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價值的歷史題目,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黃炎阪泉之戰後,黃炎團結在一起同東夷蚩尤發生了逐鹿之戰。逐鹿之戰的結果是蚩尤被殺,炎黃勝利,炎黃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那為什麼黃炎之間的戰爭記載比較少而黃炎聯合同蚩尤的戰爭卻記載較多呢?

首先是黃炎戰爭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結果是炎黃合併,記載雙方的紛爭並沒有太大意義。

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戰爭。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此次戰爭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佈區,保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二是阪泉之戰較逐鹿之戰為早,後來發生的事記載應該比前面的更詳細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要更豐富一些。關於逐鹿之戰的記載較阪泉之戰豐富得多,其中時代最早的是《列子·黃帝》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這十者均為十大部族圖騰神獸,這十大部族曾為軒轅黃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戰立下大功。以及《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三是炎黃聯合與蚩尤作戰的規模要大於黃炎戰爭。當時的蚩尤勢力不容小覷,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在黃炎之上。武器裝備也領先與炎黃。山海經也曾經介紹過,蚩尤部落極善於煉製金屬,甚至軍隊都已經大規模裝備了金屬製品的武器,這在上古時期應該是一個很有戰鬥力的軍隊,畢竟此時的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青銅器時代,能有金屬武器絕對是很先進的。當時黃帝在對抗蚩尤的時候九戰九敗,蚩尤讓屬下製造了很大的霧,黃帝的臣子為此還發明瞭指南車,這才讓他們突破大霧。這場戰役持續了好長時間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後來黃帝請神製造大水想要淹死蚩尤大軍,但是蚩尤也很聰明,他也請了神,用大風大雨破黃帝的水,還造成了黃帝一方又一次陷入困境,根本無法正常作戰。情況危急之時,黃帝沒有辦法只能又一次請神來阻止這場狂風驟雨。神幫助他將風雨都停了,天氣一下子晴了,黃帝萬分高興,他的軍隊也是士氣大振,而此時的蚩尤相當的驚訝,沒想到黃帝居然有這麼強大的幫手。黃帝趁這個時候立馬帶領著他的軍隊殺向了蚩尤大軍,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之後,蚩尤大敗,黃帝大獲全勝。

四是黃炎戰爭與黃炎與蚩尤戰爭產生的結果和影響力不同。黃炎聯合產生了中華人文始祖,而與蚩尤戰爭進一步擴大了黃炎的統治力與影響範圍,周圍部落競相臣服,中華民族進一步壯大。逐鹿戰後,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在某個選定的吉日良辰,黃帝召集天下各部落會盟「合符釜山」,隨後又在涿鹿之野建造都邑。中原地區第一次實現了統一,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時,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例如,趙光義的燭光斧影,變成了金匱之盟。炎黃蚩尤三大部族是這片土地的第一次融合。勝利的一方是黃帝。自然會把蚩尤部族妖魔化,也不奇怪。從當下考古來看,最大大的可能,黃帝部落是西北石卯遺址的擁有者,是半遊牧半農耕部落。蚩尤部族可能是荊楚一帶的,也可能是良渚一帶的。屬於長江流域文明。而炎帝部落是黃河中下游文明,汾河谷地和關中平原一帶。從蒙元滅金亡宋,大體可以推理出炎黃蚩尤當年的情節。就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黃帝取代了一個步入青銅時期的蚩尤。然後呢,所有偉大的發明都是黃帝一個人的了。苗族人的一些歷史回憶可以說明這點。蚩尤部族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氣候,連年的乾旱使農耕部族損失慘重,國力衰退,黃帝等遊牧部落得勢,獲得了黃河中下游的管制權,而蚩尤退守荊楚,形成三苗。


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

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

  • 漢朝《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

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

  • 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 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從以上說法看: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描寫都差不多,只不過後世中原一帶文明突起,皇城帝都文臣武將,文人士族形成了封建體現的中心,政治、文化、文明都以中原為尊,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傳統思想,自然而然把中原的先祖炎黃的地位推高,成為一體化,共同始祖。

