,除需要我们做的布景薄且垂直外,安排安全距离非常困难,要把所有距离精算到毫米,才能保证安全升降。”

刘崭介绍,戏的舞美设计方案初步定下后,便会建立整个舞台的3D效果图,在3D效果图上,他们会预演一个月,通过模型发现不同角度的问题,再重新计算解决。这样的计算还使用在推动玻璃钢材质的斯芬克斯雕像的环节,为不让观众在演出时看到换景过程,刘崭严格规定了从侧台到舞台雕像的行动轨迹不能超过6米。

高空俯瞰吊杆。国家大剧院供图

藏布景、藏人有玄机

为方便上下换景,貌似厚重的西班牙塞维利亚风格的弧形拱门、建筑墙壁,其实都做成了薄景片,但悬吊这些布景的,却是承重能达到300公斤以上的钢丝绳,这种钢丝绳直径仅有两毫米,台下观众肉眼看不到。

弧形拱门景片。国家大剧院供图

吊起的部分景片。国家大剧院供图

诸如此类小玄机在舞台上比比皆是,比如看起来推动很轻松的斯芬克斯雕像其实重达300斤,由四名工作人员平稳推向舞台,而雕像会与剪影场景穿插,推车的工作人员容易穿帮,为避免这种情况,他们使用了一个“笨办法”:“这个环节实际运用了非常传统的舞台技术,藏在舞台侧台两边的技术人员各自通过手中六米的长棍来推动其他剪影布景,每根棍子上技术人员都做出了像刻度一样的标记,这些标记对应地板上提前贴好的提示地标,这个方法有些像刻舟求剑,这样在其他剪影类景别的换景过程中,能精确卡准位置,而观众完全看不到有人出现。”

重300斤的司芬克斯雕像。国家大剧院供图

如何用灯光做出水面效果

歌剧《唐璜》主舞台根据剧情的变化,由灰白红蓝等颜色组成。唐璜出现的时候,室内室外场景都是红色,那是导演更想去表达唐璜的欲望,而运用灰白所展现的是命运上的力量,是最后勋爵出现把唐璜带走时的颜色,因此舞台上的所有颜色都与人物命运有很大关系。

“光对于整个舞台的影响非常大,这一次的舞台均是由近百块黑色镜面材质的地板组合而成,当灯光打到镜面的地板上,再反射到灰色的布景后,将会产生一种非常浪漫的水纹感觉,并营造出一种神秘感,这也是导演独特的设计。”

黑色镜面材质的地板在灯光下反射,仿若水面。国家大剧院供图

遮挡换景的画幕大有来头

与很多演出通过舞台灯暗或者下黑幕布换景的方法不同的是,歌剧《唐璜》的所有换景部分始终通过一块画幕的遮挡来完成的,而这块画幕的主视觉是根据19世纪曾创作过《自由引导人民》等名画的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灵感转换而来,因此当台下的观众看到这块画幕时,也会感受到非常强烈的艺术感。

德拉克罗瓦风格的画幕全景。国家大剧院供图

刘崭表示,当时法国设计师带着他们一起去制作画幕的时候,给了中方团队很多具有法国思维的画幕建议。她说,“画家德拉克罗瓦是法国人,作为生活在法国40年的希腊导演,他的设计团队也来自于法国,他从不会因为《唐璜》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就拒绝使用其他风格的设计,导演每到一个国家去创作都会根据当地的特点来设计划幕,此次《唐璜》的绘景师是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业内资深画师,所以这次跨越国界的合作十分难得。”

升降车成特别“机关”

《唐璜》主舞台下运用了特别的机关装置“升降小车”。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它的时候,该区域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的状态,而当它升起时也充当了唐璜家中室内家具的作用,升至45厘米成为椅子,90厘米便成为桌子,节省了很多舞台空间。在整部作品中,它最为关键的作用,便是最后一幕唐璜之死,他被“伯爵”拉入地狱时所形成的黑洞,也是通过“升降小车”的下降来呈现的。

工作人员调试升降车。国家大剧院供图

勋爵雕塑为何只做半边?

最后一则小趣闻,为不造成材质铺张浪费,《唐璜》舞台上超大西班牙街头复古风格的勋爵雕像其实“只做了半边”,面向观众的那一面才饱满立体。刘崭介绍,这其实与墙壁、拱门都做成薄景片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观众视觉上效果逼真还原,制作上会尽量做到精简。

只做了“一半”的雕像。国家大剧院供图

最后安利一发我们公号的粉丝群噢~群里会不定时发放福利!还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1.吐槽和调戏报报及编辑部

2.说出你想看的爱豆,及想要的爱豆福利,我们会尽量满足

3.第一时间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为人生赢家

4.当然,终极是,希望大家在群里一起快乐追星!

本文为文艺sao客(ID:so_art)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