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土面積遼闊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客觀事實,而在這上面又經過了幾千年的變更,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點。只可惜在清朝的時候,讓這璀璨的文明一度蒙塵,自己的腐朽碰上別人的變革創新,讓整個國家陷入被動的捱打狀態,最終面臨着強盜上門。

  等到列強打上門來的時候,清政府已經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被動接受各種不公平的條款,這裏面出了賠款,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割讓領土。從清朝割讓出去的土地有很多,其中保羅閒雜的外蒙也曾經是我國的土地,只是後來蘇聯插手,一直支持他們從中國獨立出去,這纔有了現在的蒙古國,不過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他們獨立出去也並沒有過得很好。

  因爲之前曾是中國的領土,所以在這上面有中國人生活的痕跡也不足爲奇。1908年,蒙古曾經在杭愛山附近發現了一些散碎的是塊,上面好像有文字,因爲石塊並不大,所以也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後來在這地方又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壁,上面都是中國漢朝時期的文字。這個消息一下就引起了中國專家的注意,他們即可趕往杭愛山,經過一番研究發現,這塊石壁應該就是《封燕然山銘》。

  整塊石壁上是一片完整的文章,不過因爲這塊石壁的歷史太過久遠,加上長期在外面日曬雨淋,上面的字跡很多已經看不清了,但是專家沒有放棄,通過查閱資料加上對原文的梳理,最終將整篇文章的內容都翻譯出來。而這內容和漢朝抗擊匈奴有關,專家們在看完上面的故事之後,也紛紛淚目,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這石壁上寫的公元89年,漢將竇憲帶領軍隊北上抗擊匈奴的事情,因爲整場戰爭贏的非常艱難,所以在勝利之後,爲了宣揚這次的功績,部隊便找人在這塊石壁上刻下了他們在戰爭當中的故事。而如今,看着石壁上記錄的先輩們用生命打下江山的故事,擡頭一看,這片土地卻獨立出去不再是我們的天下,這個前後對比就是讓專家難受的地方,歷史有時候就是讓人倍感憂傷。

  不過這塊石壁的發現,對我國精確抗擊匈奴的路線有很大的貢獻,同時也爲專家們進一步研究漢朝歷史提供了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