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公交卡、總是很瞭解你髮質的 Tony 哥……讓你產生認同和安全感的事情,如今是什麼?

你在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

剛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周圍都是陌生的口音感覺自己是個「外鄉人」;上大學住宿舍住不習慣開始想家;過年時回老家,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聊得起勁,你卻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沒什麼好說的......說到底,歸屬感就是個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時,產生的認同和熟悉的安全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歸屬感列在了第三層次,僅次於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作爲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基本的情感需求。

歸屬感主要來自於「身份認同」,你可以從不同的羣體中找到自己對應的某個身份,從國家、民族、地域文化、學校、公司等等,小到家庭、一個羣聊、粉絲飯圈......其中「家」是最基本的歸屬感單位,它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最普遍、最傳統的歸屬感來源就是家庭、家人,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時候我們遇到危難時會輕易的想要“回家”,說家是“避風港”,還會把其他有歸屬感的地方稱作“有家的感覺”。

但現在,人們對「家」的定義正在發生改變。電影《小偷家族》提供了一種假設,幾個男女老少並無血緣關係卻過得像一家人,從原生家庭中跑出來孤立無援的他們爲彼此提供了一個正常家庭應該有的支持和關愛。影片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當人們跟血親的原生家庭「走丟了」的時候,「家」的歸屬感去哪裏找。

故鄉的歸屬感也在變弱,比如一些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飄二代」——他們的爸媽從各自老家來到大城市打拼生活並留了下來,對他們來說,「故鄉」到底是戶口上的籍貫老家,還是從小長大待慣了的這座城市?

物質給人帶來的歸屬感飄忽不定,很多人把房子視爲歸屬感的基礎,但是人們的居住理念也在變化,國外流行起了一種「數字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這些人依靠網絡辦公,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因此他們看上去居無定所,經常在世界各地換住所。

而根據宜家在 2018 年發佈的一份全球研究報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從自己住處以外的其他空間裏感受到歸屬感。人們對「在家裏」的定義不像以前那樣單一,歸屬感也變得流動起來。

所以,現如今年輕人的歸屬感變少了嗎?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裏闡述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無歸屬感,現代自由作爲個體獨立的過程意味着歸屬感的缺失,現代人處於自由與孤獨的兩難狀態的困境。齊美爾則提出了「社會原子化」——原子(atom)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它們可以獨立存在且相互之間聯繫微弱,用來比喻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聯繫減弱。

現實情況可能確實如此,Yougov 一項針對英國人的馬斯洛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的歸屬感確實比起老一輩要更少:18-24 歲年齡組中只有 56% 的人歸屬感得到了滿足,25-49 歲年齡組中有 54%,而在 65 歲以上人羣中,滿意的比例爲 80%。

一方面,歸屬感減少可能是因爲「選擇太多」,現如今年輕人有條件脫離原生家庭獨自在別的城市生存,甚至工作也可以遠程辦公,成爲自由職業或者「數字遊牧民族」,但這些自由也帶來了飄忽不定的可能性,當代年輕人可能處於一直在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中,至少沒有老一輩的歸屬感那樣單一且穩定。

互聯網時代,歸屬感的獲得可能會變得廉價:你拿着手機刷上一天微博,就能從無數「xx青年是我沒錯了」和「哈哈哈哈哈」中能找到各種羣體歸屬感,類似的「歸屬感快餐」每天都在社交網絡上被快速消費。

但社交媒體看起來也並沒有解決人們的孤獨感。Yougov 在 2018 年 11 月發起的一項名爲「社交媒體讓人與人之間距離更近了嗎?」的調查結果發現,有 2/3 的社交媒體用戶可能在線上社交時會感到孤獨。以及,另一項調查則發現,比起社交媒體玩得少(不到半小時)的人,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每天兩個小時以上)的人社會歸屬感更少。

隨着網上瞬息變幻的身份標籤、各種「圈地自萌」小圈子的不斷出現,人們的歸屬感會越來越細微(或者說具體)。

當代人的歸屬感是什麼樣的?

