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為什麼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錯的而他的活血化淤的方子是對的呢?


謝 @王子焱 邀。

有人說《醫林改錯》越改越錯,就如同題主一樣,你們用現代人眼光去看一個古代人,當然是錯,當然好笑。

首先,醫林改錯的成書年代為道光庚寅年(1830)年。此時的大清王朝的道光皇帝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殊不知英國已經在鼓吹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了。

王清任的理論在最初是不被接納的,首先跟他的性格有關係,其次他說話也比較誇大其詞。比如《氣血合脈說》中:若違心裝神仙,喪天良評論,必遭天誅。

而實際上王清任看過的屍體可能不超過十具,甚至我懷疑他只看過一具而已。

明清以後人的思想開始活泛,用現代人的話說:他就是總想搞個大新聞的人。

而且他也成功了。

王清任的成名在於大清王朝的戰敗,在鴉片戰爭之前,幾乎所有人相信,天朝是無敵的,天朝不可戰勝,但是很遺憾天朝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緩過來。

鴉片戰爭失敗後,一些人開始探索新學,中醫人也不例外。除了王清任,還有唐容川、張錫純等人。王清任的書早期並不被關注,直到1860年後才大量被刊印,從此以後幾乎每二十年刊印一次,廣泛傳播。這正是對一切都失去信心之後的結果,王清任趕上了這個順風車,但是這順風車也不是誰都能趕上的,同時期著新說的醫家不只是一個,正是因為他的逐瘀湯類方的療效,確實不錯,一切憑療效說話。所以逐瘀湯類方子和王清任,因為王清任的激進和時代的原因,註定在中醫歷史上留下了濃烈的一筆。

所以你說他是錯的?當然,因為你開了上帝視角,先人早就知道了,現代解剖學也告訴你了他那玩意不對,還不如內經的心如倒扣蓮花呢。

所以王清任的錯是時代所致,是可以被原諒的錯,你用現代人眼光去看160年前西醫解剖還沒在中國廣泛傳播時期的人寫的書又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


睡前簡單講一講我的認識,有需要我再拓展一下。學中醫內科學的時候,很多病在最後都會有一句「可以參考瘀血證辨證治療」引起了我的注意。而瘀血證治療最好的當屬王清任和他逐瘀湯系列。於是我去看了醫林改錯,對王清任他老人家很是佩服。

首先是他敢於冒著染上瘟疫和被人批鬥的危險去解剖病死人的屍體,這一點勇氣我是真的服。雖然他得出的解剖結論是人病多因瘀血,是因為人死後血液凝固導致的認識偏差,但這不妨礙他活血化瘀方好用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瘀血證用瘀血方完全沒毛病。

為什麼現代他的逐瘀湯系列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因為瘀血證的現代人越來越多!瘀血無非三種原因,寒凝、氣虛、氣滯。寒凝:現在剛好是夏天,我除了外出散步,其他地方的室內到處都是空調,冷氣吹得我很不舒服,這是外寒;各種冷飲店應季大賣,那些喜茶一點點之類的冷飲店門前隨時都排著一條長龍,很多女生還邊喝邊發朋友圈,在我看來就是在炫耀自己作死…這是內因。空調、冷飲,這些古代都沒有吧?而現代人日常都在接觸這些陰寒的東西。寒性凝滯,故生血瘀。氣滯、氣虛: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有體力勞動,又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而現代人大部分都是腦力勞動,四體不勤,缺乏鍛煉,又經常暴肝熬夜,休息不夠(包括我本人也是…)氣血生化不足,故氣虛而血瘀;而腦力勞動工作壓力往往也很大,肝者謀慮之官,肝氣耗則失疏泄,氣機不暢。故氣滯而血瘀。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糖尿病這些現代常見病,根據一些癥狀,大部分都可以和瘀血證對的上號。也就是說,現代的生活方式,人不得血瘀才怪。(換句話說,現代人都離死不遠)所以王清任的方子在現代用起來大部分都得心應手,是有歷史背景原因的。而其他醫家對他的批評,都只是浮於表面嘲笑他對解剖的謬論罷了。
什麼叫對什麼叫錯?王清任的方子是在活血化瘀基礎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他認識的解剖基礎上所以他認識的解剖細節差別不那麼重要

都不看書就答題?王老先生局限於他自己的經歷和眼光,去墳地解剖屍體,發現人體兩根大血管,有一根有血,一根是空的。所以就認為,一根是氣管,一根是血管。為什麼?因為他找的都是亂葬崗行刑之人,四體不全!頭砍了,動脈血先噴出來,靜脈血則會殘留許多,所以他看到的是這麼個結果!雖然這個從現代解剖學來講是錯的,但王老先生的思路沒錯,他認為人體無非氣血,氣滯則血不行,血淤則氣不走,這個非常正確。所以諸化瘀之方立方之意,皆法於此。這幾個化瘀之方,其功乃著!不說別的,就一個血府逐瘀,就能通治失眠,高血壓,脾胃消化不良,慢性頭痛,月經不調,抑鬱症,心臟病等等諸病。功效遠甚於尋常之方!!真用過了這些方子,哪裡還來的對老先生的質疑,應該是滿滿的敬佩和感恩!!


謝邀,

後世書大多有此問題,

舉個例子,

有個病人,用大黃治好了,醫案就會寫:xxx病人xxx癥狀,用大黃治好了。

問題是,用大黃治好了可能不是最優解,可能會傷身體,可能我用白芍川芎丹參也能治好。

所以我才執著於傷寒金匱,

因為仲景的書基本是最優解,還可以反推病因和機理。

之所以用「基本」,是現在部分情況可以輸血手術干預可能更安全點。

在不考慮這種的情況下,仲景的書就是最優解,

金匱里有很多治血的思路,傷寒也有,

我覺得不要摸錯了方向,

按傷寒金匱來說,熱、寒、風、虛、久病等各種情況都會有血,血又有膿血,留血,瘀血,干血,惡血,給的湯劑丸劑一大把,足夠學習了。

你學其他人的,可能不存在一個體系在裡面,也不知道他的方案究竟是不是當前情況的最優解,如果不是的話,就會影響你對於病機的判斷。

所以,先學傷寒金匱的,有個體系在裡面,更容易成體系的學習。

學習完了,再從其他人的書里學習一些藥物替代的經驗,這樣挺好的,

比如我知道有個人腹部有瘀血,要用下法,可是病人太虛,大黃土鱉蟲我不敢用啊,那我看看別人用的什麼葯,延胡索赤芍川芎慢慢磨也許更合適。

這樣做的最大區別就是,你不是靠抄背方子根據相似度來硬套的,你知道為什麼。


一本書里一部分是對的一部分是對的這樣的情況很多見。王清任最有名的方子叫血府逐瘀湯,這個方子其實是來自於解剖概念—血府,從血府論治,但是現代解剖學根本沒有血府這種東西,這概念本身是個錯誤。可是方子很好用,這是為啥?說了半天廢話才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

回歸中醫最基本的理論,血府逐瘀湯比前人的行血的方子只是多了一個理氣功效。雖然現代常說氣滯血瘀證,在那個時代能想到氣滯和血淤一起治還是很了不起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