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建言献策是人大代表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共携带了5份建议上会,分别关注推进数据安全立法、绿色物流、拉动消费及长效扶贫等领域。

  其中,尤以数据安全和绿色物流这两个建议备受业内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张近东在两会建言中首次关注数据问题,早在2017年两会期间,张近东在提案中就建议建立大数据管理体系,呼吁政府作为数据开放共享的主体,引导企业接入大数据平台。针对物流行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阵痛,建议推进城市回收体系建立,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绿色包装推进组织,有规划有秩序地建设绿色电商城市。

  张近东表示,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力量,更要积极投入到这一时代实践中去,成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推动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贡献价值。

  数据乱象丛生亟待立法出台

  接二连三的数据泄露事件,牵动着用户脆弱的神经,数据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2018年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也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受访者占85.2%。

  随着AI、5G技术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各行各业都在产生数据。它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资产,可以为消费升级大趋势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势能。然而,当前“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数据缺少交互共享的规范和标准,给数据的采集、对接、共享、开发、利用带来困扰。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从业者涌入,由于企业数据保护意识不足加之我国相关立法滞后,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滥用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公民正当权利。在张近东看来,未来网络生态架构将会是人机物共融和万物互联,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离不开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和合法、合规共享。

  那么,数据安全保护该从何处着手?张近东建议,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变目前数据安全领域的乱象。加快制定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安全保护配套标准,构建防护技术体系,从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共享、删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同时,规范数据的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全链条,制定数据使用标准和原则,提高全社会数据的利用效率。

  张近东进一步称,对数据的管理和运用要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实现全社会数据的开放共享。可以建立在政府监管下的地方政府大数据局,将政府数据和相关公共数据通过大数据局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开放。

  在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张近东认为,建议通过立法保护企业的数据挖掘分析成果,引导企业开放对数据的探索结果,实现信息共享的市场化。

  张近东还建议,鼓励基于数据开发的大众创业,引导开放数据应用为社会民生服务。加大财政资金对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对数据进行增值开发,形成大数据应用平台造福大众创业,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业链。

  事实上,推动数据共享正是苏宁智慧零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信息,苏宁构建了一个安全防护体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纵深一体的安全防护。

  据悉,早在2013年,苏宁就上线了“数据宝”工具,为合作伙伴提供后台数据相关服务。而在2017年,苏宁更是进行全新升级,推出数据易道等大数据工具共享计划并对合作伙伴陆续开放。通过技术实现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缓解,最终实现从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同时,苏宁还通过设立攻防实验室和应急响应中心,完善防御及修补体系。纵深一体安全防护,帮助苏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网购环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大数据和科技的发展上,苏宁已蓄力多年,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数字苏宁的发展目标。而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不仅仅能够为合作伙伴进行赋能,还能够为企业增长带来新动能。

  包装回收体系完善有望破解物流行业难题

  我国快递行业在经历极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阵痛。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快递业消耗了塑料袋147亿个、包装箱86亿个、胶带3.3亿卷,编织袋30亿条。

  而在一项调查中显示,超七成用户会把快递包装当作“垃圾”处理,只有19%的用户将快递包装进行循环二次利用。在快递业务巨大的体量之下,这些污染量不容小觑。

  尽管2018年12月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但由于快递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单纯依靠企业力量推进回收体系建立难度较大,导致新型包装难以推广。

  此外,目前可循环快递箱仅在消费者端进行推广,尚未与上游供应链厂商形成联动,循环共享体系尚待完善。这些都是物流行业绿色包装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强调发展物流新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

  今年,张近东在“两会”上再度对绿色物流提出建议,尽快制定循环包装国家标准,完善绿色包装回收体系。

  作为物流行业流通最为广泛、也最易于产生包装垃圾的包装体系,快递盒成为亟需行业重视及解决的难题。“共享快递盒”模式成为解决该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苏宁已率先启动“共享快递盒计划”,同时在全国多地投放了共享快递盒回收站。在此基础上,同年12月,该集团又升级推出了共享快递盒2.0版。紧接着2018年2月份,苏宁物流共享快递盒回收站在全国13个城市上线。精准解决了各个环节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

  为了推进行业绿色物流发展,2019年2月26日,苏宁再次公布了“青城计划”,在13城推广冷链循环箱、零胶纸箱等环保包装,预计在2020年完成共享快递盒在全国100个城市的落地。

  在推广绿色包装的同时,苏宁更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持续发展的视角贡献了新的思考。在张近东看来,绿色物流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政府、企业、公民等参与者的全情参与。

  对于如何发展绿色物流,张近东建议建立绿色包装标准规范,针对共享快递盒等循环包装进行规范。推进城市回收体系建立,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绿色包装推进组织,有规划有秩序地建设绿色电商城市。

  张近东进一步称,建议联合企业、社区、学校等,探索建立包装回收试点,建立绿色园区、绿色小区、绿色校园等,逐步提高公民绿色环保意识。联合上下游供应链厂商,推动入库商品包装减量化、可循环化,建设全链路绿色循环共享机制。

  在业内看来,苏宁一系列成熟的绿色物流产品推动了电商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进步。其中,循环使用的共享快递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商物流大量纸箱的使用及过度包装的问题。

  挖掘乡村消费潜力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面临高质量转型发展,同时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进的当下,需要进一步挖掘激发社会尤其是乡村消费的空间和潜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内生动力。

  零售则是拉动消费的核心方式,如何发展零售助力拉动消费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对此,张近东提出,增加下乡产品多样性,利用互联网工具精准落地消费补贴,同时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农村品质消费升级。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多元多层、多功能的消费升级趋势在农村地区也愈发明显。

  根据苏宁零售云提供的2019年1月份数据显示,在县镇市场上,除传统家电类产品整体销售持续增长外,一些新型数码智能产品销量也不断上升。电动牙刷销售环比增长了287.5%,电子美容仪以及智能健康秤的销售分别提升了835.7%以及391.6%。在苏宁年货节期间,扫地机器人在县镇销售环比上升67.5%。

  在张近东看来,除家电产品之外,可增加教育、休闲娱乐、母婴美妆等方面的产品,拓宽下乡产品的范畴,增加多样性,持续把更多中高端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带到低线市场,满足农村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但由于缺乏自律和有效监管,“低价又低质”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威胁农村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极大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发展。

  张近东表示,应持续推动“正品”和优质服务下乡,积极引导农村消费者进行正品消费。同时,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营造农村消费良性环境,推动品质消费升级。

  事实上,苏宁的智慧零售,其核心价值体现就是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一方面,面向上游厂商开放数据和技术,帮助合作伙伴实现需求预测、精准生产、精准营销,从而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变革;另一方面,面向下游用户布局智慧零售新业态,推动消费升级。

  据悉,目前,苏宁已在全国布局了10000多家智慧零售门店,今年还将落地15000家,重点覆盖社区和农村两大市场。

  张近东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内需发展,提到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方式方法,这对扎根零售实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苏宁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2018年,在零售行业增速整体趋缓的情况下,苏宁展现了逆势增长的势头,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38.54%,其中线上交易增长64.45%,超过行业一倍多。

  2019年,苏宁制定了新增8万人、员工增幅32%的就业目标,希望通过持续的创新创业,通过稳定的投资,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我听到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时,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让我感觉我们不仅走对了,而且走的更加坚定了。”张近东说道,当前尽管面对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但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张近东进一步表示,“报告中多达5次提及营商环境,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多的一次。这些内容都极大地鼓舞了民营企业家的士气,必将推动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创业中去,成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推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