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不愧為情詩詞高手,但兩個人的風格不一樣。一個是具有中國文化的古典美,一個是具有印度文化及佛教語言的現代美。有人可能會問;倉央嘉措是中國人,為什麼會有印度文化呢?因為倉央嘉措的詩歌學習,是源於印度的《詩境》。《詩境》在印度的文學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而且,蒼央嘉措的詩歌不是用漢語書寫,而是用藏文書寫,現在讀到的倉央嘉措的詩歌,都是從藏文翻譯過來的,難免有再加工成份。其實蒼央嘉措的詩歌,寓意深刻,很難懂。

例如;那個女子滿身都是/洗也洗不盡的春色/眸子閃處/花花草草笑口開時/山山水水/但那塊發光的松石/卻折射著她一生的因緣/她坐在自己的深處避邪/起來後再把那些誤解她的人/白白錯過/一揮手/六塵境界到處都是她撒出的花種。這首詩就不太好理解。即便是翻譯,也不敢大膽地深化,怕理解有誤。

納蘭性德的詞,必定是在漢文化基礎上進行創作,如果古文基礎好的,在理解上可能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

例如;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從這首詞中我們不難看出,納蘭對愛的執著,無奈和哀傷。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由此可見,納蘭性德的詩詞水平。

納蘭性德的詩詞和蒼央嘉措相比,應該是多了些執著,真誠,少了些風流。如果把兩個人的詩詞做比較,我喜歡蒼央嘉措。雖然他的詩比較難懂,但是一旦理解,就好象打開自己的某處心結一樣,讓人豁然開朗。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霄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情人也罷,朋友亦然,莫負青春莫負君,此詞唯美洒脫,亦比蘭勝梅。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巒。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紅塵是顆多情的紅豆,醉了煙雨江南,羞紅了北國之戀,此心如雲,飛留戀,驚情川。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情詞和愛詩亦如美麗,若可傾盡繁華,不負納蘭不負僧。


謝謝邀請!

我有真實情結,太較真。知道這樣不好,一直想擺脫卻擺脫不掉。對我來說,納蘭性德比倉央嘉措真實一點。

他倆都早逝,人設都是痴情,但相比之下,納蘭性徳更難得。作為納蘭明珠的長子,肯定是要有三妻四妾的。而倉央嘉措被傳的版本太多,就算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專情於初戀,也只是因為他後來被選中當喇嘛後沒有機會成家了,他除了思念初戀別無他人能念了,可以說他是被動專情的。

至於他倆的詩,納蘭的也真實些,「人生若只如初見」流傳更廣。倉央嘉措的大都是人們口口相傳下來的,我們熟知的「見與不見」並不是他的真作。

所以,我更喜歡納蘭性德。


不知道。兩個男人都飽受折磨。一個是無病呻吟式的富貴病,一個是在俗與佛間遊走,性饑渴!

兩個情種!

從風格上,更喜歡倉央嘉措。他的詩自然,直白,蘊藉。那種對情愛的渴求與思念,讓人為之動容!最終被處死!

納蘭性德本是高官,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靈魂無處安放,不是缺情缺愛,而是在享受一段情愛時卻在回憶前段感情!永遠生活在錯位的情愛中!加之權力的制約,和本職工作的無奈,讓他羨慕自由自在的人生,純屬是貴族式的無法調適的胡思亂想導致的!納蘭性德感情細膩,一個武夫,卻有著百轉千回的女人敏感!最終壽夭!

對不起,這是我對兩個男人的粗略看法。寫得不好,權當娛樂一下。


納蘭是普通人,如何發揮是他自己的事。倉央嘉措是喇嘛教的六世達賴,是一直趴在佛教身上吸血的,其傳人自稱是所謂藏傳佛教。這個不僅不符合佛陀正法,而且實踐雙身法,倉央自己說自己是娼妓王子,流連在拉薩的街頭,從不漏失一滴精液。

佛陀對於法師的定義是這樣的——《雜阿含經》卷一:「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佛告比丘: 「若於色, 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 是名法師; 若於受、想、行、識, 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 是名法師, 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我都喜歡,不忍心給他們分出上下。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的詩,都曾讓我熱淚長流……


這兩位現在被吹得很高,實際上放在整個文學史中看算不上大家,作品不多,格局不大,只是贏得了少數粉絲的痴迷,捧為宗師。


納蘭詞,自清代以後,沒人可以媲美!


他們二人都是我很喜歡的詩人與詞人。

如果一定要選出一個最喜歡的,那就選倉央嘉措吧。他是個天才的詩人,他的詩,寫得情真意切,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悟。那文字可以讓人心醉,痴狂。


感謝邀請!

其實我個人覺得,兩個人的詩詞我都喜歡,各有千秋,我喜歡倉央嘉措的放蕩不羈的肆意,同樣又喜歡納蘭性德婉約精緻的惆悵。各花入各眼,有時候和心靜有關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