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田偲妮

今年是國家大劇院建院11週年,作爲一年一度的國家大劇院“公衆開放日藝術節”也將在“建院日”12月22日這天如期與觀衆見面。建院至今,國家大劇院密集推出了87部自制劇目,通過聯合製作、獨立製作、原創製作“三步走”策略,迅速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活躍藝術生產機構,而今年對於國家大劇院來說是個製作大年,先後共推出了11部新制作劇目。

在即將到來的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公衆開放日藝術節”前夕,新京報記者推出特別報道。新京報記者帶着攝像機記錄了一次大劇院自制歌劇《唐璜》演出前的舞臺工作幕後,以此全方位地瞭解這個走過了11年,已被觀衆所熟悉的大劇院,那些平常不被觀衆所看到的角落和所做的工作。

《唐璜》舞臺設計全景。國家大劇院供圖

12月初,國家大劇院自制歌劇《唐璜》演出期間,新京報記者做了一次舞臺探班揭祕,與國家大劇院舞臺技術部技術管理劉嶄一起,從裝臺開始揭祕歌劇《唐璜》舞臺的整個呈現過程。

首演於1787年的歌劇《唐璜》,是莫扎特與腳本作家達·蓬特在意大利歌劇領域的不朽傑作,講述了唐璜在生命最後一天毫無節制地“獵豔”,終因犯下累累罪行卻不知悔改而被拖入地獄的故事。此次國家大劇院版《唐璜》由國家大劇院藝術總監呂嘉執棒大劇院管絃樂團演奏,來自意大利的維託利奧·普拉託、胡安·弗朗西斯科·加特利、弗蘭西斯卡·多託與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張揚等衆位歌唱家領銜出演。曾在去年與國家大劇院聯手打造了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的勞倫斯·奧利弗獎、莫里哀戲劇獎得主雅尼斯·科克斯身兼本劇導演、舞美設計、服裝設計三職,因此觀衆所看到質樸簡潔的舞臺與頗具設計感的服裝,均出自他一人之手。

《唐璜》舞臺設計全景。國家大劇院供圖

劉嶄表示,此次《唐璜》演出舞臺工作的難點在於,這部歌劇場景特別多,共有30多場,因此舞臺上場景變換頻繁。這些場景變換利用的是61道空中吊杆,薄薄的景片懸掛在吊杆上,依據演員表演的進度進行上下換景。而這大量的景片如何隱藏?時間如何精準計算?新京報記者爲你一一揭祕。

幕後工作人員近百人

《唐璜》在進入國家大劇院演出前,其實技術團隊和所有演員已在北京通州臺湖建成的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進行了半個月的反覆演練,正式上大劇院舞臺前,整個戲的磨合成熟程度已經達到了80%左右。

比起動輒演員陣容超百人的其他大劇院自制歌劇的規模來說,這次《唐璜》的演員數不算多,但參與幕後工作的人數卻達到近百人,其中製作整檯佈景的舞美工人近40人,他們在演出幾個月前就收到了大劇院發過去的佈景圖紙,圖紙上標明瞭佈景的製作工藝,尺寸和使用方式,隨後開始製作工作。完成裝臺工作的35人,這35位工作人員從一個空舞臺到安裝成觀衆演出時看到的佈景,需要花兩天半的時間。而在演出時,完成道具和佈景切換的還有20人,這20人除完成演出時的實時換景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保證在中場休息的15分鐘內更換掉上半場的佈景。

工作人員裝臺中。國家大劇院供圖

3D效果圖上預演一個月

《唐璜》表演時最主要的舞臺變化都是利用吊杆的升降完成,而這61根吊杆的使用經過了複雜的演算。“這部戲使用吊杆數量非常多,所以懸掛在天上的吊景非常密,吊杆間距離只有20釐米,所以在懸掛時,除需要我們做的佈景薄且垂直外,安排安全距離非常困難,要把所有距離精算到毫米,才能保證安全升降。”

劉嶄介紹,戲的舞美設計方案初步定下後,便會建立整個舞臺的3D效果圖,在3D效果圖上,他們會預演一個月,通過模型發現不同角度的問題,再重新計算解決。這樣的計算還使用在推動玻璃鋼材質的斯芬克斯雕像的環節,爲不讓觀衆在演出時看到換景過程,劉嶄嚴格規定了從側臺到舞臺雕像的行動軌跡不能超過6米。

