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的故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但能爆發安史之亂僅僅由於皇帝昏庸,沉迷女色?不知地方軍閥的危害嗎?

安史之亂爆發在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那是開元盛世啊。和一般常理不符合啊,因為一般都是到朝代後期,管理鬆懈,不理朝政,國力下降,各種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才會爆發動亂的。

有人說如果沒有這場大亂,那唐玄宗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能就超過唐太宗了。

那就奇怪了,在一個朝代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也會出現這種病來如山倒的情況?是皇帝沉迷女色?是朝廷對危險掉以輕心嗎?

如果單純的這樣解釋,也就太小看唐玄宗這個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皇帝,那是多麼的英明神武,他豈會不知道哪有威脅?

唐玄宗不斷開疆拓土,經濟繁榮,軍隊制度改革,府兵制,改為募兵制,戰鬥力大大提升,邊關捷報頻傳,一派安定祥和局面,洋洋得意,夢想著文治武功,成為千古一帝。

但這些僱傭兵頭子(當時稱為節度使)雖然戰鬥力越來越強,但越來越脫離了皇帝的控制。

安祿山叛亂的時候,中央軍不到8萬人。而安祿山有18萬人。你說這個仗怎麼打?


既然大家問了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瞭解這段歷史,但是我知道一點是史思明這玩意和安祿山比起來更多了一點狐狸的特性,這玩意一生給我們詮釋了什麼叫農夫與蛇的故事。。說真的,大唐真的是中國歷史最為開放融合,最有包容之心的一個朝代了,史思明這玩意其實是一個突厥人,就相當於今天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或許應該更要差一點。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受到了大唐朝堂的重用,坐上了節度使的位子,就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一個省委書記加擁有絕對的軍事權利,這個地位不可謂不高了。這種事情要是放在今天,即便是這個人再怎麼有才華,也不可能坐上這麼重要的位子的。

就是這樣的一個異族人,在受到了大唐朝堂的封賞之後,居然做出了這麼沒有良心的事情,所以這個時間就有很多人跳出來說,就不應該用漢人之外的人了,他們都包含有不好的心思。但並不是這樣的,壞的只是這個人而已,並不是這個民族,史思明這玩意從來就不是什麼好人,騙人,過河拆橋這種事情做得很多。他最開始的軍功就是騙出來的,因為這個人沒有信用騙了政府的錢沒有還,就偷偷的跑到周圍一個部落的地方去了,對方抓住了他,本來想把這個人給殺了的,就在這個時候,史思明大頭目,假裝自己是大唐的使者,你們這些小國不好好招待我,是想要滅亡了嗎?對方看著這史思明長的端端正正的,居然就信了。

就這樣,帶著他騙過來的部落的使者,走向邊口,又跑去對守衛的人說,這些人是假裝使者,實際上是想來偷襲的,還不快把這些人給殺了。人都沒有了,什麼事情都只能任憑他一張嘴說了,事情到底如何,其他的人無從而知。就這樣,史思明開始了他在唐朝為官的生活,可能是歷史為了讓他可以更好的發揮一下自己,這個人的官運居然好的不行,一路高升,這讓做夢都想當個有實權的大官的李白同學知道,該怎麼活呀!後來風流的種子玄宗皇帝還見了一下這個人,聽他說起了這個事情,還大力誇讚這個人十分聰敏機智。難道是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嗎?這個人本就是個無信之人好吧,戰爭確實是講究策略,有計策是正常的,可這怕應該算是兩面黑了吧,是什麼樣的,全看他的那一張嘴了。

而後來史思明這玩意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他是一個不可信的人,這個人的人品真的不太好。這場戰亂把大唐推向了災難,沒了當初的那種自在。其實每個朝代都會遇到叛亂,其實這個很正常,但是史思明大當家的軍隊真的很噁心,一點兒軍紀都不重視,準確的可以說是可以用殘暴來形容。他所在的這支部隊是整個叛軍中最不好的一支,每攻陷一座城池,就把這裡面的老人和男人,把男人當作苦力,無數的女子受到淫奸。僅僅一場戰鬥就殺了三萬多人,死人的那個血,流了很長長的地方。對於唐朝而言,對他有恩,他卻造反,這是不忠的表現,不對,像這種無信的人談什麼忠義。就是這個一個不忠無信,殘暴的人,在做了那麼多的壞事之後,在殺了那麼多人之後,最後卻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中。不得不說,這就是命啊,當初有沒有想過自己會有這樣一天,自己都是一個無信的人,教出的孩子,還談什麼忠孝。很多東西,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等真正到了時候,才會後悔的。

總結下來,大唐爆發的安史之亂用我們重慶人的話就是地主家米太閑,自己給自己找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