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與范雎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定奪他生死的只有秦昭襄王!

先來看看白起:他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是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傑出的軍事家,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且居四將之首!善用兵與穰侯魏冉關係最好!秦昭襄王時作為秦國將領,他徵戰六國三十多年,為秦國以後統一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看白起的軍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昭王十三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昭王十四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白起遷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伐五城,斬首五萬。昭王四十七年,與趙軍長平之戰,斬首四十五萬人。

光看斬首的數字就近百萬,觸目驚心!我覺得也應該給他個「天殺星「的封號!

再來看范雎:,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後官至秦相,封地在應城,是為「應侯」。他本是魏國人,乃中大夫須賈的門客,隨須賈使齊,因齊襄王聞雎辯口,賜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辭謝不敢受,遭須賈的猜忌,遭魏國相魏齊鞭笞,詳死,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後因上書取悅於秦王,並逐步取信於昭襄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韓、魏去攻齊的做法!范雎與王日益親,乃間昭襄王:「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這就說到了昭襄王的心坎上,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拜范雎為相。

回歸正題,范雎為什麼要害白起呢?且說長平之戰殺的韓、趙膽顫心驚,遂遣蘇代以厚幣遊說范雎:如果趙國亡了,秦必為王王,則武安君白起為三公,你能甘心在他之下嗎?

於是范雎言於昭襄王:「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白起聞之與范雎有隙。(前面說過范雎是說動了昭襄王趕走的穰侯魏冉,范雎取代魏冉為秦國相,而白起與魏冉最好,就算不因為這件事,兩人只怕也早成水火之勢。)

後秦又攻趙邯鄲,當時白起有病,陵將出師不利,白起病癒,秦王想讓他去替換,白起說了目前不宜進兵的諸多理由,不去,秦王又派范雎去請,白起推病不行,秦王只有派王齕代陵將,敗,秦軍多失亡。白起言:」秦不聽臣計,會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後秦王又強令白起領兵,白起都推病,秦王遣白起出鹹陽,出城十里,被秦王使者賜劍,自裁!

白起會打仗是軍事家,但他卻不是政治家,不懂與帝王相處之道,你怎能說你的見識超過君主了呢?而且拒不解危,不是自取其死嗎?每每看到這一段就會想到三國裏,袁紹的謀土沮授之死與其何其像也!還有宋朝的嶽飛也是軍事家,卻不懂政治,不懂揣摩皇帝心思,天天說要迎二聖還朝,不想想二聖還朝了這個皇帝咋辦?取你性命之時,皇帝能動測隱之心嗎?

總之:伴君如伴虎,越是功勞大,帝王殺你之時就越決絕!但是白起作為一代戰神,彪炳史冊,光耀千秋,作人如斯,足矣!

(圖片來自網路)

白起在戰國時代來說就是神一般的人物,正是他締造了大秦最為輝煌的時刻之一。白起時代,秦國放眼天下還有誰敢不服秦國。白起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奠基人,是他讓秦國對六國的優勢變成了絕對的勝勢。

韓國,魏國,楚國,趙國等等這些國家哪個不是敗在了白起的手裡,特別是楚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如果沒有白起的話,秦國面對這兩個國家就不一定能夠有打贏的把握,也正是在白起時代讓楚國,趙國這兩個對秦國東出影響最大的國家徹底打趴下了。楚國的都城都被白起攻破了,只能被迫東遷,長平一戰更是盡數坑殺了趙國45萬大軍,讓戰國後期對秦國威脅最大的趙國也是經此一戰徹底的淪為了二流國家,再也沒有能力來和秦國相抗衡了。

但是在長平之戰之後,白起也是被秦昭襄王賜死。很多人都覺得是範睢在背後搞的鬼,其實白起之死,範睢只是傳達了秦昭襄王的意思,對於秦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歷史最長的君主—秦昭襄王,怎麼能夠被一個範睢就那麼容易蠱惑殺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呢。很簡單是秦昭襄王要白起死。所以說範睢在這件事中起到的左右幾乎是很小的。範睢也是秦國歷史上的名相,對於揣測秦昭襄王的心理肯定是有一手的。當然範睢也確實希望白起死。

