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4月4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聯合醫師報舉辦第二期“我與好書有個約會·2019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教授專程到場,對特邀薦讀人及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他希望能夠和大家成爲書友,分享更多好書。

“今天來到活動現場的聽衆,都是熱愛讀書的人。”

董家鴻院士致辭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

書是波濤起伏的浪花;

在人類啓蒙的曲徑上,

書是指引方向的路標;

在科學知識的園地裏,

書是智慧凝結的奇葩!

張豔萍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致辭

《醫師報》社常務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用三段巧妙的排比,拉開本次讀書會的帷幕。她表示,讀書,本應是一個獨享的過程,之所以要舉辦充滿儀式感的讀書會,就是要通過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們在閱讀中的感悟分享給大家。這不僅是對分享者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也能引領更多人進行自我昇華。這就是讀書會的初衷。

“不論醫生或是記者,工作都很繁忙。但再忙,也要忙裏偷閒地讀書,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自2014年舉辦以來,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醫生朋友、出版界同仁和作者的喜愛與支持。在此基礎上,《醫師報》於同年開展了‘我與好書有個約會·中國醫界好書’評選活動。正是對閱讀的共同愛好,讓《醫師報》與越來越多熱愛讀書的醫界朋友們走到了一起。”

輪值會長、王克霞副書記致辭

本次讀書會輪值主席、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黨委副書記、科教處處長王克霞說:“心靈和腳步,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醫務人員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我看到,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會在忙碌之餘堅持讀書。醫院有必要將這種愛好發揚光大,讓更多醫務人員愛上讀書,勤讀書、讀好書,以書籍豐富我們的精神,充實我們的心靈。”

王克霞介紹,讀書活動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人文醫院”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醫院不僅在病房設有移動圖書架,院團委、工會、各部門、科室也在持續開展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她說:“感謝《醫師報》將‘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這樣一場淨化心靈的活動帶到清華長庚醫院,我們感到非常榮幸!

薦讀一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王勁副院長

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

精彩視頻片段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每年新入職的住院醫師都會請資深的醫生推薦一些書籍,而拋開書本讀這類書才真正會學到臨牀的智慧。《How Doctors Think》正是這類書籍。它總結了醫生診斷中的各種思維誤區。

“在醫學中,出錯並不可怕,西塞羅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會犯錯”。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威廉·奧斯勒曾說“醫學是研究不確定性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我覺得這是對醫學的非常到位的定義。”

《How Doctors Think》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內科系教授傑爾母•格羅普曼對自己20多年行醫生涯中發現的診療差錯的分享與總結。爲了避免大家出現同樣的差錯,他遍訪了波士頓周邊的20多位醫學專家,詢問改正方法,分析、總結並給出建議。

其中,一個案例是作者親身求醫的經歷。當時,傑爾母•格羅普曼大拇指的關節紅腫前後經歷了四位醫生的診斷,呈現出三種診療誤區——捷徑依賴、標籤化認識、歸類錯誤。由此可見,醫生接診時,即使患者已經經過很多家醫院的診斷,但你還要將故事從頭聽起,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而並非以大醫院、大專家的診斷作爲唯一,臨牀中應避免這樣的陷阱。

不要盲目崇拜權威,患者向醫生提問題是非常可行。一個良好的醫療結果,一定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參與。當醫生作出診斷,作爲患者,可以問一下,會不會還有其他診斷可能?這並不意味着患者對醫生的不尊重。

作爲醫生,應時常保持批判性的思維,才能使醫生和患者建立更加順暢的溝通。如果大家有機會讀這本書,一定會對人文醫療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和幫助。

薦讀二

天津市兒童醫院院長劉薇

把工作當作事業,會收穫整個世界

精彩視頻片段

我今天沒有選擇與醫療相關的書籍,而爲大家帶來了一朵“奇葩”。這本書就是英國作家弗雷德裏克·福賽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豺狼的日子》。

1963年8月25日,星期日,一名代號爲“豺狼”的殺手受僱刺殺法國總統戴高樂。“豺狼”是一位頂尖高手,從竊取身份到僞造證件,從定製槍械到子彈的選擇,福賽斯筆下的“豺狼”對於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堪稱完美。以至於在他開槍的那一瞬間,所有讀者都希望他能夠成功。

當然,我們知道,“豺狼”失敗了。因爲戴高樂病逝於1970年11月9日,但我們仍會好奇,這位頂尖高手到底敗在了哪裏……

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醫務人員的壓力得到有效的宣泄。身爲醫者,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我期待所有醫者都能愛上閱讀,從而體驗更加豐富、快樂的人生。同時,我也希望所有醫者都能夠全身心投入醫療事業,將工作當作職業,得到的只是工資;把工作當作事業,收穫的則是整個世界。

現代醫學尚不能治療所有的疾病,這就需要人文的補充。作爲一名醫者,應盡己所能,留住不該離去的患者,也讓不得不離開的患者少些痛苦,更有尊嚴。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薦讀三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中心外科醫師吳舟橋

醫學史在不斷嚴密的邏輯驗證中實現

精彩視頻片段

在我看來,好書有兩種:一種是特別精彩,即使知道結局,每當再次看到的時候還是心潮澎湃。另一種就是在人生不同階段,以不同角色閱讀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同身受,或是會心一笑。《衆病之王:癌症傳》這本書,我前後讀了很多遍,每次總有不同的思考和收穫。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我還在歐洲,剛剛開始自己的博士生涯。書中表述,葉酸可以治癒某種貧血,科學家法伯嘗試用葉酸治療白血病時,遭到了慘敗,非但沒能取得任何治療效果,反而加速了白血病患兒的惡化。而被殘酷擊敗的法伯居然在這一次慘敗中取得了重大的發現——既然葉酸能夠促進兒童白血病細胞的發展,那麼,如果用某種藥物切斷病童體內葉酸的供應,將會發生什麼情況?比如,用一種葉酸拮抗劑能否阻擋白血病這一死神侵蝕患兒的腳步呢?

