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與史思明同為禍亂盛唐的兩大罪魁禍首,一個開啟了反唐叛亂,一個延續了叛亂,故合稱『安史之亂』。

安、史二人皆為盛唐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雜種胡人,又是同鄉鄰裏。史思明比安祿山早一天出生,但按照中國傳統演算法,卻比安年長一歲,因為史出生於虎年除夕,安出生於兔年正月初一。二人算是『發小』,自幼便是一對關係要好的小夥伴,而且一直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日後的兩位梟雄有很多共同點:皆為胡人,均通曉多種蕃語,都以驍勇兇悍、狡黠多智聞名。成年後,這兩位好朋友皆投軍幽州鎮(後改稱範陽鎮,今北京城西南隅),又成為同事、戰友,但史思明官星沒有安祿山旺,故史小哥一直是安老弟的下屬,是安大帥甚為倚重的親信大將。而最重要的相同點,兩個好朋友皆死在自己親生兒子的手中。那麼,安、史兩位史上著名的大梟雄又是如何死在各自的『犬子』手中的呢,下面分述之。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初九,大唐範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轉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於東京洛陽自稱『大燕雄武皇帝』,國號『燕』,在中原建立了對抗中央政府的胡人政權。叛亂雖然形勢不錯,叛軍順利攻佔東西兩京(洛陽、長安),控制關中以東、黃河南北大片區域,然而坐在龍椅上的安祿山心裡並不安穩。叛反雖暫時得勢,但自己政治上陷於孤立,人心盡失,淪為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軍事上也不大樂觀,正面戰場喫緊不說,大後方亦不安寧,弄得他這個燕帝內心很是憂懼。由於心事沉重,急火攻心加慢火煎熬,安祿山的身體日漸衰損,不久又雙目失明。心焦目盲的安祿山情緒極壞,脾氣變得極為乖張,躲在深宮無心理事,諸大將若有軍政要務請示也根本見不到『龍顏』,都得靠御史大夫嚴莊通融才能被召見。壞心情、壞身體帶來了壞脾氣,安祿山對下屬也變得刻薄寡恩起來,即使是對心腹故舊、左右近侍也常加辱罵鞭打,甚至是動用斧鉞砍殺。這些人便都對『盲帝』心生怨恨,甚至視為仇敵。

李豬兒是安祿山甚為寵信的貼身宦官,他對肥胖臃腫、腹大垂膝且失明的安祿山服侍得非常周到熨帖,安祿山須臾也離不開他。由於是貼身內侍,儘管小心翼翼也難免出些小差錯,故而遭到的辱罵笞打就更是家常便飯了。嚴莊是安祿山極為信賴的心腹重臣,然即便如此重量級的尊貴大臣也時時遭到『燕帝』的奚落和鞭笞。這兩個盲帝身邊的近人皆恨透了『瞎豬』,二人都各自打起小算盤,均暗中勾結串通安慶緒,攛慫其殺父自立。趕巧,此時安慶緒亦因自己沒被立為太子而怨恨父親,見有如此『好事』,遂一拍即合。

安慶緒是安祿山次子,其母康氏為安祿山糟糠之妻。安慶緒性情懦弱,拙嘴笨舌乏頭腦,但他擅長騎射,武藝還不錯,挺受老父偏愛,安祿山稱帝後,封其為晉王。安祿山有十一個兒子,老大慶宗在京師任職,叛亂後被唐玄宗腰斬,按順序排,慶緒便成了安祿山的現嫡長子。老父登基,安慶緒滿以為自己能被『父皇』冊立為太子,成為儲君。可安祿山寵幸愛妾段夫人,遂打算『廢長立幼』,捨棄嫡長子安慶緒而立段氏所生之子安慶恩為太子。安慶緒眼見自己『立儲』的願望要落空,是既怕且恨;如今再經嚴、李一攛掇,遂痛下弒殺父奪位的決心。試想,一個親子、兩個近臣近侍,聯手算計一個體重三百五十斤的瞎老頭子,安祿山還能有活命嗎!

