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大道或某未知文明傳承的上古醫學家?

or 愚昧無知完全靠經驗瞎猜瞎蒙的上古醫學家?

引用下貼吧里類似疑問的貼的內容

打算自學中醫,買了黃帝內經,都是黃帝問歧伯的,黃帝的師傅怎麼什麼都知道?感覺就是上蒼下來的神,知識太過淵博,非人類之所極啊,簡直就是神,佩服之極

看了黃帝內經,我的感覺也是這樣。

個人覺得中醫里有些事情,實在匪夷所思。比如即使是現代醫學也無法發現和證明的經絡。坦率的說,我對針灸什麼的深信不疑。不少中醫黑們說些「你的某某親戚的親戚的親戚的親戚靠中醫治好了XXX」。這種說法真的很逗。 我的XX親戚,就直接的。為了治好糖尿病,針灸了2個月就好了(去年11月)。直到現在(2014-4-13),也沒有複發。本來針灸師說,如果是什麼不好的跡象要再去,直到現在都沒去了。但就是這樣,我十分的疑惑。為何上古的醫學家這麼厲害,提出了像利用經絡的針灸治病這麼現在也無法被理解的手法?實在匪夷所思。這些類似經絡什麼的知識,在遠古時代就被掌握。實在難以相信。難道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發現的?如果說是這樣,那麼具體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有相關的詳細記載么?另外,是否是可能是得到了某未知文明傳承?或者壓根就是經驗的產物?

支持中醫和反對中醫的人,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黃帝和岐伯是託名,內經成書時間跨越百年,是很多不同醫家不同流派學術論文合集…………叫個高大上的名字《黃帝內經》多牛掰……至於中醫理論起源,應該是實踐中的積累,藥學知識,針灸根據《足臂十一脈灸經》,先有經絡再有穴位,這個不好解釋,真不清楚……內景返觀這種方法我也沒體會過完全知道是不是有這麼回事兒
把黃帝替換成記者,把歧伯替換成專家,也行的。這是借黃岐之口來闡述天下的道理。這樣可以增強書籍可信度和知名度,其實黃帝內經是很多人的集體創作。


我掌握了內觀返照,對話天地的技能再回來編輯這個答案。

反正不是用解剖、數理分析總結出的,也不象是經驗之談。

岐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精於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今傳《素問》基本上是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宋《路史》載:「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南宋紀傳體通史《通志》載:「岐氏,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於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又古有岐伯,為黃帝師。」[2]

黃帝西至於小崆峒(今岐山「孔頭溝」的方言轉音)問道,見西北雍州(今鳳翔岐山)長者鶴髮童顏,健步如飛;少者肌潔容美、俊逸瀟洒,問後方知是神醫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尋訪有道之人,訪賢時發現了很有才能的岐伯,於時黃帝就恭請岐伯為臣,貴遵為天師,謀討濟世通途,幫助他治理天下。《史記·孝武本紀》載:「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帝王世紀》載:「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從上述古文獻記載可見,遠古時確有岐伯其人,他同黃帝合著了醫書《內經》、《難經》,合稱《黃帝內經》,開闢了中醫著述之先河。其內容多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3]

,所以,記載「岐伯」的最早的文獻是《黃帝內經》。[4]


都是些廢物答案。。。了解過一點點中醫的我,知道了中醫跟什麼「經驗的產物」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中醫最最最最基礎的東西辨識陰陽和五行,難道這種高度的抽象和歸納,是在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才的出來的?(雖然內經以及一切其他典籍都是在漢朝出生的,但也只表示他們是在漢朝被整理出來的)。以下是我的猜想:就像人類設計機器人一樣,人類也是被設計出來的,那麼古老的醫學(包括不限於中醫學),或許是一種類似於「操作手冊」一樣的東西?不要問我設計者是被誰設計出來的,先know thyself吧。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見到內臟?紅色,腥臭。為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排斥這些?我覺得不僅僅是因為文化,而更多的是基因,換句話說,是我們的程序是這麼編輯的。試想,你造了一台具有「自我意識」的設備,你希望它能夠對自己各方面都很了解,喜歡剖開自己或者同類的肚子,一探究竟嗎?


古代名醫幾乎都是自學開始的,後來遍訪民間高手,完成了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還治了萬人病,其中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幾乎是必讀的,有時間,發宏志,慢慢啃完162篇,至少對自己的養生識人大有裨益。


不管是什麼學問,都是經驗的產物,沒什麼匪夷所思的。你能像達爾文一樣寫物種起源么?能像瓦特一樣改進蒸汽機么?其實不難,堅持不懈而已。中醫只不過是面對人體這個黑箱提出了很多假說,有的假說符合現實,有用,就變成知識了。古人很喜歡假託名人。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