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時代已經進入倒計時,而她的身後,是一個站在十字路口的歐洲、德國。

根據默克爾在去年10月29日發布的時間表,她將在2021年底離任德國總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默克爾的14年統治下,德國是歐洲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國家,而默克爾本身,也是一個讓德國人心安的存在。

默克爾給人的印象比較保守、古板,確實,相比其他歐洲的領導人,她沒有令人振奮的口號,也沒有所謂偉大的理想,上次她的競選口號也不過是「為了一個生活美好、我們能夠樂在其中的德國」,比起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格調上好像差了不少,不過這個口號很符合嚴謹務實的德國人的需求。

當然,默克爾還有一個身份:物理學博士、物理學家,相當強悍的學霸。

應該說,默克爾在政治上大致上算是成功的,她促使德國成了歐洲的主心骨,面對特朗普向歐洲的施壓,她也一直強烈呼籲歐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默克爾的性格是「堅持的事情就不會改變」,相對特朗普的善變和馬克龍的投機,默克爾對任何事情的態度始終一如既往地態度鮮明,比如對美國的壓力,她不願意就是不願意。

雖然少了很多靈活性和變通,但是態度鮮明本身也是一種優勢,特朗普想訛詐這樣的對手就非常難。

如今,默克爾的時代還有2年多就要謝幕,她之後的德國該怎麼走,也要看她挑選的接班人,也要看特朗普會不會連任,這2個變數其實很重要。

默克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股穩定劑,她謹慎務實,尤其是在財政政策上,她一直強化「節制」,即使德國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好,她也絕不允許財政上的大手大腳。

這個就不同於英法等國了,在選民政治下,領導人甚至變著法借錢、發國債給國民發福利,希臘深陷債務危機,窮的都要賣國家了,但是執政黨和領導人為了保住地位,還在變本加厲給國民發福利,甚至不惜國家層面的債務違約。

默克爾的這個政策其實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是非常好的,但是卻一直招致反對黨和那些希望多喫福利的老百姓的不滿,如今,默克爾即將離去,他們都歡呼雀躍。

在這個表象之下,是整個歐洲民意的「向右轉」。

這個改變自從難民危機在德國和歐洲爆發後,被極大的點燃,比如8千萬人口的德國,接受了上百萬難民,這些難民,給德國和歐洲的秩序帶來了極大的混亂。

難民危機極大地削弱了默克爾的權威,她所在的政黨的執政基礎也受到了削弱,後默克爾時代,這個執政聯盟能維持多久的政治生命都不一定。

執政基礎已經不太穩定、國內外民意暗流湧動,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

另一個歐盟的穩定閥—馬克龍,如今在國內的支持率也跌倒了谷底,雖然長得帥,能力也不錯,但到底要駕馭一個法國,資歷還是差了點。

據說,默克爾打算到2021年底離任,也是為了「熬死」特朗普第一個任期。

但是,如果特朗普贏得連任的競選呢?而且勝算很大,德國新任領導人又該如何?

在以上的分析基礎上,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德國和法國必然一定程度上向特朗普低頭,這是無可奈何的。

特朗普贏得連任後,必然要快馬加鞭地完成自己的一系列「政治理想和計劃」,不管是遏制大國崛起還是控制歐洲,他只會變本加厲。

面對咄咄逼人的特朗普,馬克龍早就「舉手投降」,默克爾以其堅韌的性格和「歐洲女皇」的資歷勉強應對,她的後任,對於愈加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即使不會亦步亦趨,但也比馬克龍好不了多少。

後默克爾時代,歐洲和俄羅斯的關係不會更好,可能會更壞一些,而對於美國,整個歐盟都「從」了。

至於分裂,歐洲其實一直都很「分裂」。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除了各種因素,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遍及歐洲多國的駐軍。

美國人隨便一點風吹草動,歐洲各國就得雞飛狗跳,而在失去了一個堅定的默克爾之後,情況更加不容樂觀


默克爾離任,歐洲還是歐洲,各國還是各國,何來分裂之說?題義不嚴謹。

談到歐盟,仍會延續。解不解體,由歐盟委員會決定。不由默克爾決定。她不在任,將有新的德國總理。新總理上臺,也不會說我要退出歐盟。得繼續觀察判斷事務。

歐盟是除聯合國組織外的第二大國際組織。二戰後建立。在歐洲經濟及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隨著形勢的發展,呈現了一些問題。有利有弊,符合辯證法,正常。