首先來說白起對範睢來說確實威脅到了,白起是被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沒有魏冉也就白起,魏冉一黨就是被範睢搞垮的,所以從這件事不得不說範睢對於白起肯定是防著一手的。

而且當時來說在秦國確實無形之中形成了兩股勢力,一個就是以白起為中心的老秦人,一個就是以範睢為中心的外人,也就不是秦國人,範睢是從魏國跑出來的。這兩股人已經形成了敵對勢力,比如說範睢提拔鄭安平,其實以一個鄭安平的資質怎麼能夠帶軍打仗呢?就在邯鄲之戰的時候鄭安平就投降了趙國。所以說白起和範睢的利益已經有衝突了。

而且秦昭襄王已經想讓白起死了,當然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忤逆秦昭襄王的意思,一開始和趙國議和白起就不答應,但是秦昭襄王和範睢都是答應,後來攻打邯鄲白起也是覺得不能打,但是秦昭襄王還是出兵了,最後秦軍攻不下來了,秦昭襄王想白起上,但是白起一生之中幾乎是沒有敗仗的,白起從來也只打有把握的仗,對於邯鄲之戰白起一開始就不看好的,看到這樣的結果白起也是心知肚明的。這個時候白起怎麼也不會上的,如果白起繼續領軍了,只會讓戰爭持續的更久,秦軍損失的更多。秦昭襄王作為帝國最高的統治者看到自己的手下不聽自己的,就這一件事來說對於任何統治者來說都是不能容忍的,而且最關鍵的還是這個臣子對了自己錯了。那麼就只能殺了。

當然對於秦昭襄王來說,白起在這個時候確實左右已經不大了,首先就是白起這個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再上戰場了。而且這個時候來說天下大勢已經開始明朗起來了,其實只要是打贏了邯鄲之戰那麼秦國有可能在秦昭襄王時代就能統一天下,只可惜最後打敗了。而且對於一個不聽自己號令的臣子來說,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也會讓天下人恥笑,更會讓更多的人踐踏君王的尊嚴。所以白起是必須要死的。

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白起作為老秦人的軍中代表和名將,一生戰功赫赫,攻伐六國斬殺百萬敵軍,戰國後期指揮最重要的秦趙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可以說白起為秦國的崛起和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與廉頗、李牧、王剪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位列四大名將之首。

題主問的是范雎,不是秦昭襄王贏稷,雖然他們兩人都對白起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就盡量站在范雎的立場試著分析來看,為什麼范雎要害死白起:

1、雖然同在秦國為將相,但雙方的陣營不同,由於政治利益分歧,雙方的矛盾尖銳。白起出身老秦人,幾代人都在秦軍當兵。白起與穰侯魏冉關係密切,白起在軍中成為絕對核心,一方面與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卓越戰功有關;另一方面也脫離不了魏冉和老秦人的背後支持。范雎出身低微,又是來自魏國,以他為代表的山東列國人才,與秦國內部實權派以及背後的老秦人有較大利益衝突,他個人的政治野心與掌握實權又是皇親國戚的魏冉和老秦人同樣勢不兩立,范雎巧妙利用昭襄王贏稷成人後準備親政的契機,最後說服昭襄王成功驅逐了魏冉,重用以他為代表的外來人才,可以說雙方代表的陣營不同。雖然魏冉已經不在,作為其親密夥伴的白起還在,而且掌握了至關重要的軍權,這個就成為其從政道路上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

2、白起戰功彪炳,個人威望和影響力在長平之戰後達到了頂峯,不僅威脅到范雎在朝中的地位,而且也功高震主,對昭襄王也有一定的威脅。如果長平之戰後任由白起攻下邯鄲一舉拿下趙國乃至其餘五國,那麼以范雎為代表山東列國人才將在秦國失去話語權,朝政大權將徹底被老秦人把持,屆時他們面臨失事出局的風險,而白起又是老秦人的核心人物,打擊白起及老秦人關鍵核心人物就成為當務之急。

3、秦昭襄王的授意和暗示。白起缺乏政治頭腦,因為昭襄王在長平之戰後的行動決策上聽從范雎的意見,導致戰場錯失良機,對昭襄王頗有怨言。昭襄王派出其它將領卻接二連三失敗,在其認為不得不派白起帶兵之際,白起拒不接受。這樣就讓昭襄王惱怒,白起既然不能為其所用,當然也不能讓他被其他國家所用,范雎適時從中挑撥離間和推波助瀾,其實也是在暗地裡迎合秦昭襄王的授意,致死白起。