反觀蚩尤部落被驅逐到長江以南一帶,由於文明文化嚴重的滯後,在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沒有話語權,是被古代中原所鄙視的蠻夷之地,自然撰史為對立的一面,而炎黃為一體化。


只能合理猜測。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或者說,勝利者纔有話語權。依據這一理論,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融合成華夏族。傳說時代的留給後人的面貌是由這兩個部落共同塑造的。所以,對於炎黃部落之間的戰爭不宜作細節描寫,輕描淡寫,更加有利於民族融合。而對蚩尤的戰爭,是對華夏文明圈之外的戰爭,詳細描繪敵人以及與敵人之間的戰爭,同樣有利於增強民族內部的團結,顯示本民族的正確和勇武。


凡改朝換代,屬於驚天動地。事件。事變弒君,謀反,有故事。反觀江山穩固之時,沒有歷史浪花,凡事不刺激,淡而無味。生活穩定,文人們有既得利益,誰願惹事生非,得過且過之輩,縱然史官,都不願秉筆直書。只有如此,豈有它哉。


炎帝是姜姓首領的尊稱,據記載傳九代被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打敗,上古歷史有沒有一個覺得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知道黃帝曾與炎帝打了一仗,但過程誰都不知道,敘述十分輕描淡寫。但炎黃與蚩尤的大戰反而記載的十分清楚,要知道當時炎帝部落應該是唯一能和黃帝部落抗橫的大部落,兩者的大戰會十分激烈。如果蚩尤(公元前2730年-公元前2689年)真僅是邊地一個小部落聯盟的首領,那炎黃大戰應該規模要比與蚩尤大戰大的多。

所以個人觀點:蚩尤與黃帝那場大戰,很有可能就是炎黃大戰。甚至蚩尤就是末代炎帝。但根據一些古書記載(具體的記不清了,只記得個大概),推測另一個可能是,初時炎帝本部與黃帝部落衝突然後戰敗,當時的炎帝本部首領即當時的炎帝投降。但引發炎帝聯盟的其他部落不滿,炎帝嫡系後裔之一的蚩尤振臂一呼,炎帝大部落聯盟團結在蚩尤手下與黃帝大部落聯盟宣戰,初始時打的黃帝部落聯盟節節敗退,後來因天氣或被戰略斬首而被黃帝部落聯盟翻盤。否則當時的天下間我實在找不到有哪一家部落能與黃帝部落聯盟抗衡,除了老牌的炎帝部落聯盟。

所以蚩尤與黃帝的大戰很可能就是炎黃戰爭,或者是炎黃戰爭的後半場,否則黃帝尊蚩尤為戰神並用其畫象震懾四周的原因就找不出來,最大的可能就是炎黃融合後,炎帝部分後裔部落依然不聽黃帝命令,黃帝纔不得不用炎帝部落領導人的形象與名義震懾。

蚩尤的很多負面形象感覺更多的是後世流傳過程中又演繹的,上古對他記載多是勇武,包括其手下,也多是勇武與忠義。而且蚩尤與黃帝大戰,個人看法,就是炎黃戰爭,華夏兩大始祖的內戰,沒有善惡,只是兩個上古先民英雄為了本部落的利益與榮耀而引發的爭雄之戰。而他們都是華夏先祖。

蚩尤是農耕文明的創建者,種植飼養遠遠超過黃帝部落;蚩尤作為九黎部落首領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管理部落,制定相關的法制條例,可以說是法律的開創者,對後期的華夏法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進一步說明瞭蚩尤可能就是末代炎帝。


春秋筆法。史實如何?我們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了,只好故紙堆裏尋找資料。如果有一天我們找到黃帝與蚩尤大戰的遺跡,或者其他證據,這些研究才能真正展開。


炎帝與黃帝之戰是為了誰當老大!問題是原來兩人本是結成同盟共同對付蚩尤的。所以炎黃之戰不能寫得太詳細!對對蚩尤就不同了!那是正義對邪惡的戰爭,必須寫得詳細!


那個時候有多少人懂的寫字?又能夠怎麼描述戰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