英國脫歐,也並沒有造成歐盟散架。只有英法德三國都脫歐,歐盟會散架。這是歐盟的軸心。

現在世界經濟形勢不佳,矛盾增多,民族主義,民粹也在抬頭顯現,世界進入浮躁震動期。歐洲不例外,且引進移民,更添動亂和不可預變數。

歐盟用歐元,是世界通用美元的第二個地區性貨幣。而歐盟成立,美國是不反對的且支持贊成。現在川普有些想法。當然,不是為美元角度,是別的問題。

川普的大棋有資訊披露:就是世界恢復到二戰前格局。那時沒有歐盟。也沒有華約。從這一點看,沒有歐盟符合他的大棋。

他對默克爾帶頭接受一百萬異教移民是有宗教角度或神學批判的。歐盟接受幾百萬。這是個詭異的大事。所以他與默克爾會見連手也不握。這事太大了。

她走了,歐盟不會解體。


謝謝邀請。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離去,可以說是默克爾時代的結束,但歐盟不會解體,至於歐盟能否逃過最終解體的劫數,這要看各方政治勢力的角力的結果。

雖然,特朗普不希望看到一個團結強大的歐盟,反對歐洲一體化,或明或暗的支持英國脫離歐盟,暗中慫恿波蘭、匈牙利,甚至是法國也提起脫歐的話題等。歐盟內部也不平靜,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沉渣泛起,甚至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老歐洲」與波蘭、匈牙利等國形成的所謂「新歐洲」之間,因在移民、財政貨阝政策上分岐不斷,使歐盟一體化的前景看似日漸黯淡。但這些問題都是皮疥之病,並不會傷及歐盟的筋骨,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反對全球自由貿易,動輒揮舞關稅大棒,頻頻發動貿易戰,讓歐盟各國清醒地認識到,歐盟一體化在應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尚有還手之力,若是歐盟解體分裂後,歐洲各國將淪為待宰的羔羊。另外,歐洲各國在面對俄羅斯這個老對手,以及國家安全還須仰仗北約以及一個團結而相對強大的歐盟。因此,前段時間,英國因遲緩而困難重重的脫歐進程,引發英國人的不滿,憤而集會要求國會重新討論脫歐的必要性,甚至提出重新進行脫歐的全民公投的提議。足以說明歐盟仍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至於今後默克爾時代終結的歐盟,能否逃過最終解體的劫數,還須看歐盟內外政治勢力如何演變與角力。


德國總理默克爾宣佈放棄對基民盟黨主席和聯邦總理的連任訴求後,不乏媒體驚呼「默克爾時代終結了」。這位歷經磨難、素以頑強形象示人的「鐵娘子」選擇此時「退休」,耐人尋味。

默克爾已掌舵德國13年,成績斐然,成功實現「四連任」 ,被外界視為「歐洲真正領導者」,更成為與中美俄等大國平起平坐的重要力量。

默克爾既堅守原則,又沉穩務實,強硬務實卻又不失親和的形象,在大多數歐洲人看來,她「穩如泰山」,是信心和穩定的符號。她務實且行之有效的經濟社會政策和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共同造就了這位深孚眾望的「鐵娘子」。

一直以來默克爾本身就超越了執政的基民盟,她是成功的象徵,是一個時代的政治符號。政治不僅僅在於其實際意義,更是一個符號的象徵意義。

但默克爾還是要走了。形勢比人強,德國的內外形勢已然大變,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民粹主義泛濫,向右轉趨勢逼人,克爾已經很難得到足夠的支持以挽狂瀾於既倒。

就德國而言,面對大量難民湧入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困擾,民眾對於默克爾開放式的移民政策極度不滿,頻發的難民滋事讓民眾的信任流失,耐心逐漸降低,導致國內收緊移民政策的呼聲高漲。在這一背景下,極右翼政黨勢力大增,在地方選舉中咄咄逼人,而基民盟的執政盟友在移民政策、歐洲一體化等議題上的立場趨向右轉,基民盟自身也拗不過形勢而將不可避免地趨於保守。面對極右翼政黨的崛起,她本有義務帶領德國去鬥爭,但她沒有這樣去做,而是選擇退出。可能他這一次感覺到了自己的無助且無力。

這也是執政聯盟黨連續在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遭遇選舉慘敗的主要原因。而這兩個州恰恰是默克爾經濟政策且執政黨政績良好的地區,可見民眾對默克爾及其執政聯盟的不滿和怨氣到了何種地步。應為如此,德國各大媒體的報道火力全開,稱默克爾宣佈這一決定「正當其時」,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默克爾可以說「謝謝」、「再見」。但默克爾走人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方案是什麼?

