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2013年,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在俄羅斯出席世界天然氣出口國論壇峯會後,乘專機取道歐洲回國。但時值斯諾登事件發酵,由於懷疑斯諾登在專機上,原本允許莫拉萊斯專機過境的法國突然改變主意,拒絕飛機經過其領空。

隨後,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也決定對專機關閉領空,總統專機最後只能於2日晚迫降奧地利維也納國際機場。在被迫滯留機場近14個小時後,總統專機才於維也納起飛回國。

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總統專機被堵絕對算的上奇恥大辱。可即便如此,如此一幕對於南美小國玻利維亞來說不過是一個平常的插曲。即便搬出南美洲聯盟來撐腰,法國外長仍不過是打電話給玻利維亞外長表示遺憾。徘徊在拉巴斯法國大使館的民眾在遊行抗議之後仍接著上班。

窩囊曾不止一次在玻利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1925年,蘇克雷將軍受玻利瓦爾委託,前往上祕魯,在民眾的一致支持下,蘇克雷率軍在阿亞古喬與西班牙王室軍隊血戰,一舉挫敗殖民軍,取得勝利。

獨立後的上祕魯改名玻利瓦爾,首都以蘇克雷將軍命名。建國似乎並沒有讓新生的玻利維亞與過去的動蕩一刀兩斷。在蘇克雷卸任總統四十年後,玻利維亞的紛爭才逐一顯現。

在智利祕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安塔卡馬沙漠一望無際,作為沙漠一部分的安塔卡馬走廊,直到西班牙殖民統治末期仍未劃定歸屬。

1826年,西班牙「拍屁股走人」,智利祕魯和玻利維亞相繼獨立,玻利維亞據有阿塔卡馬荒漠中部的安託法加斯地區,祕魯佔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區,智利則取得荒漠南部地區。但三國均對整個安塔卡沙漠懷有野心。

十九世紀中期,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硝石和鳥糞,三國爭執開始變得更加尖銳。1866年,智利和玻利維亞簽訂條約,將南緯24°劃為分界線,南緯23°線與25°線之間所有產品的關稅由兩國平分。

為加大對劃定範圍內礦產的開發,智利和英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維亞簽訂合同,取得在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的開採權。1874年,智利與玻利維亞簽訂新約,智利政府主動放棄南緯24°線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對此玻利維亞則承諾在25年內對智利公司不提高現行稅率。

然而三年後的一場暴雨降臨玻利維亞安託法加斯塔港口,玻利維亞經濟陷入蕭條。為恢復經濟,玻利維亞當局於次年對智利公司增加稅額。智利公司根據1874年條約據理力爭不肯交納。一怒之下的玻利維亞決定沒收其全部資產並公開拍賣。

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國資本家的支持下,出兵佔領玻利維亞港口安託法加斯塔,硝石戰爭爆發。祕魯因曾與玻利維亞簽訂一項祕密同盟條約,不久也捲入衝突。

由於英國人的支持,再加智利擁有一支兩倍於祕玻聯合艦隊的海軍,智利海軍很快就取得了海上控制權。11月初,智利軍隊在祕魯皮薩瓜登陸,全殲當地守軍,佔領了塔拉帕卡省全境。

1880年6月,智利軍隊在塔克納和阿里卡先後打敗了玻祕聯軍。至此,智利軍隊已佔領了玻祕兩國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產地。玻利維亞失去了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並實際上退出了戰爭。1881年1月17日,智利軍隊攻佔祕魯首都利馬。

1884年和1904年,玻利維亞則先後與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玻利維亞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經濟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此後,玻利維亞斷斷續續就出海口問題同智利談判,但成效甚微。

凡是處於內陸的國家,都免不了鄰居眾多,地處南美大陸中心的玻利維亞也不例外。但這卻使玻利維亞在數年間麻煩不斷。阿克里州位於巴西西北邊境,亞馬遜河自這裡奔流而下,直至巴西巴西東岸的大西洋,熱帶雨林遮天蔽日,一望無際。

然而在1903年前,這塊土地屬於玻利維亞和祕魯。在1777年和1801年相繼簽訂的《聖伊爾德豐索條約》與《巴達霍斯條約》中,巴西和玻利維亞的邊界並不明確,但阿克里屬於玻利維亞似乎已是約定俗成的事實。

