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個獨立的領域,與科學是對立的,美育是一門與科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美育為什麼一定要替代宗教呢?

首先是不可能,從歷史來看(以佛教為例),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但都沒有滅掉,說明它本身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們發現只有在宗教腐朽透頂的時候才會遭受大災,但大災之後又能很好恢復,實質上不是滅佛而是滅和尚打禿驢(當然不是所有和尚)。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人信,有的人們情願把靈魂託付給佛主。

其次,宗教和科學並不是不共戴天,相互包容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處事精神,而且在科學和法制佔主流的社會,宗教只不過是潤滑劑而己。

宗教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信與不信是個人自由,這個信仰自由是多少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但是用宗教來弁利是對宗教的褻瀆。

再說佛教在歷史上活躍和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佛教到來之前,中國人熱衷於尋找長生不老葯,想一直不死,佛教讓中國人改變了觀點,那就是「來生″或叫「死而復生″,佛教承認人一定要死,但用來生作為安慰。


陳獨秀以科學代宗教,梁啟超以道德代宗教,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都要代宗教。說明當時「宗教」盛行,給民族帶來危機,從而引起諸位老師反思。這個宗教,就是西方宗教和精神殖民。而不是有人講的專指中國傳統舊教。

從這個角度講,意義是積極的,以美育代宗教,對於我國傳統文化也有拯救作用。

但能不能代替,消除了一切宗教能不能強國,答案卻是否定的。而也不需要真的完全代替,真的消除,也許也不是蔡元培的目的。不管科學、宗教、道德、美育,任何一個一統天下,都會把人類社會變得殘酷無情。


以美育代替宗教,是蔡元培的重要思想,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尤其在中國,美育和宗教並沒有任何衝突。封建社會也是這樣,教育的主體是儒家文化。而主流的宗教佛道也是依附於儒家文化在傳播,如同現代的宗教也是附於現代信息科技在傳播一樣。

而人類對美的認知是與生具來,是生活的一部分,美育的教育萌芽早於宗教若干年代,這從出土的陶刻石刻等皆可佐證。

長此發展,宗教未必久,美育必永存。

所以說,以美代宗本即是一個偽觀念。


問題是宗教有那麼重要嗎?起碼蔡老前輩是這樣以為的,那麼我們的文明沒有宗教也就是一種缺憾了,缺憾的感覺因宗教而生,我們又沒有有宗教的體會,這感覺又從何而來?(老先生信仰宗教否不得而知)那麼缺憾的感覺就是從和他人的對比中產生的,可是它最觸動我們的不應該說最觸動老先生的宗教,具體的又都在那些方面?用美育代替宗教不是宗教不美而需要搽脂抹粉,真如此我們還要這個宗教幹什麼?顯然美育還要那錦上添花一抹精彩,就是宗教了,或者美育只是勉為其難的替代,說了半天只能證明宗教是何等的重要,起碼在老先生的心中是這樣的,就是沒直言沒有宗教是我們文明的一種缺憾,需要用美育這樣的「補丁」來做必要的升級,老先生是教育學家,他的體悟不由不讓人深信,宗教不是儒學可以替代的好像事實已經證明瞭。那麼宗教作為一種信仰的存在為什麼會這樣的重要,作為中國人真沒這樣的感覺,但是有時偶爾聽一下教堂裏的童聲和唱,那種心靈所繫的感覺真有一種心向神聖的凝重又莊重的嚮往。有時面對充滿戾氣的社會那些無聊的衝突時,也真有那種把自己的心靈安放在一個妥妥的地方的需要,這個感覺就是「心有所繫」,大概這就是信仰之所在,從物慾的世界抽身出來,讓自己安靜一會。那怕一會也許就能體會天國和人間的不同,不想怎樣也不能怎樣,但是天地之間人始終對自己存在的困惑,猶如孤魂野鬼般的苦苦的尋找著,不說信仰,沒有信仰,體會不出信仰的重要,美育讓我們深感美好,如此就有了心有所繫的需要了大概信仰就在其中了。沉靜下來的心靈會洗去戾氣的,不知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老先生內心的意味。


以道德代替宗教,更好!培養公民的公平、正義、誠實、寬容、善良……宗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擁有高尚的道德,跨過虛設的門檻,直達目的地,有何不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