有分析指出,未來德國領導人面對的,將是一個共識政治和中間道路走向破產、不滿和排外情緒上升、政治極化和社會動蕩加劇的德國。德國政治的核心議題將更加專註於解決國內外各種問題,可能將導致德國豎起保護主義籬笆。

可以預見得到,默克爾的離開,將使德國趨向自我。趨向保守,加速向右轉,在支持歐洲一體化議題上大打折扣。如果失去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歐盟穩定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法國)的德國的支持,歐洲一體化將更加困難,本來就存在巨大分歧的歐盟不是不會分裂。

就歐洲而言,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上升似乎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德國《明鏡》週刊認為,默克爾的離任很可能會對布魯塞爾產生深遠影響:她的標誌性決定將讓歐洲因難民政策更加分裂,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歐元區改革也將因此缺少重要支持,而英國脫歐等問題則可能出現新的混亂局面。不少歐洲分析人士和外交官也警告說,默克爾是歐洲最有權力的領導人之一,她的離任決定對歐洲來說是個重大打擊,甚至有可能造成歐洲(決斷層)的癱瘓。

另一個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歐洲右翼思潮興起和排外思潮泛濫,支持著各國民粹政黨在各國議會中獲得越來越大的發言權,並逐漸形成歐洲範圍內的大聯合。作為「法德軸心」的另一位領導人,馬克龍對極右翼政黨勢力的增大非常擔憂。他認為,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德國,甚至遍及整個歐洲。歐盟內部以法德為代表的「老歐洲」在移民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問題上正遇到「新歐洲」越來越強勢的抵抗,波蘭、匈牙利等國的抗議使歐洲一體化進程前途暗淡。

明年的歐盟議會選舉是一個關鍵考驗,這場投票將決定未來歐洲的發展方向。各國右翼政黨都意欲在明年5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大顯身手。這場事關歐盟前途的大會,默克爾不會參加,馬克龍獨木難支,義大利右翼薩爾維尼、法國右翼勒龐躍躍欲試。如果右翼掌握了歐盟議會,哪怕只是佔有一定數額席位,歐洲的局勢將變得撲朔迷離而十分艱難。

還有一個外部因素-美國,特朗普反對歐洲一體化,公開支持英國脫歐,支持波蘭、匈牙利等國的脫歐議題,甚至勸說法國脫離歐盟。他在歐洲強勢推行「美國優先」,舉起關稅大棒打壓德法等歐洲主要國家,利用歐洲內部分歧向歐洲盟友施壓,導致歐盟內亂,更以期坐收漁翁之利。「特氏外交」不僅將曾為默克爾帶來美譽的伊核協議等外交成果破壞殆盡,而且加深了歐盟內部的矛盾,歐盟的裂痕開始擴大了。

在以上各種力量的作用下,不能排除歐盟分裂的可能性。最壞的局面將可能出現像前蘇聯解體後,保持類似獨立聯合體那種格局。


謝邀,德國總理默克爾,全世界有名的鐵娘子,第四次連任總理創德國政壇歷史之最,不得不接受政治上的滑鐵壚,自由基民黨聯盟得票率僅有30%,票數揭幕的10分鐘後,身心俱疲的默克爾宣佈辭去基民黨的主席職務,並宣佈了另一條爆炸性新聞,2021年第四任總理連任期滿後將不再擔任政府職務,歐州在動蕩,歐盟在動蕩,世界在動蕩,為什麼說默克爾的離去會對世界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德國的地位在歐盟是龍頭老大,在英國脫歐成功後,德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帶著一幫小弟艱難維持著歐元的生存,英國為什麼脫歐,就是因力歐盟內部不富欲國家太多,英國不願意橫在裡邊當寃大頭,而歐盟正因力存在有鐵娘子之稱的默克爾,其德國經濟能量佔歐盟體制的六分之一,默克爾在歐盟內部說話舉足輕重,而默克爾的離去樹倒猢猻散,歐盟的前景肯定不妙,本來就是幾十個國家拼湊起來的歐州聯盟共同體,各作各類各有各的打算,沒有一個領軍人物統率歐盟,靠法國一個馬克龍太年青又獨木難支,歐盟的前景是很不妙的,充滿著變數,加上德國內部右翼勢力盛起,鐵娘子默克爾的下臺必然會引起德國政壇紛亂,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趨勢讓人們對未來歐盟的前景憂心仲仲,唯一和美元抗衡的歐元未來走向也讓人拭目以待。


歐洲總共擁有4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經濟組織歐盟的只有28個。參加軍事組織北約的則有29個。