1861年,來自巴西的一支遠徵隊溯河而上打破了這裡的寧靜,隨著遠徵隊的駐紮,巴西開始佔領阿克里地區。自此之後,巴西與玻利維亞就阿克里地區紛爭不斷。

為瞭解決糾紛,巴西同祕魯與玻利維亞於1867年11月23日簽署《阿亞庫喬條約》,條約中,祕魯將阿克里地區2/3的領土讓予玻利維亞,並勘定了邊界。至此,祕魯率先退出三國邊界紛爭。

1877年,巴西東北部地區發生大旱,這看似與遠在西北的阿克里毫無關係,但沒過多久,成千上百的難民開始湧入阿克里,尤其是巴西塞阿臘省,那裡的移民相繼定居阿克里,並以種植橡膠為業。如此一來,巴西人大有取代當地人的勢頭,隨著移民越來越多,巴西人堂而皇之地擁有了這片土地。

這引起了玻利維亞的高度警惕,為防止阿克里領土白白流失,玻利維亞政府於1899年1月派官員建立阿克里港,對巴西膠農進行徵稅,然而巴西膠農並不承認玻利維亞當局,稅收成效不大並。

5月1日,阿克里1.5萬膠農舉行暴動反對玻當局。在巴西亞馬孫州州政府和阿克里膠農支持下,一名來自西班牙的記者於1899年7月14日宣佈成立阿克里共和國。然而巴西聯邦政府認為阿克里地區是玻利維亞領土,派軍協助鎮壓。終於,玻利維亞人在巴西聯邦政府支持下重返阿克里地區。

然而好景不長,1901年7月11日,玻利維亞擅與美英投資集團簽署協定,將阿克里地區租賃該公司開發 30年。根據這一協定,該公司有權收稅、購買所需土地、採膠與開礦,甚至有權用武力捍衛自己公司的利益。巴西政府反對這一協議,並下令封鎖亞馬孫河及其支流,禁止該公司產品外運。

僅僅一年後,阿克里膠農再次發動「阿克里革命」,佔領了阿克里港,宣佈阿克里地區獨立,這次巴西政府不僅支持,還命令巴西陸軍向西北部集結,與玻玻利維亞爭奪阿克里地區。

1902年底,巴西聯邦政府開始與玻利維亞談判,後談判陷入僵局。一年後的1月24日,玻利維亞在阿克里的駐軍向膠農革命軍投降,玻利維亞被迫坐到談判桌旁。3月21日,玻方同意巴西佔領與管理阿克里地區。11月17日,兩國簽署《佩德羅波利斯交換土地及賠償條約》。

條約規定,巴西以邊界地區領土換取阿克里地區,承諾修建連結兩國的鐵路,以解決玻外運產品通往大西洋出海口通道問題。另外,玻還將阿克里南部與北部巴西移民居住的地區讓與巴西。這樣,巴西從玻利維亞總共獲得的領土面積為19.1萬平方公里。

而實際上,巴西僅給玻利維亞馬託格羅索州與玻交界處兩處無人居住的地區。1940年2月25日,阿克里成為巴西聯邦特區,至此,玻利維亞完全丟掉了這19.1萬平方公里。

如果把阿克里丟失的藉口歸於巴西的強大,那麼查科地區的喪失似乎無藉口可找,因為在玻利維亞所有的鄰國中,巴拉圭算的上最小最弱。

查科地區的全名叫格蘭查科地區,位於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脈以東,亞馬孫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積廣闊但人煙稀少、物產貧乏。

1889年,玻利維亞把查科中部讓給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對格蘭查科北部約26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後來這一地區發現石油,於是爭議開始演變為戰爭。

1928年起,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兩國開始在查科大峽谷爆發武裝衝突。玻利維亞軍隊竭盡全力想控制流經查科大峽谷的巴拉圭河,藉以獲得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

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對玻利維亞宣戰,10月,兩萬五千名巴拉圭士兵在7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起反攻,僅短短兩月就把把戰線推向了玻利維亞佔領的查科地區,玻利維亞慘敗。

1934年年底,整個北查科地區已經被巴拉圭收入囊中。這時,兩國皆傷亡慘重,無心再戰。

1938年,波、巴兩國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簽訂了《查科和約》。巴拉圭獲得北格蘭查科地區約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稱作查科地區;玻利維亞獲得約8萬平方公里,並得到經巴拉圭河進入大西洋的航行權。

