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人皆知「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一門獨秀,而總似身為父親的蘇洵,文學成就不如長子蘇軾。《六國論》作為蘇洵知名度最高的一篇策論性散文,也自有它不可忽視的價值。

以秦的話題寫下揚名後世的史論文章的,還有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等等很多,蘇洵在《六國論》提出的觀點是:「六國破滅,非兵刁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即蘇洵認為,六國敗於秦國,是因為他們「賂秦」。而賈誼言秦之滅時,認為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即他認為秦滅的原因有二:不施仁政及攻守戰勢。

杜牧在《阿房宮賦》末提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即杜牧認為秦亡是因為沒有借鑒六國之亡的前史。由此可見,史論類文章,對後世的影響是否深遠,以觀點為第一要素。蘇洵這篇總被後人質疑「抄襲」「觀點狹隘」「偏頗不實際」云云,也是因為「賂秦」這一論點不夠全面和透徹。

蘇洵的《六國論》,放在當時的背景觀覽,恰好對求和心態為主的北宋朝廷具有針砭、刺激之效,遼與西夏對中原的虎視眈眈由來已久,蘇洵文人士子,應外患之憂提出這樣的觀點,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感及進步思想。 本文特點有三:借古諷今,切中時弊;論點鮮明,嚴整縝密;語言流暢,遒勁有力。

是以通觀全文,筆力淋漓,層次清晰,無不滲透著作者數十年的赤子之心與文化修養。清代徐乾學在《古文淵鑒正集》(卷四十七)中稱讚《六國論》雲:「稱悉情勢,步步深入,歸到大意,如千鈞一髮,壁壘皆新。」因此,即便此文在浩如煙海的文學史上並不能算作一流佳篇,也絕不是意義稀微的等閑之作。


謝邀。蘇洵的《六國論》我確實讀過,但淺嘗輒止,不敢造次,而且時間過得太久,有些章節雖有些印象,但論述起來沒有底氣,如堅持回答擔心不夠準確,誤導矇騙了大家,如果查資料倒是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象模象樣地論一通,這樣又覺得不夠厚道,良心上過不去,所以放棄邀答,謝謝朋友對我信任,對不起了!


這種古人論文現在已很少人去品讀了。蘇洵少不努力讀書,自以為是,而喜遊歷。終遭遇人生的坎坷失敗而在二十五歲起開始發奮讀書。他的成就不在詩詞,而在雜論散文,《六國論》是其代表作之一。六國論主要是借六國亡於秦一國的原因喻指當時的宋朝割地賠款給西夏、遼國,認為宋朝這樣懼戰偷安的政策是行不通的,遲早要亡國的,這一光輝論斷後來果然被不幸言中,宋朝就是這樣被外族逐漸削弱打敗的。他認為六國之所以亡於秦,就是割地賠款使自己國力衰弱(賂秦)而遭遇被吞併的亡國下場,宋朝現在也是割地賠款貪圖安樂,難免會重蹈六國亡於秦國的覆轍!因此可以說《六國論》是蘇洵為宋朝鳴的警鐘,可惜趙家皇帝不太聽他的話,他也沒能做上朝庭高官影響宋朝對外政策。他的兒子蘇東坡後來雖然做了大一點的官,影響力比蘇洵大,並且治理州府帶兵打仗都有一套,但終究受了朝中某些大臣妒忌而屢遭排擠,未能完全施展一身為國為民的遠大抱負!蘇門三學士都是國家棟樑之才,可惜生不逢時,不然除文學藝術的成就外,在政治上都會有一番大作為。《六國論》就是不受朝庭重視的佐證。以蘇洵政論之才做個宰相又有什麼問題?他獨到的見解可能在當時也找不到幾人!所以說蘇洵的《六國論》在當時是一篇警世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較為深遠的政論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