德國既是歐盟的主導國,亦是北約的重要成員,畢竟德國的經濟總量3.85萬億美元,排在歐洲第一。

默克爾2005年主政以來,以步入第四個總理任期。德國經濟雖然一直都是歐洲的領頭羊,但隨著瞬息萬變的國際與國內形勢的演變,堆積的矛盾不僅越來越多,並且變得日益激化,默克爾所領導的基民盟愈發失去民意,變革的呼聲此起彼伏,搞得「鐵娘子」默克爾心力交瘁,不由得感覺」大限」將至。於是,她無奈地選擇了卸任基民盟主席位置的同時,也正式宣佈三年後不再謀取總理的連任,意思是說:2021年將金盆洗手,退隱江湖,頤養天年。

但是,不管默克爾是留是去,歐盟都不會輕易解體。英國脫歐的行為是因為不想擔責的自私自利。而歐盟其它成員當然清楚,歷史的倒退只能使它們麻煩多多,日子亦將愈發難過。

按2017年GDP比對,17.278萬億美元尚不及一個美國。如果分攤到各國,一盤散沙的局面自然會導致綜合競爭力的普遍下降。也正是出於報團取暖的目的,當年的歐洲共同體才會於1991年12月,宣佈成立《歐洲聯盟條約》,並於1993年正式生效的。

如今,特朗普倡導的「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正在肆虐全世界人民。歐盟成員國(除了英國外)大都懂得,歐盟必須加強團結才能抵禦美國的「經濟侵略」。合則為虎狼,分則成豬羊。因此,默克爾在她最後的三年總理位置上,必回全力以赴應對英國脫歐後留下的諸多問題,並會為維護歐盟一體化的生命而竭盡所能。


如果沒有默克爾,歐洲即使不會形式上的分裂,也是會事實上的缺乏中流砥柱的主心骨了。這並不是說,歐洲的團結維繫在默克爾一個人身上,而是因為默克爾不得不宣佈退休,是德國政治走向右傾、是長期以來歐洲共識政治逐步土崩瓦解的一個重大標誌。

從德國內部政壇來看,默克爾宣佈在2021年總理任期結束後不會尋求連任,這意味著基民盟的相對衰落、右翼政黨選擇黨的不斷壯大,乃至整個德國政治的民粹主義轉向。默克爾的幾位可能的繼任者,無論是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還是施潘或默茨,別說咱們覺得陌生,就是在歐洲政壇也並不熟悉這些名字。

再從歐洲的大環境來看,失去默克爾這個夥伴的法國將獨木難支,儘管馬克龍雄心勃勃,但是沒有德法兩架馬車的並駕齊驅,很難驅動目前已經載重累累的歐盟老車了。

更嚴重的是,主要因為移民問題而導致默克爾及其政黨對國內選民失去吸引力,同樣的問題在歐洲多國上演,這個風向標標誌著昔日那個高舉著所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歐洲失去了政治理念上的主心骨和向心力,與此同時,封閉、保守和排外的民粹主義在甚囂塵上。歐洲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


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確實在歐洲穩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受到難民移民問題的困擾,默克爾在德國的支持率逐年下降,最近更是發生執政黨喪失統治六十年的巴伐利亞州的事件。接著,默克爾宣佈不再參加黨魁的競選,也不參加下一任總理的選舉。歐洲默克爾時代即將過去。沒有默克爾的歐洲將何去何從?

實際上,默克爾有一段時間不太發聲了,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卻非常高調;在敘利亞問題上表現積極;在維護歐盟利益上也沖在前面;前不久在聯合國大會上更是聲嘶力竭地批評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但法國經濟不是歐洲的領頭羊,法國在歐盟中的影響也不如德國大,法國恐怕難以挑起穩定歐洲的重任。

另外,馬克龍在法國國內民調也不太樂觀;民眾埋怨他解決經濟問題辦法不多,還不滿他對難民問題不堅決。如果馬克龍不能連任,歐洲的兩輛火車頭都換了司機,它的前途還真的堪憂……。


沒有誰地球照樣轉。做為歐盟"三套馬車"之一的德國,在歐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歐盟需要德國,德國也離不開歐盟。彼此是利益的共同體,歐盟和德國誰世離不開誰,互相依賴,互利雙贏,共同發展,是他們不謀而合的共同目標。


女強人默克爾宣佈正式隱退了,說明默克爾時代正式終結。這個非凡的女強人掌管德國政壇13年,4次連任,成為世界政壇佳話。

默克爾在職期間,對歐盟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默克爾隱退了,對歐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歐盟隨著英國的退出,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的開始。現在默克爾也宣佈退出政壇,歐盟有點雪上加霜。

表面上鐵板一塊的歐盟,其實在歐盟國家的心裡,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例如在制裁俄羅斯時,大家的表現就不一致。因為各國的利益和需求都是不一樣的。

默克爾後的德國將會怎樣,默克爾後的歐盟將會怎樣,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