從硝石戰爭起到《查科和約》落筆,短短二十幾年,玻利維亞喪失的不只是出海口,還有近一半的土地。

如果將玻利維亞喪失領土的原因只歸結於玻利維亞的對智利的無端徵稅和招引英美公司進入阿克里地區的任性而為,則未免有點偏頗,而且站不住腳。

西班牙雖早在炮火開始前就撤出了南美大陸,卻很難忽視它在玻利維亞領土紛爭中的作用。和英法殖民者一樣,西班牙的技法如出一轍,界限模糊問題是玻利維亞陷入百年紛爭的關鍵原因,它使原本槍口一致對外的南美各民族開始刀槍相見。

20世紀後殖民地紛紛獨立,然而大國對原殖民地的新生國家的影響卻有增無減,殖民地新生國家擺脫不了成為西方大國的牽線木偶。

大國因素從而在新生國家領土紛爭中扮演關鍵角色,智利在英國的撐腰下擊敗祕魯和玻利維亞,巴西因不滿阿克里地區的英美客人而搶佔阿克里,查科地區的丟失也和西方國家對其豐富石油資源的覬覦不無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玻利維亞對出海口的渴望也是其喪失查科與阿克里地區的催化劑。阿克里和查科戰爭發生的時候,硝石戰爭基本已經過去了,玻利維亞已經成為內陸國。

由於喪失了出海口,玻利維亞舉步維艱,面對巴西提出修建鐵路和巴拉圭讓渡出海權,玻利維亞又怎能不動心?這麼一來,玻利維亞「順利」完成了以查科和阿克里交換出海的兩筆「還算划算的交易」。世界上最龐大的內陸國海軍正在的的喀喀湖蓄勢待發,為可望不可及的海洋而時刻準備著。


多民族玻利維亞國為南美洲兩個內陸國(巴拉圭)之一,它地處大陸中部,北部、東部連接巴西,南部自東向西接壤巴拉圭、阿根廷,西部由北至南被祕魯、智利「封住」出海通道。國土面積109萬平方公里,人口1105萬(2017),GDP375億美元,貧困率為36.4%,預期壽命69.1歲,屬中低收入國家。

玻利維亞是南美第一個武裝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1809年,人們在丘基薩卡豎起爭取獨立的旗幟,1824年底蘇克雷將軍在阿亞庫巧決定性地戰勝西班牙軍隊,次年8月,新獨立的共和國為紀念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決定取名玻利維亞,蘇克雷將軍成為首任總統,丘基薩卡後來改名蘇克雷,成為該國法定首都(現為最高法院所在地,首都拉各斯為政府和議會所在地)。

獨立後的新國家承受著深度的經濟低迷。其深刻的背景在於掌握經濟政治權力的大地主和礦山寡頭以軍隊實權派為後盾,繼承殖民時代的等級制度,逐步蠶食徵用廣大印第安人的土地,該國原有社會矛盾依然。還有軍人干政,據統計,從獨立到2005年180年間,玻利維亞共發生190多次政變——多於國慶節次數,有過83任政府,其中的36個壽命均不足一年。

該國還有失地於智利、巴西和巴拉圭的悲慘記錄,以致失去太平洋出海口

南美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南北延伸1100公里,面積18萬平方公里,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沒有劃定歸屬,南美各國獨立後祕、玻、智各佔北、中、南三段,均提出全部主權要求而未決。

19世紀後期中、北部發現硝石礦產,智利在英國勢力支持下舉兵。1879—1883年,以智利為一方,祕魯、玻利維亞為另一方的太平洋戰爭爆發,訓練有素並佔壓倒優勢的智利迅速擊潰祕、玻軍隊,並佔領祕魯首都,結果祕、玻雙雙失去其原有的阿塔卡馬北、中部地區。

玻利維亞由此喪失出海口而成內陸國。它從19世紀抗爭到21世紀,從智利那兒一無所得。2013年,祕魯同意在其南部的伊洛港附近為玻利維亞提供沒有主權概念的5000米出海口……而在亞馬遜地區,1868年玻將4萬平方英里土地割讓給巴西。20世紀30年代玻利維亞與巴拉圭間查科戰爭又敗,僅得當地1/4的土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