安祿山稱帝整一年的757年正月初五(一說初一)夜半,安慶緒、嚴莊手持兵器在殿門外守衛把風,李豬兒手執利刃進入內室行刺。護駕的左右侍衛見是皇子、重臣、近侍這樣高級別的人物謀弒,都嚇呆嚇傻了,誰也不敢挺身而出上前攔擋護駕。李豬兒從容撩開帷幔,揮起大刀砍向主公肉鼓鼓的大肚子,像切西瓜似的一下子便開膛破肚了。睡夢中的安祿山中刀,頓時驚痛而醒,急切間又摸不到枕邊佩刀,急得他只能是手擊幄柱呼叫道:『這肯定是家賊所為!』一代梟雄安祿山就這樣窩窩囊囊地慘死再於親子親信手中。安慶緒如願以償,上位當了皇帝。

759年三月,史思明破官軍,解鄴城之圍,隨即殺掉安慶緒;留大兒子史朝義戍守鄴城,自己率軍回了大本營範陽。四月中旬,史思明於範陽自稱『應天皇帝』,國號『大燕』;立妻辛氏為皇后,封庶長子史朝義為懷王,任命親信周贄為丞相;同時追謚故主安祿山為『光烈皇帝』。史思明繼安氏之後再建反唐政權,同大唐分庭抗禮。

九月下旬,史思明留下少子史朝清留守範陽,親率大軍南下欲渡過黃河進犯河南,進而揮師關中。叛軍勢頭甚猛,連陷汴州(今河南開封市)、洛陽、河陽、懷州(今河南沁陽市)等重鎮,官軍退保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舊陝縣)。史思明揮師西進入關攻取長安的信心倍增,遂於760年三月上旬命令史朝義為先鋒,西攻三百里外的陝州,打通入關通道,自己親率大軍自宜陽跟進。先鋒官史朝義率軍西攻連喫敗仗,西進受挫,只好引軍退回永寧(今河南洛寧縣東北)壁壘固守。史思明連接前線敗報,惱怒兒子太不爭氣,便氣哼哼地將史朝義及駱悅、許季常等幾位部將召來痛罵一通,並打算按軍法從事,處斬這幾個敗將。虎毒不食子,等到怒氣消了,史思明便又放過朝義等人;復命朝義修築三角城以囤積軍糧,限其一天竣工。史朝義領著士兵忙活了一大天,將城築起,只是還沒能來得及抹泥罩面。朝義見士兵累得精疲力盡,便讓士兵暫時休憩一下喘口氣,然後再掃尾。史思明前來驗收,見工程未竣而士兵正在休息,以為是磨洋工,不由怒火衝天,不問青紅皁白,劈頭蓋臉將兒子痛罵一頓。朝義解釋說,累了一整天,士兵實在是太疲憊了,我只不過是讓他們小歇一會兒。史思明又怒罵道:『你憐惜部下,卻膽敢違抗我的號令!』說罷,便命數十貼身親隨騎衛立馬一旁監工。朝義領著軍兵掃尾,又忙活一大氣,總算完工了。臨走的時候,史思明回頭用馬鞭子指著兒子及其部下,惡狠狠地說道:『待到攻佔陝州後,我就殺了你們這些廢物!』面對殘暴酷虐的父親,史朝義萬分恐懼,不知如何是好。

史朝義是史思明的庶出之長子,經常隨父親南征北戰,功勞未少立,苦勞也未少出。他性情寬厚,勤謹愛兵,深得軍心。可不知什麼原因,史思明卻說啥也看不上這個大兒子,而寵愛皇后辛氏所生的小兒子史朝清。史思明對幾個兒子沒有嫡庶之分,以少者為尊,故而史思明常懷殺掉朝義、立朝清為太子的念頭(一說思明於登基稱帝之時已立次子朝英為皇太子)。朝義揣知父親的心思,故而整天提心弔膽、戰戰兢兢;而史思明為人猜忌殘忍,極嗜殺人,部下稍忤其意,動輒殺掉甚至是滅族,弄得部屬皆人人自危,大有朝不保夕之惶恐感。