4、山東列國的收買和離間,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危在旦夕,趙國看到范雎與白起的矛盾首先收買范雎,其它五國對白起也是又驚又怕,深怕其東山再起威脅他們的安全,所以在背後收買離間。戰國時期大爭之世,為了各自利益不擇手段,秦國可以收買和離間他國,同樣東方六國也可以對秦國實施收買和離間。

總之,昭襄王的人才平衡和駕馭出現偏差,關鍵時刻又被范雎等人有機可乘,在其朝廷奪權的爭鬥中,白起又犯下致命錯誤,加上各自的陣營利益衝突,以及山東六國背後的收買和離間,所以纔出現了范雎殺白起的事實。


白起之死,其實怨不得應侯范雎,他只是按著秦昭襄王的意思去做事而已,要殺白起和賜死白起的人都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為什麼下這樣的一個決定,主要因素源自白起的個性問題,白起個性後期表現跟韓信頗為相似,兩個人後期共同特點是恃才傲物,這也是他們兩個主要的死因,尤其是武安君白起。所謂「高鳥盡,良弓藏」,這用在韓信身上還可以吧,劉季讓呂后處理韓信的時候,確實天下已經平定了。

秦昭襄王賜死白起那會兒,天下根本沒有定啊。就算白起對秦國來說功勞不下韓信之於劉邦,當時秦國未掃六合,尚且沒有統一。換言之,白起雖功高震主,但他不到「高鳥盡,良弓藏」的部分,白起還是有很大發揮空間的。促成秦昭襄王賜死白起死因,恰恰是白起發揮空間太大。因為白起這種人才不為己用,為他人用的話,對秦國來說就是超級麻煩。

白起有沒有可能為他人用?其實,從秦昭襄王的角度來看,是有可能性。白起和秦昭襄王間隙產生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在長平之戰大勝後,白起本想著一鼓作氣咩趙,結果趙韓重金聘蘇代去賄賂了應侯范雎,最後經過應侯范雎說和,趙國割地,秦國撤軍收場。這事以後,老白和老範是有點矛盾的,但是這個問題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問題是隔年,秦昭襄王願意是想讓白起去打邯鄲,結果白起告了病假。秦將王陵攻邯鄲不順,秦昭襄王繼續找白起,白起病假沒告,直接提了反對意見。秦昭襄王顯然沒認可他的意見,他改派王齕接替王陵,但是王齕也沒有打好。秦軍損失慘重的消息傳到秦都,白起這時候態度竟然是看大王的笑話,他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這事情不是成別的BOSS也會怒。)在這個事情上,白起暴露了出他恃才傲物的本性了。他這個表現跟韓信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藉機逼劉邦封他諸侯王其實沒大區別,都是在看白戲。

第二,秦昭襄王怒歸怒,他怒得很剋制啊。那會兒也沒有直接處理白起,而是讓應侯范雎繼續請白起。結果老白還是不幹。氣得秦昭襄王直接「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秦昭襄王已經很考慮他老白是功臣了。約等於劉邦廢韓信的楚王,改為淮陰侯一樣的。人家已經念舊。然而,白起的表現用秦昭襄王的話來說是「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顯然,白起的表現跟韓信被免為淮陰侯一樣都是心有不甘,沒事還吐槽兩句。這事情,劉邦忍不了,秦昭襄王也不可能容下去。

劉邦屬意呂后殺韓信,為了「高鳥盡,良弓藏」,免得韓信日後真反。秦昭襄王賜死白起,防止他明珠暗投別家,因為高鳥未盡。至於,白起臨終覺悟說自己當死,因為長平之戰,他坑殺趙國降兵數十萬之多。這話有道理,但不是重點,重點是他跟秦昭襄王根源是長平之戰後埋下的。


白起被殺,一部分是因為自己,另一部分是因為他忠誠的秦昭襄王。和范雎的本質關係不大。功高蓋主,且不懂得韜光養晦,不懂得進退自如,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引起了秦昭王的極大不滿,在他的價值快被榨乾的時候,所以果斷的被秦昭王拋棄了,范雎不過是執行了王的意思罷了。

