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奮的書家,習顏而具鮮明個性者當以何氏爲首選。何氏的隸書,謂之爲“臨”,實爲託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隸篆大家中,鄧石如以雄遒豪邁勝,伊秉綬以堂皇莊嚴勝,何紹基則避同求異,表現爲凝結澀拙,在結字和氣格上朝先賢忽視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對後世很有示範的意義。

  何紹基臨《乙瑛碑》

  1939年下半年,上海被侵華日軍佔領,沈尹默轉移到了重慶。那時他暫無公務纏身,常與徐悲鴻、吳湖帆等藝術往來。沒事就在家讀書寫字,臨了很多碑帖,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下面就是那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在上海臨寫的《乙瑛碑》,尹默先生以帖學名世,但碑裏的功夫顯然也沒少下。遺憾的是,僅僅半年後,上海就淪陷了,沈尹默大量書寫的歲月也戛然而止。

  沈尹默臨漢《乙瑛碑》(1939年)

  林散之先生書法擅精各體,尤以草書稱聖。其實他到六十歲後方學草,可謂厚積而薄發。此《乙瑛碑》臨本,系林老一九七二年臨於元書紙上。當時先生七十六歲,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時。此本雖字大不過二寸,但林老必懸肘而執長鋒羊毫筆書寫,筆筆着力,即使背拋鉤出之處,亦絕無率然直過者,而是用肘送筆,故剛健挺拔,遒勁圓潤。所書線條直中有曲,曲處見方。筆畫邊緣處所呈現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漲出,功力的表現。

  林散之96歲臨《乙瑛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