可能史思明也有不祥預感,故其罵完兒子回到臨時居所鹿橋驛館(在今洛寧縣東北)後,便命心腹愛將曹將軍總領中軍,嚴加警戒護衛。

捱了『父皇』一通責罵與恐嚇,史朝義惶懼得連晚飯也沒心思喫了,坐在椅子上默默抹眼淚。其部將駱悅、許季常等人亦因多次遭到史思明的辱罵痛斥而懷恨,遂合夥攛掇慫恿朝義反抗自救。朝義聽出這些人的弦外之意,扭過頭去不加理睬。幾個人便又進一步要挾蠱惑,朝義悶頭掂量再三,也覺得自己難有活路,遂流著淚同意了;但要求他們不能傷害老爹。駱悅當即讓許季常召來曹將軍,將準備舉事的計劃告知了他,請他屆時協助。曹將軍深知諸將皆怨恨史思明,加之背後主使是史朝義,怕禍及自身,遂沒敢拒絕。當天深夜,駱悅等人率領三百甲兵,在內應曹將軍的配合下,悄悄沖入驛館。宿衛軍畏懼曹將軍,未敢挺身護駕。正在如廁的史思明挺警覺,聽到動靜異常,情知有變,慌忙跳牆跑了出去。他跑到後院馬廄,跨上坐騎剛要逃命,被人一箭射中臂上,摔下馬來,遂被叛軍擒獲,五花大綁,捆成了糉子。史思明掙扎著問是誰在作亂,駱悅回答他說『奉懷王之命』。史思明說:『我白天說話失言,應該得到這樣的下場。可你們殺我還太早,何不等到我攻下長安再動手!』隨後高喊三聲『懷王』,叫道:『你囚禁我就可以了,可千萬不要背上弒父的惡名!』回過頭來,史思明氣憤怒罵曹將軍:這廝誤我!這廝誤我!駱悅令心腹將史思明押解至柳泉驛館(在今河南宜陽縣中部)囚禁起來,然後回報史朝義大功告成。朝義還關心地問這些人傷害了父親沒有。駐屯於福昌縣(今宜陽縣西)的丞相周贄聞知兵變,『燕帝』被囚禁,當即驚僕於地。史朝義率軍回返,周贄等人出來迎接。駱悅因周贄是史思明的親信,擔心他有貳心生亂,遂將其殺掉。大軍返至柳泉驛,駱悅懼怕軍心生變,史思明翻盤復闢,遂縊殺了這位『燕帝』,然後以氈毯裹卷屍體,用駱駝馱回了洛陽。

三月中旬,史朝義自立為帝,派人回範陽殺了史朝清及其母辛皇后。又將近二年,史朝義兵敗自縊,安史之亂平。

安、史氏內部兩出『子弒父』的醜劇,其『劇情』大體相似:

一、安祿山、史思明可能是胡人出身,對漢民族的『嫡長子嗣位』的皇位繼承法不大看重,且愛屋及烏,皆欲立少子為儲君,故而皇太子遲遲未冊立,給奪位留下了空間。

二、安慶緒與史朝義的處境極為相似,可算是一對難兄難弟。二人齒序同為眾兄弟之長,卻又皆非『父皇』屬意內定的皇位接班人;二人為求上位或自保,只好鋌而走險弒殺『父皇』而奪皇位。

三、慶緒、朝義皆受到外人的攛掇蠱惑或威脅,並在他們的助力下完成弒父之舉。儘管二人並未親手弒父,背上弒殺父親的惡名看似有些冤枉;但安慶緒畢竟親自參與,史朝義點頭同意。故按照史書的春秋筆法,以春秋時期晉國的『趙盾弒其君』為例,應屬『弒其父』。

安祿山、史思明皆為大唐叛將,骨子裡生有叛逆心理,卻不料又各自生了叛逆的兒子,分別死在逆子之手,這算不算冥冥之中的天意呢!


原因有三:

1.表率作用。安祿山、史思明本身就是靠謀逆、反叛起兵。平日行事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下屬和兒子深受影響,彼此效仿做出此事不足為奇。

2. 二人御下過於殘暴。二人都是武將出身,帶兵向以殘暴、嚴苛著稱,平日對下屬嚴厲少恩,部下心存怨恨已久。

3.直接原因是接班人問題。安祿山原本計劃立安慶緒為太子,後又明顯寵信幼子安慶恩,導致安慶緒被嚴莊挑唆殺父篡位。而史思明常對長子史朝義嚴厲訓斥,導致兒子猜忌皇位不保,乾脆先下手為強。


確切地說,安祿山和史思明並不是死於兒子之手,但他們的死都與自己兒子有很大關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擔憂自己的地位,但缺乏膽識和魄力,真正的主謀是嚴莊,安慶緒算是同謀,成了嚴莊的傀儡;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是在其部下駱悅的慫恿下事變抓住史思明,駱悅怕事情起變故就把史思明勒死。相同的地方都是武將嚴厲少恩,讓他們心生怨恨,還有在繼承人問題上猶豫不決讓兒子們懷有二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