都知道白起並無反心,但是他的一系列行為確實讓統治者感到懷疑,自古君王為了絕後患,往往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所以白起結局很悽慘。


武安君白起一生替秦國徵戰四方戰功赫赫,到頭來卻落得個被賜死的下場,為什麼會如此之悲催,且看分析:

范雎的利益最大化

白起被賜死,史書上說的直接原因就是范雎想讓自己的利益能夠最大化,所以才受賄賂挑撥去離間白起和秦昭襄王的關係,這個只是表面原因而已。

君臣之間的猜疑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若是秦昭襄王真的完完全全信任白起的話,那麼以范雎之智慧,會因為一點小利或者所謂功名而受趙國的小小離間計去挑撥嗎?如果關係真是那樣鐵,那麼去挑撥只會得不償失。所以范雎知道秦昭襄王不是那麼完全信任白起纔敢上前去挑撥關係,這正是君臣之間的猜疑的結果。

這是自古以來的常情

歷史上能絕對信任武將的君王本就不多,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戰國年代就更少了。就拿白起這些戰國名將來舉例,前有廉頗被這種計謀給換下白起就打了一場長平之戰(被賜死也是這場戰的禍害),後則又有李牧的遭遇亦也差不多。

這些在禮崩樂壞的年代是很常見的,畢竟君主都怕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情再次發生,所以這些有大功武將有些也就難逃被拋棄的下場。


所以綜上所述,白起之死是時代背景賦予的結果。那個年代的君王不可能完全去相信手底下的武將,那麼一旦有機會可以羅織一下罪名,那樣也就難逃厄運了。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是主因。

與其說是范雎要害死白起,不如說是范雎看透了秦昭襄王的心思,順水推舟在秦昭襄王那裡添幾把火,使秦昭襄王下手賜死白起!

試想一下,如果秦昭襄王沒有殺掉白起的心思,范雎這種謀略家、縱橫家,最擅長揣摩君王心思(范雎勸諫秦昭襄王廢母親宣太后之權,驅逐舅舅穰侯魏冉,這可是娘親舅大的古代!),怎麼會在君主面前讒言詆毀白起?

至於說秦昭襄王為什麼對白起起了殺心?這應該是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白起功高震主。就像開頭所說的那樣「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尤其是在秦趙長平之戰後,白起更多名震天下!

其次,白起抗旨不遵。秦昭襄王發兵攻趙,白起知道當時攻趙必敗,力阻秦發兵攻趙,但是秦昭襄王不聽勸告,卻遭大敗,此時秦王欲使白起為將,白起卻幾次以病重拒絕。第三,白起性格缺陷。白起一生謀戰、一心為公卻不善謀己,他擅長於戰場,卻不善於揣摩人心(或者說不想去揣測),尤其是在秦軍戰敗後,說出了「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在秦王聽來這不是諷刺嗎?第四,將相失和內耗。白起成名於秦昭襄王初年,和當時的丞相魏冉(就是前文說的秦昭襄王的舅舅)交好,而范雎和魏冉說是死敵也不為過,范雎和白起從起源上就不是一路人,再加上後來白起功大,范雎擔心白起會取代自己。因此,在諸多因素交織之下,范雎纔敢於在秦昭襄王面前數次進讒言,最終使秦昭襄王下定決心賜白起自盡!(我是公子皇鋣,碼字不易,還請多多點贊、多多關注,也歡迎留言探討交流)!

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法家認為: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功高震主者,必須誅殺。商紂王唯一的過錯,就是沒有提前殺死周文王。

表面上是范雎要害死白起,其實想殺白起的是秦昭王。

同理,看似害死太子劉據和長公主,把皇族屠戮殆盡的是法家酷吏,其實漢武帝纔是幕後黑手。

因為韓非子認為,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夫人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漢武帝一直把太子當死敵。秦昭王一直把白起當心腹大患。


1.武安君過於功高震主

2.武安君與穰侯結黨

3.範睢老賊睚眥必報

4.稷弟的狂妄自大,偏聽偏信

5.山東六國反間計

以上五點害死了寡人親如手足的武安君。

想當年,寡人與穰侯武安君君臣一體,何等霸氣,可是沒多久,你們就都下來陪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