根據好奇心研究所的不完全統計,現如今一個人的歸屬感可以有這些:

1.讓我對一座城市產生歸屬感的,是找到了自己的 Tony 老師

想要在大城市獲取歸屬感不容易,對於隨時可能會搬家 or 經常出差在外的當代職場年輕人來說,自己住的地方可能還不如 24 小時不打烊的連鎖便利店更有「家」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要對一座大城市產生歸屬感,大概需要完成這樣一份清單:

......

2.公交卡,一種正在消失的城市歸屬感象徵

對於一座陌生城市,瞭解和熟悉交通路線是培養城市歸屬感的第一步,而在手機刷二維碼進站的 app 出現之前,買一張公交卡通常意味着你即將在這座城市久留。並且對於大城市的上班族來說,除非你是不怕堵車倔強選擇打車的貴族,在通勤的公交車/地鐵上你很容易獲得一種感受,就是周圍的人跟你一樣累了一天下班回家,這種「微妙的共性」很容易讓你感覺自己也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莫名有一種歸屬感。

人類對卡片容易產生歸屬感主要源自身份認同,辦理校園卡/小區門禁卡/城市公交卡/銀行卡/醫保卡......這些證件卡片就象徵着你完成了某種身份的認證,也就成了歸屬感的象徵。不過,互聯網時代這些業務都被放進了手機,下一代們想要找這種古早的城市歸屬感象徵就不大容易了。

3.家裏養一隻貓/狗,或者......掃地機器人也行

當代獨居生活的空巢青年必備技能,把對「家人」的歸屬感轉嫁到其他事物上,比如:養了貓狗之後發現更喜歡在家裏了,感覺住的地方歸屬感也變強了;如果覺得自己搞不定,買一隻掃地機器人也不錯,可以試着從給他們起個親暱的名字開始——「小機,我回家啦,讓我來看看你今天打掃得乾不乾淨喲」。

再不濟,就下個軟件雲養蛙、或者去寵物博主那裏認領一隻雲端寵物,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電子寵物也不要始亂終棄,不然好不容易搭建的歸屬感又會消散於無形。

4.打開彈幕,開始認親

如果你開彈幕看視頻,你一定經常看到過這些認親型彈幕:“安徽的飄過”、“前面考研的/剛失戀的/單身狗/別跑”、“從 xx 博主那裏來的”,堪稱互聯網時代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除了認親找歸屬感,還有抱團的,“xx 黨前來報道”、“高舉 xx 大旗”、“fffff 團”.......總有一條彈幕對應着你的歸屬感讓你忍不住喊“+1”。

刷梗(meme)也有社會歸屬感在起作用。互聯網隨處可見的某個大 v 博主底下粉絲復讀機式玩梗,看不懂的皆是外人,能玩梗玩到一起去,本身就是一種羣體歸屬感的體現。

5.音樂app上邊聽歌邊看評論

音樂一直以來都有社交屬性,尤其是各種音樂軟件都在發展社交功能的現在,現如今人們在音樂 app 上聽歌,點開 999+ 評論就能翻出不少跟歌曲相關的老鄉/同好們的精彩發言,配合着應景的BGM,腦內自動生成了一部歸屬感大戲:“哇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共享同一種心境/taste”、“哦,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

6.黑話=當代互聯網上的家鄉話

走在路上突然聽到老鄉的口音,倍感親切。共同語言一直是羣體歸屬感的重要來源。跟家鄉話同理,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隻有「同好」和「圈內人」才能聽懂的黑話:以各種縮寫著稱的飯圈黑話、“列表”=“朋友”的 00 後黑話、消費主義無處不在之買買買黑話、b 站原住民們熟練使用的二次元黑話…...只不過跟家鄉話相比,這些互聯網黑話的更迭速度快了很多。

來認領互聯網時代歸屬感的最小單位,每條歸屬感+1:

正如之前提到的,互聯網時代的歸屬感來得快去得也快,互聯網歸屬感的脆弱或許可以體現在這些小型變故里:

#關於本欄目100 個生活大問題」: 我們關注那些當代人類細枝末節又無比重要的生活動態, 就是“哎你們最近發現沒有”類話題。

(END)

- 題圖、插圖來自: 鄭舒雅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