如此重要的一步,居然如此鬼使神差地走了出來。

醫學史上這樣偶然甚至反轉的故事其實很多。當然,醫學的進步,抗癌藥物、技術的發展並不是單純依靠“試試”或者運氣。翻看歷史,很多曾經被古代醫生們認爲有效的稀奇古怪的“法寶”都慢慢被淘汰了,只留下這些明知道有毒但卻能夠幫助我們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放療手段,還有一把手術刀。

這本書中包含了尼克松一樣的偉人、現代化療之父法伯,社會活動家等人物故事。除了這些大人物之外,還有許多歷史故事,不枯燥、不乏味。它是一部在無數次失敗、逆境中決不放棄,絕處逢生的成功學著作;是感受人情冷暖的人文雞湯集;是科學家、社會活動家聯合改變社會的好萊塢式的“英雄電影”;是歪打正着、一不小心拯救世界的漫威”漫畫電影”;它帶領着我們穿越了千年抗癌歷史……

互動交流

王勁副院長回答現場提問

現場提問:作爲一名老專家,請問您是如何處理醫患矛盾的?《How doctors think》一書中,有個章節爲 “醫生說不知道有多難”,請問您也很難去跟患者說“我不知道”嗎?

患者的信任決定醫生願意承擔的風險

王勁:醫患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工作中如何處理要視情況而定。

舉個例子,當我們術前和病人溝通的非常流暢,病人也非常理解術中各種各樣的風險,外科醫生纔會在術中出現不確定的情況下敢於爲病人的生存和福祉去冒險;如果一個病人術前就表示出對醫生這樣那樣的不信任,如談話中開始錄音,籤手術同意書的時候要求找律師等等,在手術關鍵節點出現不確定的情況下,醫生會多少考慮採取一些自保的措施。這樣會影響醫生將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對挽救病人生命的思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遇到了敢於和我們醫生一起去分擔手術不確定性風險的患者,醫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醫學是研究不確定性的科學,患者對醫生的態度,也決定了醫生在遇到不確定情況時,願意爲患者承擔多大的風險。也正是源於醫學的不確定性,在回答患者問題時,不能患者問我什麼,我都說不知道,這會讓患者產生恐慌。

醫生可以說不知道,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解決患者的問題。我們可以給予行爲和思想上的支持,這也是給患者生的希望,甚至緩解症狀的重要方法。

劉薇院長回答現場提問

現場提問:您是天津市兒童醫院院長,平時又做管理又做醫療,肯定特別忙,但您同時還是位高產作家,請問您是如何安排時間的?

把所有業餘時間用在真正愛好上

劉薇:其實我晉升正高的時候,評委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因爲在統計工作量、文章數時,發現我居然是別人的好幾倍。評委覺得很奇怪,就問我:你哪有時間做這些?

我認爲,有效利用時間、減少無效社交非常重要。我基本上是一個零社交的人,甚至養成十幾年不吃午飯的習慣,因爲我必須保證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自己真正的愛好上。只有自己真正喜歡這件事,做起來纔不會覺得浪費時間。我不僅不會覺得時間不夠,甚至還會覺得我還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吳舟橋醫生回答現場提問

現場提問:以前我在做住院醫時,臨牀工作非常忙碌,請問您是利用哪些時間來閱讀的?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會不會過一段時間就忘了?

重複閱讀加深記憶

吳舟橋:當我還是一名住院醫時,我閱讀的時間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在上下班通勤時,我會用聽書軟件,進行一些不需要思考的、輸入性的閱讀;二是在餐廳排隊、等患者簽字、等手術的間隔,我也會翻翻書,順便思考書中的某些邏輯。對我而言,效果非常好。當然,利用碎片化時間讀書,確實會出現過一段時間就忘的問題,爲了加深記憶,我經常會反覆讀一本書,也會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閱讀的習慣。

不負春光 不負人生

點評

讀書會現場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黨委副書記、科教處處長王克霞:王勁副院長提到,醫學是關於研究不確定性的科學,同時也是關於可能性的一門藝術。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在此之前,我從未像今天這麼認真地思考這兩個單詞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作爲一名醫者,隨着年齡的增長,每一個階段的感受不同,從王勁院長的語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作爲醫生的職業滿足感和幸福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擁有的東西。

劉薇院長的分享非常精彩,她如數家珍地爲我們分享衆多好書。她的分享主題是“文學不能承受之重”,這何嘗不是她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南丁格爾女士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能活到90歲,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生命的長度決定了能幫助的人。”劉薇院長的這段總結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她所說,把工作當作事業,收穫的則是整個世界。

作爲一位青年醫生,吳舟橋從自己在荷蘭求學的感悟和自己在行醫中遇到的困惑出發,爲大家帶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精彩分享,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年輕醫生的醫者仁心。他的分享讓我想到一個非常時尚的詞——共生。它是一個人生哲學,也是一個管理哲學。我們如何跟周圍的人共生?如何與疾病共生?如何與患者共生?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醫師報》社副社長黃向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之所以提倡閱讀,是因爲閱讀不僅可以洗滌心靈,還能改變人生軌跡。不管是對年輕人來說,還是對我們這樣年過半百的人而言,閱讀從來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不負春光,不負自己的人生。對於《醫師報》而言,是不負我們作爲新聞媒體的責任。《醫師報》會持續舉辦讀書會,營造閱讀、思考和相互溝通的氛圍,點點滴滴推動醫療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

內容來源:醫師報

作者:尹晗 熊文爽 宋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