高空俯瞰吊杆。國家大劇院供圖

藏佈景、藏人有玄機

爲方便上下換景,貌似厚重的西班牙塞維利亞風格的弧形拱門、建築牆壁,其實都做成了薄景片,但懸吊這些佈景的,卻是承重能達到300公斤以上的鋼絲繩,這種鋼絲繩直徑僅有兩毫米,臺下觀衆肉眼看不到。

弧形拱門景片。國家大劇院供圖

吊起的部分景片。國家大劇院供圖

諸如此類小玄機在舞臺上比比皆是,比如看起來推動很輕鬆的斯芬克斯雕像其實重達300斤,由四名工作人員平穩推向舞臺,而雕像會與剪影場景穿插,推車的工作人員容易穿幫,爲避免這種情況,他們使用了一個“笨辦法”:“這個環節實際運用了非常傳統的舞臺技術,藏在舞臺側臺兩邊的技術人員各自通過手中六米的長棍來推動其他剪影佈景,每根棍子上技術人員都做出了像刻度一樣的標記,這些標記對應地板上提前貼好的提示地標,這個方法有些像刻舟求劍,這樣在其他剪影類景別的換景過程中,能精確卡準位置,而觀衆完全看不到有人出現。”

重300斤的司芬克斯雕像。國家大劇院供圖

如何用燈光做出水面效果

歌劇《唐璜》主舞臺根據劇情的變化,由灰白紅藍等顏色組成。唐璜出現的時候,室內室外場景都是紅色,那是導演更想去表達唐璜的慾望,而運用灰白所展現的是命運上的力量,是最後勳爵出現把唐璜帶走時的顏色,因此舞臺上的所有顏色都與人物命運有很大關係。

“光對於整個舞臺的影響非常大,這一次的舞臺均是由近百塊黑色鏡面材質的地板組合而成,當燈光打到鏡面的地板上,再反射到灰色的佈景後,將會產生一種非常浪漫的水紋感覺,並營造出一種神祕感,這也是導演獨特的設計。”

黑色鏡面材質的地板在燈光下反射,仿若水面。國家大劇院供圖

遮擋換景的畫幕大有來頭

與很多演出通過舞臺燈暗或者下黑幕布換景的方法不同的是,歌劇《唐璜》的所有換景部分始終通過一塊畫幕的遮擋來完成的,而這塊畫幕的主視覺是根據19世紀曾創作過《自由引導人民》等名畫的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作品靈感轉換而來,因此當臺下的觀衆看到這塊畫幕時,也會感受到非常強烈的藝術感。

德拉克羅瓦風格的畫幕全景。國家大劇院供圖

劉嶄表示,當時法國設計師帶着他們一起去製作畫幕的時候,給了中方團隊很多具有法國思維的畫幕建議。她說,“畫家德拉克羅瓦是法國人,作爲生活在法國40年的希臘導演,他的設計團隊也來自於法國,他從不會因爲《唐璜》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就拒絕使用其他風格的設計,導演每到一個國家去創作都會根據當地的特點來設計畫幕,此次《唐璜》的繪景師是來自中央戲劇學院的業內資深畫師,所以這次跨越國界的合作十分難得。”

升降車成特別“機關”

《唐璜》主舞臺下運用了特別的機關裝置“升降小車”。一般情況下不使用它的時候,該區域始終保持與地面平行的狀態,而當它升起時也充當了唐璜家中室內傢俱的作用,升至45釐米成爲椅子,90釐米便成爲桌子,節省了很多舞臺空間。在整部作品中,它最爲關鍵的作用,便是最後一幕唐璜之死,他被“伯爵”拉入地獄時所形成的黑洞,也是通過“升降小車”的下降來呈現的。

工作人員調試升降車。國家大劇院供圖

勳爵雕塑爲何只做半邊?

最後一則小趣聞,爲不造成材質鋪張浪費,《唐璜》舞臺上超大西班牙街頭復古風格的勳爵雕像其實“只做了半邊”,面向觀衆的那一面才飽滿立體。劉嶄介紹,這其實與牆壁、拱門都做成薄景片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觀衆視覺上效果逼真還原,製作上會盡量做到精簡。

只做了“一半”的雕像。國家大劇院供圖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羣噢~羣裏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1.吐槽和調戲報報及編輯部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爲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羣裏一起快樂追星!

本文爲文藝sao客(ID:so_art)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