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這樣。

當時北宋確實積貧積弱,以蘇軾兄弟二人智識不可能意識不到需要變革求生存。

可面對王安石這位仁兄的一些作為,他們實在是不敢苟同。

就比如,王安石變法在經濟方面施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等等,但由於法令本身的不嚴謹以及施行不當,造成了與民爭利,魚肉鄉裏的情況。

所以,蘇軾等表現出來反對之聲。

儘管如此,蘇軾和王安石二人私交仍是不錯,得空還能吟個詩,作個對!因為他們不過是政見不同,在人格和詩文方面都比較敬重!

後來,王安石倒臺,保守派司馬光上臺,悉數廢除了王安石變法成果,甚至連一些好的政策也廢除了,這時,曾為戰友的蘇軾又站出來反對司馬光。

可見,蘇軾為人,不以私而廢公,不以利而忘義。這纔是真正的高風亮節。

如有興趣,可在下方評論或關注本人共同探討。 只要你願意,贊成也行,反對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看客也行,當作師長也行。總而言之,都行。


目前而言,我們很難考據二蘇當時的心理。以下僅從一般試解。

從根本上說,封建時代歷次變法,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表現形式如何,他要變的主要的就是土地所有權。

說白了,是統治階級,也就是所謂地主階級內部的一次次改良運動。通過局部的,極少數的土地資料再分配,麻痹廣大農民,目的自然是延長國祚,緩和階級矛盾。

在我看來,歷次改朝換代纔是真正大變法。

那麼,說到這,轉回題眼。二蘇為什麼贊成變法,又反對王安石變法?

其實說白了很容易理解。

首先,以詩推人,二蘇多半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他們本身是大地主,但是他們又同情底層勞動者,能夠看到國家繁榮背後隱藏的危機,願意為普通百姓說幾句公道話,也更加願意清議時政,針砭政局,這應該是宋明兩朝,清季民國諸多儒生文人的共同愛好。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羣在野黨整天閑的無事,抨擊朝政,意圖上位。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二蘇多麼同情老百姓,但他擺脫不了階級性——說到底,他還是個大地主!

也許他們本身不介意拿出點土地送給農民。但是不要忘了,中國古代基層的基石,是大大小小的宗族,是莫名其妙的家法!

當第一家鄉宗老告訴二蘇,王安石搶我們合法土地,二蘇一笑了之。第二個,也許只是懷疑,當第三第四的時候,恐怕就要拍案而起,怒髮衝冠了!

實際上呢?任何一項法律在如此巨大國家實行,都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差錯,現在信息時代都無法杜絕,你能指望千年前大宋能夠比北歐做的更好嗎?

更何況,三人成虎,沒有的事情在那些把土地當老命的地主嘴裡都能說活了!

於是,在各種原因綜合下,那些二蘇們,便只能逐漸走到變法對立面上!

我認為,說二蘇只反對王安石變法,這個「只」字應該去掉!說只,就是隻看錶象,沒有認清實質。

實質是什麼?實質就是,以二蘇為代表的一大羣文人墨客,他們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們是開明派。所以贊同變法,甚至推動變法,可當變法觸及他們自身利益時,他們大多數會來一個華麗轉身,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堅定的變法反對者!

最後,不知道諸位是否還記得中學歷史書上曾經一副插圖,就是老太后在神宗面前狀告王安石。

為什麼呢?作為帝國太后,神宗母親,他不希望帝國富強,兒子名留青史好皇帝嗎?當然不是!

可是,自家弟弟哭訴,說王安石亂法。他是信任自家弟弟,還是信任一個王安石?

所以,變法要成功,單單一個宰相是遠遠不夠的。帝王的支持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帝王才能扛得住整個地主階層的反撲!

所以,齊桓公支持管仲,所以管仲成功了。商鞅得到孝公支持而變法,因惠文王反對而車裂。王安石生的好時候,宋朝很少殺大儒,所以得以天年。張居正就算是正常死亡,也落個鞭屍抄家的下場。就算唯一一以貫之的雍正變法,不也是落個千古暴君嗎??!!


改革,是必然的需求;但怎樣去改革,改革的目的和意義如何,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蘇氏的見解,自然有他們的道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理想的事物因為太理想了,會令太多的食利者失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